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簡介:朱思育(1962—),男,吉林長春人,吉林電視臺主任記者。
摘 要:黨中央曾經對新時期的廣播電視新聞改革提出了“三貼近”的要求,那就是廣播電視新聞改革要“貼近生活、貼近實際、貼近群眾”,這也是廣大群眾對新聞報道工作的期望。“三貼近”原則從確立開始就逐漸融入到我國新聞改革的實踐當中,事實證明它是符合新聞規律的。那么在新時期,我國廣播電視新聞改革是怎樣實現“貼近實際、貼近生活、貼近群眾”要求的呢?本文將在理清廣播電視新聞改革與“三貼近”關系的前提下,具體以廣播電視新聞評論的革新為切入點,闡述我國廣播電視新聞評論的新變化。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8883(2015)17-0093-01
一、概念界定:何謂“三貼近”和“新時期”
首先明確一下“三貼近”的定義:“三貼近”原則是2005年被提出來的,指的是“貼近生活、貼近實際、貼近群眾”。這一原則在對新聞基本規律高度總結和提煉的同時,又認識到了宣傳思想工作的規律,對新聞的采寫編評都有很重大的影響。而“新時期”指的就是改革開放至今這三十幾年的時間,值得注意的是,新時期到來之后,“三貼近”原則還沒有提出來,但新聞界開始從反思“文革”悲劇的過程中走向“新聞本質的回歸”,新時期的新聞改革就在回歸新聞本質的實踐中展開。而隨著信息社會的到來,媒體資源呈現出過量過剩、甚至爆炸的特點。作為傳統媒體或者新興媒體,適應市場和受眾對新聞信息的需求,積極將社會改革中的新人、新事、新風尚宣揚出去,不僅是對新聞價值的有力踐行,而且也是對新聞界“三貼近”原則關鍵舉措的積極回應。在這種背景下,新時期廣播電視新聞改革牢牢抓住了“三貼近”原則,以更好地適應市場和受眾。
二、“三貼近”原則背景下的廣播電視新聞評論的嬗變
“三貼近”原則被提出來后,在這種精神的指引下,廣播電視新聞評論經歷了什么樣的嬗變呢?
我國自有職業記者起,新聞評論就作為一種獨立的新聞體裁而活躍在歷史舞臺上,廣播電視新聞評論以其特有的傳播速度更是扮演著舉足輕重的角色。在新時期,新聞事業改革不斷向深推行,人們對廣播電視新聞評論的定位也開始了新的思考。人們逐步認識到,廣播電視新聞評論是新聞媒體就當前發生的重大問題或具有廣泛影響力的新聞事件發表看法、闡述觀點的一種政論性文體,它代表和反映的是媒體或者個人的理性思考。它既是對黨的重大方針政策的傳達,也是媒體人在深刻領會其精神實質的基礎上,結合讀者對象的實際來進行進一步解讀和闡釋的文本。另外,不管是大的媒體單位報道風格的轉變,還是小的具有群眾性的新聞欄目的開通,從風格到欄目再到具體的每一篇新聞報道都更加貼近生活、實際和群眾。這樣當人們再次提到新聞時,腦中浮現的就不再只是呆板的印象,而是有趣、有料、實用。也就是說,廣播電視新聞評論逐步向新聞規律回歸,已成為新時期評論的鮮明走勢。具體而言,有以下兩個方面的特點:
(一)新時期開始,廣播電視新聞評論的理性化回歸
中國廣播電視評論起步于1980年。電視述評欄目《觀察與思考》在中央電視臺的開播,拉開了我國電視評論發展的序幕。1993年中央電視臺的《東方時空》橫空出世使得新聞評論節目強勢回歸,一播出就在人們心目中占據重要位置。同時,這個節目的火熱也對地方媒體帶來一定影響,地方版的“東方時空”也相繼出現。這些新聞評論欄目時效性強、觀點鮮明、題材大膽,發揮著輿論監督的重要作用,迅速受到熱捧和關注。
總之,在不同的媒介上,不管是從我國新聞評論的整體面貌特征,還是具體欄目節目和新聞評論文章的特點來說,廣播電視新聞評論都發生了很大的轉變——從務虛到務實,從上綱上線、感性偏激到理性注重事實和新聞價值、新聞規律。特別是在1987年后,事業單位開始實行企業化的管理方式,傳媒事業在市場運作的時候有了一定的主動權。廣播電視新聞傳播事業也逐漸從陰影中走出來,開始探索新聞業務和新聞體制如何按照新聞規律來進行改革,逐步恢復到以新聞為本位。行業人員也開始理性看待受眾與媒體、政府的關系,理性認識新聞事實與新聞價值、新聞規律的關系,這些都構成了當時廣播電視新聞評論嬗變的一個重要方面。雖然當時“三貼近”原則還未正式形成和提出來,但廣播電視新聞工作者在實踐中已經初步感知到其中的新聞規律,并在工作中理性地去實踐。
(二)新時期開始,廣播電視新聞評論的多元化發展
新時期下,隨著社會主義改革的不斷深入,社會中新問題新矛盾不斷涌現出來。對這些問題,受眾需要的不僅是新聞媒體能報道事實,更希望媒介能提供相關的意見信息,對事件發生的原因、新聞蘊含的意義、存在的矛盾問題、可能產生的影響等做出評說、議論和分析解讀。換而言之,受眾更需要媒體給出一些意見而不僅僅是新聞事實。在這種環境中,廣播電視新聞評論開始從“政府的宣傳工具”回歸到受眾所需的“意見信息”。這就促使其評論呈現多元化的特征;另一方面,現在輿論氛圍比過去包容,對同一個新聞事件或是社會問題,可以有不同的價值取向和不同解讀,包括對一些社會熱點問題、敏感問題均允許發表不同意見。廣播電視新聞評論欄目此時也不僅限于傳播意見信息,其開始致力于為受眾提供意見交流的平臺。這些都體現了廣播電視新聞評論開始走向了多元化,而允許多元意見的存在本身就是一種回歸事實、尊重生活、貼近人民大眾的表現。
另外,評論節目也開始出現多元化趨勢。例如,央視的《焦點訪談》《小崔說事》《今日說法》等評論節目。媒體希望通過新聞評論類型的產品來塑造自己的品牌形象,從而體現其媒介產品的實力和公信力,提高發行量、收視率。廣播電視評論節目遍地開花,每個人都有機會成為傳聲的主體,發出代表某一群體的聲音,在這種多元化思想的碰撞中,評論節目正在不斷完善、變革,并且更加理性地看待社會現象和社會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