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濤
(南京政治學院,江蘇 南京 210003)
隨著移動互聯網的快速發展,順勢出現的各種新媒體大大方便了人們的交流與溝通,改變了人們固有的生活與學習方式,給原有的傳播交流環境帶來了鮮明的變化。微信作為一種備受歡迎的即時通訊媒介,可以說大大滿足了用戶即時交流的需求,給人們提供了便捷的交流與溝通方式,給現有的通訊手段帶來了挑戰與機遇,正逐漸影響人們的交際方式與思考方式。微信傳播在基于活躍的人際傳播和廣泛的大眾傳播基礎上,呈現出越來越明顯的娛樂化特征,逐漸影響人們的日常生活與工作。微信傳播的娛樂化特征不斷得到凸顯,微信的即時聊天、朋友圈內容發布等都呈現出鮮明的娛樂化特征,不管是從微信傳播的主體、內容還是效果來看,微信傳播的娛樂化特征越來越明顯,并且正逐漸影響人們既有的網絡聊天方式和思考交流方式。
關于娛樂化,在學界并沒有一個統一明確的定義,學者在討論娛樂化時,大多都根據現有的娛樂化的研究進行學術理論方面的提升。以新聞的娛樂化特征為例,學者在研究和討論時,大多認為新聞娛樂化主要表現在新聞呈現內容逐漸傾向于軟新聞,新聞內容清新活潑不呆板,嚴肅內容的新聞占據的比重比較少,而一些名人事件、娛樂內容占據了主要部分,甚至生產一些煽情性的兇殺暴力色情內容,以低俗的內容來博取受眾的關注。另外,新聞娛樂化還主要表現在新聞的寫作方式上,大多強調新聞內容的故事性與曲折性,故意制造新聞噱頭,吸引受眾觀看,強化新聞內容的新鮮性與刺激性。新聞娛樂化大多如此,此外媒介娛樂化也有很多相同的部分,媒介娛樂化的內容呈現方式和傳播特征,都呈現出輕松、活潑的鮮明特征,內容的生產也逐漸碎片化,迎合了受眾碎片閱讀和輕度閱讀的需求。內容娛樂化的特征,表現在新聞媒體方面比較明顯,從很大程度上能夠明顯看出一個媒介的基本格調。
微信傳播是基于雙方的積極互動進行傳播,這跟騰訊QQ傳播有著一定的相似性,但是微信傳播與QQ傳播不同的是,微信傳播的即時性和互動性更加鮮明,微信的即時傳播更能給人們即時溝通的感覺,更容易讓人感到情感上的放松。從傳播主體上來說,微信傳播的娛樂化更加精確,主要依靠的就是手機這個工具,在手機客戶端上進行實時交流,豐富信息傳播和交流的方式,移動化的操作平臺便捷了多方的溝通,更容易產生輕松愉悅的氛圍。微信傳播的主體更加年輕化,微信的使用者大多是高學歷的年輕群體,他們一般是基于學習與工作的需要而使用微信。微信的使用具有鮮明的傳染性,一旦在某個圈子里得到使用和推廣后,就會迅速增加它的影響力和使用范圍,人們在利用微信進行交流時,也側重于利用微信的多種表情和詼諧幽默的語言風格,將嚴肅的內容話題轉換成輕松幽默的語調去表達,這就從內容生產和表現方式上,大大增加了微信傳播的娛樂化特征。
微信傳播過程中,充分利用手機客戶端的一對一聊天模式,增強了雙方的溝通與交流,使雙方的溝通更加密切,形成一種有效的強關系鏈交流環境,尤其是微信的語音功能,更是增添了雙方溝通的便捷性,給雙方的溝通與交流增添了諸多娛樂化特征。微信朋友圈的私人化,給用戶提供了一個吐槽、發言的良好平臺,用戶可以自動選擇朋友圈的屏蔽人,有了心理意義上的隱秘空間,更容易發表一些輕松有趣的內容。微信朋友圈里轉載的內容大多涉及娛樂化的內容比較多,內容也都不是嚴肅刻板的形式,而是迎合受眾的心理特征,傾向于娛樂化內容的發布和轉發。微信公眾號內容的運營與發布,內容表達方式大多使用短語,語言輕松幽默,網絡用語比較多,能夠結合網絡熱點,創作出新鮮有趣的內容,吸引受眾的轉發,這就改變了傳統新聞內容生產的刻板嚴肅的形式,也會給微信朋友圈和個人內容的發布增添許多趣味,影響用戶的娛樂化表達方式,從微信朋友圈內各種段子的出現與熱捧,也能鮮明地體現出微信內容生產與傳播的娛樂化特征。
微信傳播由于具備一些虛擬社區的傳播特征,容易使用戶陷入非理性的表達方式中,這就容易造成用戶在發布信息內容時,出現一些過度娛樂化的信息內容,使微信生產出無端謾罵、暴力色情的內容。微信的娛樂化傳播特征還表現在一個方面,就是微信中的“搖一搖”、“附近的人”等功能,容易造成言語的狂歡化與傳播的過度娛樂化特征,讓人們的交流不斷打破娛樂的底線,產生一種基于虛擬社交平臺的語言狂歡,更有用戶把微信當成減壓、逃避的工具,在虛擬空間內通過過度娛樂化的詞匯和方式,去表達內心情感,達到心理壓力釋放的目的。微信的語音功能使聲音傳播更加自如,對微信傳播的監管存在一定難度,這容易使微信傳播的娛樂化特征更加明顯,給微信傳播的生態環境帶來隱患,一旦突破娛樂的底線,隨之而來的就是各種過度娛樂化傳播后果。
[1]徐健.媒體娛樂化傾向的經濟學分析[J].青年記者,2009(36).
[2]吳飛,沈薈.現代傳媒、后現代生活與新聞娛樂化[J].浙江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2(05).
[3]黨昊祺.從傳播學角度解構微信的信息傳播模式[J].東南傳播,2012(07).
[4]劉穎.微信傳播問題芻議[J].電影評介,2013(03).
[5]楊保軍.論傳播主體與接受主體的關系[J].國際新聞界,2003(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