作者簡介:孫曉浩(1993—),男,山東煙臺人,湖北文理學院廣播電視編導專業。
摘 要:隨著社會經濟和時代的發展進步,新媒體也隨之迅猛發展起來。大學生群體對其的接觸與接受這一形勢必會給當代大學生的價值觀帶來一系列影響和沖擊。本文從新媒體的傳播特點出發,分析新媒體對大學生價值觀的影響,并提出幾點引導大學生樹立正確價值觀的具體對策。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8883(2015)17-0005-02
一、新媒體及其特點
近年來,“新媒體”一詞使用頻率格外頻繁,媒介的發展史在某種程度上也是社會的發展史。新媒體的迅猛發展及其復雜性為社會生活帶來的沖擊是多方面的,新興媒體已開始以各種形式滲透在我們的生活中。就學習來說,我們可以在網絡上尋找解疑答惑的途徑,自學已成為一種更新潮的接收資源的方式;就生活來說,越來越多的年輕人都已經摒棄了如廣播、雜志甚至是電視一類的傳統娛樂方式,他們更多的是通過網絡來購物、娛樂。
(一)新媒體的概念
所謂的新媒體,是指在數字化新技術支撐體系下出現的媒體形態,如數字雜志、數字報紙、數字廣播、手機短信、移動電視、網絡、桌面視窗、數字電視、數字電影、觸摸媒體等。相別于報刊、戶外、廣播、電視四大傳統意義上的媒體,新媒體被形象地稱為“第五媒體”。新媒體的概念至今仍沒有一個絕對的定論,在不同領域和行業,不同學者對新媒體的定義也有所不同,美國《連線》雜志對新媒體的定義是“所有人對所有人的傳播。”而清華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熊澄宇教授則認為新媒體是“在計算機信息處理技術基礎之上出現和影響的媒體形態。”上海戲劇學院新媒體領域陳永東副教授認為是“新媒體是相對于傳統媒體而言的媒體及各種應用形式,目前主要有電子菜譜媒體、互聯網媒體、掌上媒體、數字互動媒體、車載移動媒體、戶外媒體及新媒體藝術等。”
就快節奏的現代社會而言,新媒體的特效與功能更是發揮得淋漓盡致,我們從它的基本定義就可看出,新媒體已經開始深入和滲透到這個社會的每一個行業和每一個技術層面。新媒體以其交互性強、多媒體表現形式、方便快捷等特點迅猛發展,給社會發展和人們生活帶來了深遠的影響,深受喜歡新鮮事物、追求時尚的大學生們的喜愛和追捧。對于大學生而言,我們利用新媒體進行搜索查詢、聊天、看新聞及娛樂等各種活動。例如,我們利用手機或電腦上網、看電視以及利用遠程控制和語音視頻等方式來進行學習等。
(二)新媒體的特點
(1)互動性開放性。新媒體的傳播方式是雙向的,信息的發布或傳播者和信息的受眾之間可以實現互相轉換和互動,且面向的是整個網絡群體,受眾也可以從被動地接受轉變為主動地反饋,充分被調動了主動性和積極性。例如,QQ空間、微博等傳播方式,同時也使得傳播的信息也更具價值。此外,新媒體通過數字化的手段更加迅速地傳播最新信息。
(2)海量信息交融性新媒體在傳播內容方面更為豐富,文字、圖像和聲音等多媒體化成為一種趨勢。例如,手機不僅可以用來通話、發短信,同時還可以用來聽廣播、看電視、上網,多種媒體的功能集合為一身,而這些功能的實現是以互聯網、通信網、廣播電視網等多種網絡的融合為基礎的。
(3)傳播內容個性化。如以微博為代表的新興媒介,使得每一個人都成為信息的發布者和產生者,允許每個人自由地表達觀點,發布信息,允許大家關注感興趣的人并且自由發表評論。這種個性化的傳播方式一方面讓眾人各抒己見,但也使得個人隱私權受到威脅,并且其內容的混亂性也給管理帶來一定困難。這樣,以微博為代表的新媒體的傳播內容和實時信息也對相關受眾的選擇能力提出了更高程度的要求。
(4)傳播形式多樣化。網絡電視、數字化報紙、移動視頻、多功能手機等無處不在,我們隨時隨地都在接觸新媒體。
(5)時效性強。時效性是新聞傳播最重要的原則之一,而電子媒體的傳播速度遠勝于傳統媒體。互聯網的傳播速度是報紙所不能比的,手機獲取新聞的速度比電視更快捷。
(6)傳播強制性。受眾可以隨時隨地通過各種方式被接受各種信息,如垃圾郵件、病毒軟件、交通媒體信息或廣告的強制視聽及戶外液晶大屏幕的強制性接受。
二、新媒體對大學生價值觀的影響
(一)新媒體對大學生價值觀的積極影響
隨著新媒體的迅猛發展,當代大學生逐漸成為博客、播客、微博、微信、陌陌、人人等社交網站及社交軟件的主要使用群體,這些新媒體必然會含有社會主導的價值觀念,影響大學生的生活、思維、行為習慣,并進一步對其價值觀造成一定的影響。
新媒體以其互動性、開放性和海量化的信息給大學生提供了豐富的信息量。通過新媒體,大學生能夠開闊眼界,提高認知能力,豐富健全自身價值觀。新媒體在各種媒介信息中通過傳播正能量,肯定某些社會行為的價值,促使大學生對這些行為認同、仿效,并進一步影響其價值觀。同時,對某些給社會帶來不良影響行為進行公開揭露,引導大眾輿論,進行開放性的互動評論等,這讓大學生形成反對這些不良現象的意識,從而樹立健全正確的價值觀。
大學生的價值觀正處于形成期,這一時期的大學生對自身的肯定較大,樂于自我表現、自我中心意識強、思想獨立開放,這與新媒體的“開放性”、“互動性”、“個性化”等特點相吻合。因此,大學生價值觀的形成需要不斷的引導和修正。新媒體能恰當地發揮社會教育的作用,不斷扶正這一時期大學生的價值觀。大學生借助人人網、豆瓣網、QQ、MSN、微博等新媒體讓自身的思想在接受價值觀教育的同時變得更加活躍自由,為社交的多元化發展提供了可能,對于價值觀的形成起到一定的積極影響。
(二)新媒體對大學生價值觀的消極影響
目前,大學生價值觀正處于形成期,還不夠成熟,認知力不完善,容易受到不良因素的影響,新媒體中充斥的負面信息及有害信息,對大學生價值觀產生了一定程度上的消極的影響,具體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大量負面信息給大學生價值取向造成消極影響。新媒體的信息傳播過程中明顯缺失了傳播中的“把關人”這一身份,人們在網絡交流中把自己的真實身份隱瞞起來,重新虛構身份甚至匿名,擺脫了現實身份、地域及家庭情況的束縛,但這一情況導致了在新媒體信息傳播中的真實性、準確性降低,信息的發布、處理也變得隨心所欲。現實生活中的價值觀與新媒體中輕松刺激心理狀態的虛擬價值觀相碰撞,使得大學生的心理距離不斷擴大,在新媒體工具中逐漸迷失了真實的自己。這一現象給大學生造成了困惑,對他們價值觀造成了一定程度的沖擊。低俗的娛樂信息和快餐信息使大學生對任何事情包括情感都開始走高速化、速食化,趨向于享樂主義和拜金主義,使大學生的價值觀出現速食、拜金、功利的變化。
(2)大學生社會責任意識的缺失及價值觀冷漠化。新媒體的出現使得人們之間的交往變得更加便捷,同時,新媒體的發展為改革人類的傳播活動,為改造人類社會的交際方式提供了科技上的可能性。由于新媒體技術的大量普及,大學生的價值觀越發冷漠和社會責任感的缺失成為了我們必須要關注的問題。一方面新媒體為我們提供了豐富多姿的交流方式;但另一方面卻讓人們無形中形成了更為脆弱的人生觀和價值觀。大學生選擇用手機、互聯網等新媒體與外部世界溝通和聯系,通過上網交友、微博等方式越來越脫離正常的交往圈,虛擬交際代替現實交流導致了大學生之間情感疏離和信任危機,這樣容易引發心理孤獨與壓抑。長此以往,這將會導致大學生情緒低落、思維遲緩、自我評價能力降低,逐漸影響大學生正確價值觀的建立,降低大學生現實人際溝通能力以及應對公共事件的能力。新媒體工具的普及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大學生社會責任意感的缺失,部分大學生持著一種“事不關己,高高掛起”的態度,社會責任意識大量缺失,出現價值觀的冷漠化。
(3)新媒體傳播強制性對大學生價值觀造成錯誤引導新媒體的監管缺失,使人們在虛擬網絡中不必承擔責任,損害名譽和人格、傳播虛假信息、情感欺騙、傳播色情暴力等現象不斷發生。當代新媒體興起的原因歸結于商業利益發展和泛濫,新媒體傳播的目的是為商家獲得其所需要的商業利益。因此,大學生群體被當成了一個強制性傳播的消費主體。這一現象增加了大學生對這些負面因素的接觸率,容易使一些辨別能力不強、自控能力較差的大學生接收或模仿,從而導致現實人際道德的失范。另外,網上充斥著大量的垃圾信息,如失實信息、虛假信息以及過時信息等,這些垃圾郵件不僅損害了用戶的利益,嚴重危害到電信安全,造成了巨大的經濟損失,還傳播著損害青少年身心健康的有害信息。以網絡廣告為例,視頻播出前總有各種各樣的廣告,如人工流產廣告、成人用品廣告及低俗游戲廣告等等。對大學生而言,這些不良信息是三重污染,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大學生對未婚同居及其流產的認同感,致使部分大學生的行為不斷背離傳統道德和價值觀。
三、新媒體環境下正向引導大學生價值觀的對策
在新媒體逐漸普及的社會環境下,引導大學生建立正確價值觀的課題不僅具有較強的理論意義,還具有一定的實踐意義和社會意義。筆者將從大學生自身認識、高校及政府部門的相關政策這三方面提出具體措施和意見。
(一)大學生自身應提高認知能力
部分大學生在現實生活中存在的挫折感和空虛感,新媒體的出現給大學生帶了一種嶄新的生活方式,它為大學生提供了尋求心理滿足、自我實現、心理宣泄、尋求自我價值的途徑,部分大學生通過在虛擬世界進行人際交往來暫時擺脫現實的煩惱,找到一時的情感寄托。大學生應清晰地認識到,虛擬交際不僅不能真正滿足我們的情感需要,解脫心靈的孤獨,反而會讓自己對現實的社會群體產生更大的距離感。因此,大學生應在客觀認識新媒體,理性對待新媒體,同時加強自身素養,建立良好的人際關系,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新媒體僅僅只是一個工具,我們應合理運用它來豐富自己的生活,但絕不能沉迷于其中,我們應嚴格要求自己,提高認知能力、判斷能力和自律能力,增強防范意識,盡量避免受到新媒體負面信息的影響。
(二)高校需利用新媒體提高大學生的綜合素質
學校應加強引導,通過多種途徑加強校園文化建設,不斷強化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引領作用,提高大學生綜合素養。高校應引導大學生借助新媒體提高自己的專業素質,提高學生們對媒介信息的辨識、分析和理解能力,提高自我把控能力,培養學生獨立思考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引導學生將從新媒體中獲取的知識和課堂中學到的知識相結合。
在新媒體的評判上,大學生對新媒體的建構功能缺乏足夠的判斷力和警覺性,易受不良信息影響,從而導致價值取向發生偏離。因此,高校應當組織新媒體素養教育,通過知識教育普及新媒體知識。同時,學校還應不斷強化大學生的綜合素質,幫助學生建立處理和應對不良媒介信息的能力,提高其對負面信息的抵制能力,形成對病毒信息的自我免疫功能,以期達到自覺遵守道德規范,合理使用新媒體資源,利用新媒體提高自己綜合素質的效果。
(三)相關部門應加大監管力度
首先,新媒體要認清自身責任,規范肅清媒體信息。新媒體應傳播積極信息,將負面信息杜絕在源頭,擔負起自身職責,發揮自身功能,化解社會問題。同時,新媒體應在公共傳播過程中應承擔媒介的社會責任和社會作用,為大學生正確價值觀的形成做出貢獻。
其次,政府部門要依法建立健全網絡監管機制,通過立法規范,建立完善監管體系,大力消除不良信息的流通。政府及相關部門應積極應用新媒體資源,尤其是網絡、手機等媒體,積極應對其運行傳播過程中出現的負面影響,同時利用新媒體加強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在媒體中的傳播流通,凈化媒體運行環境,使影響大學生價值觀的方向正向化。
新興媒體成為影響大學生學習和生活的重要因素,它與大學生的日常生活密不可分,新媒體技術給大學生學習、生活及思想認識等方面都帶來了巨大的影響。與此同時,新媒體的出現和普及也給大學生提出了一定的要求,大學生要對新傳媒的傳播內容進行甄別與判斷,對新傳媒的使用具有一定的自控和自律能力。新媒體在一定程度上影響著大學生的價值觀,但通過大學生自身努力以及高校、新媒體自身和政府的積極引導,大學生定能加強自我修養,提升綜合素質,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合理利用新媒體工具,讓這一新型工具發揮它應有的教育意義和娛樂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