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電視新聞的魅力就在于它是一門追求聲畫合一的藝術,是以畫面語言來再現新聞主題和表達記者思維的,具有形象的直觀生動性,這是電視新聞的本體所在。因此,如何讓新聞中的畫面語言與文稿相得益彰,表現更加生動、飽滿、富有感染力,成為讓電視新聞獨具魅力的關鍵所在。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8883(2015)17-0037-01
《長慶新聞聯播》作為長慶電視臺的一檔常規和品牌欄目,主要以電視新聞消息的集納為主。自節目創辦以來,深受廣大觀眾和通訊員的喜愛,是油田各單位電視通訊員的陣地和家園。然而在畫面語言的應用和把握上,有些新聞還存在著一些常見的錯誤及不符合電視新聞規律的現象,現梳理一二,與廣大電視通訊員朋友們共同探討提高。
一、畫面與文稿不符
電視是一門視聽合一的藝術,講究畫面與文稿的協調統一,在審看新聞的過程中,經常會遇到畫面與文稿嚴重脫節、不符合新聞規律的現象。例如,在生產啟動階段,有個廠的電視新聞,文稿中主要講述的是“產建項目人員正按計劃組織開展井場站址踏勘、管線路由測量、初設圖紙審核、材料上報、起草合同等各項前期工作”,可是提供的畫面卻已經是鉆井下鉆正在施工的畫面。這樣的電視新聞顯然是不符合新聞規律,不僅與文稿實際不符,也存在畫面造假的現象,起不到烘托主題的作用。
二、畫面穿幫
電視新聞其本身也是新聞的一種表現形式,所以無論其表現手法如何多樣,但都不能脫離其新聞的客觀性和真實的原則。但在拍攝制作電視新聞的時候,我們卻經常會看到一些電視新聞有意或者無意中觸碰到這一底線,出現畫面造假、穿幫的現象,違背了新聞的真實性原則。比如在秋冬季的生產類新聞報道中,有時會突然出現穿著夏季工衣的員工,以及周圍郁郁蔥蔥的綠色類似這樣反季節穿幫畫面。這類畫面的出現顯然是拿過去的畫面來拼湊的新聞,不但顯得與報道內容有沖突,也違背了新聞真實性原則。
類似這樣的例子,在我們的電視新聞畫面中時有發生,希望廣大電視通訊員在拍攝、制作新聞時能夠細心一些,盡量避免此類問題的發生。
三、畫面邏輯不清,沒有層次感
在描述電視作品特性時,人們經常說相比于報紙、書籍,電視是無文化門檻的藝術,要求低。但事實上,這只是說電視因其畫面的直觀性,看到即為所指,不需要太高的文化造詣。但看到“即為所指”絕不等于看到“即為所感”。
事實上,我們的電視畫面語言要想起到這樣的作用,是需要我們的電視從業人員有一點藝術情懷、邏輯嚴謹、內心豐富的基本素養的。在開始拍攝一條電視新聞前就需要在腦中構思畫面、在心中不停拷問驗證。拿《長慶新聞聯播》中最基礎、最常見的會議報道來說,一般來說這類新聞,只需要畫面取準取全、景別多樣,推拉搖移穩準勻平即可,但也經常會遇到會場畫面出現在會議代表時一會兒是第一排畫面,一下子又跳到最后一排的畫面排列,這樣來回穿梭的感覺,讓人感覺整個會場秩序混亂,顯得不夠嚴肅整齊。
再比如在人物報道中,文稿中明明講的是這個人技術過硬,管理出色,很會帶隊伍,要樹立的分明是一個管理型干部的形象,但到了畫面中,卻往往只看到這個典型人物一個人在現場一會兒看看設備、一會兒轉轉閥門的鏡頭。這樣的畫面不說老套死板,至少是不符合這個人物形象的特征的。
諸如此類的例子,在我們的新聞中經常會遇到,其實只要我們在開始拍攝前多進行深層次的思考、謀篇、布局,就能有效避免這樣的現象發生。
四、電視畫面缺乏感染力
從事電視新聞報道的通訊員都知道,電視語言分為畫面語言、同期聲和解說詞。在這三種電視語言當中,畫面語言是最能代表電視節目吸引觀眾的方式。這是因為電視新聞中的畫面語言真實的再現新聞的原始風貌,比文字更加具有可信度。畫面語言是從新聞的原始素材中提取的,相比文字而言,沒有經過精心的處理,也沒有經過修飾和潤筆,完全是實實在在現場拍攝而來的素材。因此,相對于失去了文字的華美之外,顯現出的是最初的新聞的質樸的一面。其次,電視新聞中的畫面語言比文字語言來得更加直觀性。畫面語言給觀眾的最直接印象,是畫面,而不是通過大腦的思考,是一種直觀式進入大腦的方式,通常畫面留下的印象遠大于文字給人留下的印象。因此,畫面語言在電視新聞當中的應用,完全可以將電視新聞映入人心。再次,畫面語言所包含的信息量完全大于同等文字所包含的信息量。畫面語言中,可以包括眾多信息。例如,人物,時間,地點,事件,而這一系列的元素,需要文字的具體表達,至少需要一段文字才能表達清楚,而畫面語言只需要一個最基礎的鏡頭就可以完成。最后,畫面語言的受眾領域大于文字語言。文字語言的閱讀和理解,必須建立在文字認識的基礎之上,或者說有最基本理解能力,但是畫面語言不需要,畫面語言只需要觀眾有眼睛,就可以享受到電視新聞。所以,畫面語言的質量直接決定著一條電視新聞的質量。
但反觀我們大多數的電視新聞,卻經常陷入這樣的誤區,就是電視文稿寫的天花亂墜,但是畫面卻干癟無味,完全凸顯不了新聞主題。例如,在一期新聞中有一個廠的電視新聞,文稿中講的是“這個廠在奪油上產立功競賽中廣大黨員沖鋒在前,勇擔急、難、險、重任務,在生產一線‘亮’身份,送學習、送安全、送服務,積極解決生產一線焦點問題、難點知識,充分發揮黨員隊伍的先鋒模范作用,有效激發了員工奪油上產的工作熱情”,聽之讓人覺得倍感振奮提勁,士氣高揚,但到了電視畫面,卻只看到一個穿著紅工衣的員工在一個孤零零的井場上來回走動工作的畫面,整條新聞顯得單調刻板,讓人看了完全沒有共鳴,連最基本的新聞事件構圖都不完整,失去了電視畫面應有的敘事功能,更無法考究其視覺沖擊力和感觀享受了。
其實在了解了畫面語言的作用后,對于畫面語言的運用,只要我們在平時的工作中多用心一些,在畫面語言的運用上把握“最大可能”和“最大限度”原則,即盡“最大可能”去利用各種表現手段,盡量增加畫面語言的畫面感,激發觀眾的接受度;盡“最大限度”去增加畫面語言的信息量,傳遞更多的信息要素,讓畫面語言也能“舌燦生蓮”,把畫面嵌入觀眾的腦海,讓畫面去講述和傳遞我們的意愿,讓觀眾看后不僅僅是一時的接受,而是通過接受以后,引起心理的共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