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簡介:蘇夢奇,女,南京政治學院軍事新聞傳播系碩士在讀,研究方向:新聞實務。
摘 要:廣電總局出臺“限娛令”后,中國進入“版權引進”之年,雖然引進類節目眾多,但不少只是曇花一現,只有通過本土化改造,適應中國電視土壤,才能實現節目續航,湖南衛視從韓國引進電視節目《爸爸去哪兒》大獲成功,成為本土化改造的成功典范。引進類節目本土化改造作為學習的一部分,是為了更好地實現本土節目的自主創新,“引進來”只是第一步,“走出去”才是最終目的。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8883(2015)17-0041-02
由于創新能力不足和行業競爭加劇等原因,“引進海外版權”一直是目前地方衛視研發電視節目的主要方式。近幾年受觀眾喜愛的電視真人秀節目,如《我是歌手》《中國達人秀》及《蒙面歌手》等節目,都是從引進國外版權后進行本土化改造而大獲成功。但并不是所有“外來和尚”都“好念經”,如《老公看你的》《完美暗戀》及《明天就出發》等節目,都因“水土不服”等原因而銷聲匿跡。中國電視節目如何在同質化節目愈演愈烈的今天脫穎而出,成為關鍵所在。
2013年湖南衛視制作的明星親子真人秀節目《爸爸去哪兒》將引進類節目潮流推至頂峰。該節目版權購買自韓國綜藝節目《爸爸!我們去哪兒?》,湖南衛視在引進的前提下,對節目進行了本土化的調整,從而使收視率的暴增。根據央視索福瑞監測數據顯示,節目首播當日,全國網收視率1.1,收視份額7.67,城市網收視率1.46,收視份額6.45,力壓同時段其他綜藝節目位居第一。節目一夜大熱,湖南衛視甚至將節目在一星期內重播八次,創下了湖南衛視非戲劇類節目重播次數之最。《爸爸去哪兒》作為一檔親子互動類節目,兼顧“教化功能”和“娛樂功能”,在給受眾帶來愉悅的同時,弘揚了社會主旋律,凸顯了親情的溫馨和家庭的重要。
一、共享亞洲價值觀,固本土化之本
從湖南衛視引進韓國節目《我是歌手》、四川衛視引進韓國節目《兩天一夜》,到浙江衛視引進韓國節目《Running Man》,各地方衛視更青睞于韓國真人秀節目。得益于共處于東亞文化圈中,縱觀歷史背景及文化傳承,兩者在核心價值和文化理念方面極為相似,節目引進中文化更具同一性,節目本土化也更容易實現。
在東亞研究中有一個學術名詞稱為“亞洲價值觀”, ①即亞洲人(尤其是東亞人)在發展現代化經濟時形成的一種價值觀。它既繼承了亞洲傳統文化的精髓,又吸取了現代西方文明的合理因素,經過整合而形成,其核心就在于社會整體主義。 [1]整體主義尊重個人利益和價值,具體包括熱愛民族、尊老愛幼、團結友愛和講求誠信等內容,與西方國家的個人主義價值觀相悖。它的核心內容來源于儒家思想,在這種層面下,中國和韓國雖然不存在完全統一的價值觀,但由于社會文化背景的相似,兩國存在相對一致的價值尺度。
家庭是整個社會的基礎,也是人們工作的動力和目標。湖南衛視版《爸爸去哪兒》,核心在于對父子關系的重視,體現出父子相處之道,更富于教育意義。節目看似父親與孩子三天兩夜的游玩旅行,實際上是對親子間相處教導方式的深入展現。平均年齡5歲的孩子思想還未定型,在可以熏陶之時,父親通過與孩子的接觸,把價值觀念灌輸給孩子,使得這些處世待人的態度能夠在孩子成長過程中根深蒂固。
二、關注社會熱點,接本土化之氣
中國當代電視文化的核心理念是“人文精神”的傳播, [2]利用電視媒介大力弘揚人文精神,是當代中國電視媒體不可推卸的責任與義務。電視作為反映現實生活的大眾傳播媒介,在反映社會熱點問題的同時,肩負繼承和弘揚優秀傳統文化的重擔。電視節目通過對社會熱點問題的揭示及中華傳統民族精神的展示,使受眾在潛移默化中感知民族精神,接受熏陶的同時提高思想境界。
得益于祖國地理環境的豐富多彩,湖南衛視版《爸爸去哪兒》的拍攝地選擇眾多,生存環境較為惡劣,挑戰較為艱難。對于事業有成、沒有茶米油鹽醬醋茶體會的明星爸爸們來說,在面對未知挑戰的同時,還需肩負起照顧孩子的任務,使得節目錄制更具挑戰性。爸爸們面對任何困難不言退縮、迎難而上的精神,正是一種“正能量”的傳遞。作為升級版“變形記”,爸爸們所遇到的這些困難都是原版節目中所未曾涉及的,節目將父親直面困難的形象刻畫得更為淋漓盡致,傳遞社會“正能量”。
電視媒介涵蓋范圍廣、滲透力強、影響力大,對促進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至關重要。對爸爸們真實生活的記錄,更貼近日常受眾的生活,感召力與積極向導作用更為強烈,能夠更直觀地對受眾起到教育作用,更好地實現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
三、實現文化認同,立本土化之根
電視媒介作為一種傳播方式,其傳播活動類似于符號的活動,通過借助各種符號傳遞的意義來進行溝通,以達到預期的效果。在湖南衛視版《爸爸去哪兒》的本土化改造中,節目以民族風情和民族傳統內容為載體,在宣傳民族特色的同時,更有利于構建受眾的文化認同,受眾從心理上和情感上對節目的認同感更高。
每個城市都有其獨特的自然風貌和人文氣息,在短短20秒的宣傳片中,無法將所有的內容都涵括,只有特色化的內容才能較好地引起觀眾的共鳴。例如,在山東雞鳴島的宣傳片中,鏡頭沒有放置在小島的人文景觀中,而是突出了一點“海”,一望無際的大海、展翅翱翔的海鷗和高聳孤立的海塔,短短三個場景的遠近特鏡頭,完成了對雞鳴島形象的構建;在牡丹江海林雪鄉的宣傳片中,鏡頭突出了最直觀的特色“雪”,風力作用下的漫天飛雪千姿百態,冬雪漫林間,被雪山簇擁著的小小雪鄉更顯得靜謐潔白。簡潔大氣的宣傳內容,明確突出的形象主題,能使觀眾更為迅速地捕捉到重點,在感受城市魅力的同時,引起觀眾的共鳴。
《爸爸去哪兒》將具有地方特色的民俗風情融入節目中,它通過藝術性方式所傳達和刻畫的形象能夠更好地感染觀眾,給觀眾以很好的審美體驗,與觀眾產生強烈的情感共鳴。
四、貼合受眾觀感,贏本土化之彩
當代大眾文化的主要特征為娛樂性和消費性。當前商品經濟語境下的“大眾”不同于傳統具有強烈的政治內涵,而是指代特定的消費群體,其核心在于消費性。從“大眾文化”本質上來看,它的直接目的和最終訴求都為商業利潤。法蘭克福學派的兩個學者阿多諾和霍克海默曾持批判性態度將“大眾文化”替代為“文化工業”,他們認為當前大眾文化是“從上向下有意識地結合其消費者”,而不是傳統大眾文化“從大眾本身產生出來的”。大眾文化作為滿足大眾感官刺激和提供休閑娛樂工具的特性,決定電視節目生產制作及傳播的目的是迎合大眾需求,實現商業利潤。
為了更好地把握中老年及兒童受眾,使節目更加通俗易懂,湖南衛視剪輯清晰流暢,敘事緊湊,符合中國電視受眾的喜好。例如,從開場出發至選房環節,韓國版需要15分鐘才能完成的敘事,湖南衛視5分鐘全涵括。具體來看,為更好地幫助受眾理解,敘事更為清晰,湖南衛視做出許多新嘗試。
在角色設置上,韓國版在任務介紹等環節中,直接由鏡頭后的PD傳遞任務,湖南衛視版加設“代理村長”李銳這一角色,幫助嘉賓和觀眾更好地理解節目內容,增強了情節的連貫性。
在故事切割上,韓國版故事穿插講述,小孩尋找食材、爸爸出發任務,小孩隨性玩耍、爸爸晚飯制作等,故事情節交叉,節目節奏跳躍性強,剪輯邏輯性較弱,容易給觀眾造成誤解,難以跟上節目進程。湖南衛視版在任務的切換過程中,直接插入3秒靜幀,便于觀眾理解任務內容的轉換,如選房、做飯、釣魚等任務時,大大的字幕占據屏幕。同時,為了照顧青少年受眾,湖南衛視貼心地加入拼音標注。這種簡潔清晰的方式,雖然從美感角度看略遜一籌,但使得節目流程更加順暢,更貼合于目標受眾。
五、結語
雖然湖南衛視版《爸爸去哪兒》的本土化改造之路可圈可點,但仍然存在些許問題。例如,湖南衛視版作為季播節目僅制作12期,韓國版作為周播節目制作長達57期,湖南衛視試圖將韓國版的精華內容盡有囊括,這種冒進之心反降低了節目效果。引進類節目在本土化改造過程中,應當從實際情況出發考慮,不能一味地照抄照搬,雖然原版的創意好玩又好看,但應當考慮在移植過程中可能出現的問題與造成的社會影響,這樣才能確保節目效果的實現。
目前,中國電視真人秀節目產業發展仍以海外引進為主,這種方式一方面使得中國娛樂節目業呈現欣欣向榮之態勢;另一方面實際上是對本國節目自主創新的一種壓榨。中國電視產業文化強國戰略的實現,不能依賴于對外來節目的引進再利用。海外節目的引進借鑒只是一段學習的過程,最終目的在于實現本國節目的自主創新,形成核心競爭力。將海外成功模式的可取之處與中國本土內容進行有機結合,在亦步亦趨的模仿中,漸漸形成自身特色,尋找出適合自身發展的道路才是關鍵。不論是照搬、借鑒或是引進改造,節目終究是他人眼中的“山寨品”,潮流過后,只有自身原創的風格才能得到永存。
注釋:①“亞洲價值觀”:1992年,新加坡前總理李光耀在“創造21世紀論壇”(東京)講話中首次提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