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志剛
(周口日報社,河南 周口 466000)
如今,作為法制宣傳教育的生動教材,法制新聞報道在普及法律知識、傳遞法制信息中發(fā)揮了重要作用。案例報道是法制新聞報道的重要組成部分,一直為廣大人民群眾喜聞樂見。但是,如今一些媒體的案例報道也存在不少問題,如報道失實、用語失范、造成新聞二次傷害等??梢哉f,一篇失誤的案例報道往往會給受眾造成誤導,甚至產生不良影響。因此,筆者認為,案例報道必須遵循客觀真實、用語規(guī)范、報道適度、防止“二次傷害”四項原則,才能確保案例報道收到宣傳教育的效果。
真實是新聞的生命。對于案例報道來說,更應注重客觀真實。案例報道的目的在于滿足受眾對法制信息和法制知識的需求,通過典型案例來引導輿論和教育受眾。這需要新聞工作者保持專業(yè)態(tài)度,找準角色定位,真實地、迅速地反映客觀實際的活動主體。同時,對于案例報道,必須堅持尊重司法特性的原則,尊重司法的中立性、權威性,必須用客觀地敘述事實的方法影響讀者,引導輿論。
2004年,媒體在對馬加爵事件的報道過程中出現了偏差。在媒體鋪天蓋地的報道中,人們無法看到真實的馬加爵。“屠夫”、“惡魔”等帶有歧視性的詞語頻頻見于報道中,甚至在有的節(jié)目中,學者竟說“馬加爵是一個罪犯,槍斃這是不用再討論的問題了”。顯然,媒體已經充當了“法官”的角色,自行給馬加爵判了刑。其實,這個被媒體描述為“天生殺人兇手”的馬加爵,只不過是有嚴重心理障礙的普通青年。長期積壓的不良情緒、封閉的生活方式和不健全的心理導致他走上犯罪的道路。作為輿論的引導者,媒體在潛移默化中影響著受眾,給司法機關帶來了輿論壓力,從而影響司法機關依法辦案的獨立性。
類似的例子還有藥家鑫案等?!懊襟w審判”現象一再出現,說明有的媒體沒有找準角色,或者故意越位。因此,首先,法制新聞工作者必須堅持公正立場。其次,在寫作案例報道時,必須深入采訪,不能憑空想象虛構。稿件敘述的事實必須準確無誤,不能有任何的差錯、虛構、夸大或縮小。再次,文中的判斷、評論、分析,也必須符合客觀實際,不能摻雜個人感情色彩,不能隨心所欲、添油加醋。
案例報道不同于一般的新聞報道,語言運用有其特殊要求。作為涉法報道的案例報道,肯定離不開大量的法律術語的運用,這有利于達到表述上的準確。各行各業(yè)都存在著大量的專業(yè)用語。法律活動作為特定的專業(yè)范疇,同樣有著特定的專業(yè)術語和特定的表達方式。法律專業(yè)術語是專門用來表達法律領域特有的事務、現象的法律專業(yè)用語,是對法律行為和法律事實的科學歸納和概括,是法律語言的主要標志。因此,在案例報道中恰當地使用法律術語,才能確保向受眾準確地傳達法制信息和宣傳法律知識,增強宣傳的效果。
然而,在不少案例報道中,我們經??吹藉e用、混用、濫用的現象。例如,報紙上經??梢钥吹健白锓浮焙汀胺缸锵右扇恕卞e用的情況。其實,二者的概念完全不同。根據我國刑事訴訟法的規(guī)定,只有被法院依法判決為有罪的人才能稱為罪犯,在判決之前,根據訴訟階段的不同分別有不同的稱謂。刑事案件在立案偵查階段應稱為犯罪嫌疑人,提起公訴后應稱為被告人。類似的情況還有“現場勘查”與“現場勘察”、“檢察”與“檢查”、“被告”與“被告人”、“罰金”與“罰款”、“終結”與“終止”等,有些法律術語盡管只是一字之差,但卻分屬不同的法律范疇,有著特定的使用主體和含義,不能互相錯位和替代。這些術語的錯誤運用,會造成表達上的混亂,影響人們對于報道主題的準確理解。因此,在案例報道中,應該根據所表述的內容,選用恰當的法律專業(yè)術語。這樣才能避免各種術語的混用、亂用甚至錯用,確保案例報道的質量。
案例報道,尤其是報道人們關心的大案要案,是法制新聞工作者的職責。然而,這類新聞具有強大的沖擊力和吸引力。正是這種特性,使得一些案例報道走上另一個極端,案例報道節(jié)目泛濫,充斥著黃賭毒和兇殺暴力,吸引眼球刺激神經,這一切的背后往往蘊藏著許多隱患。因此,如何準確恰當地傳播信息,并引領正確的價值觀,就需要案例報道把握適度的原則。
筆者認為,案例報道適度分為兩個層次:一是案例報道細節(jié)適度。不能過分地描寫作案的細節(jié)和過程。要嚴格把握導向,以免在某種程度上起到刺激受眾不健康的獵奇心理和傳播犯罪方法的負面作用。不要報道屬于保密范疇的偵破手段。二是案例報道數量適度。媒體必須考慮到新聞報道中整體真實與具體真實的統(tǒng)一,對于某一個時期的案例報道要有宏觀的計劃,控制報道比例,精選大案要案,深挖典型意義,這樣才能產生良好的社會效果。
新聞報道的“二次傷害”,主要是指引發(fā)新聞事件的客觀事實已經給當事人或者公眾造成物質和精神上的傷害,而通過新聞報道又引起或造成當事人或公眾再次受到物質和精神傷害。案例報道是通過典型案例報道來影響受眾,案例當事人形形色色,報道時稍有不慎就會造成“二次傷害”。
2011年11月,深圳發(fā)生了轟動全國的“楊武事件”,針對此事的報道一度引起了媒體的集體反思。盡管這起強奸案的受害者不愿接受采訪,但眾多記者依然緊追不舍。楊武的妻子本身已經受到巨大傷害,但媒體卻仍不放過,硬逼她追問案件發(fā)生時的種種細節(jié)。此舉無異于在當事人正在流血的傷口上撒鹽。這次事件提醒我們,如果媒體不顧職業(yè)道德、沖破倫理底線,只為了滿足受眾的獵奇心理,那么很有可能給新聞事件的受害者造成“二次傷害”。
新聞報道的“二次傷害”,既給當事人造成了巨大傷害,又影響了媒體的公信力。因此,在案例報道中,我們要找到新聞和倫理的平衡點,避免“二次傷害”帶來的負面影響。具體來說,要以維護當事人和公眾權利和最大利益為出發(fā)點和落腳點,采訪中不強迫追問采訪對象,報道時對報道對象采取技術處理,遵守相關法律法規(guī),最大限度地減少對當事人的傷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