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信息爆炸、數據海量的今天,傳媒生態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從原來報業獨占主流,到現在紙媒、廣電、互聯網三分天下。深度報道,以它所獨有的報道系統,深入反映重大新聞事件和社會問題、闡明事件的因果關系、揭示實質、追蹤與探索事件發展趨勢的報道方式,無疑已經成為新媒體時代下傳統媒體最后的堅守者和捍衛者。
1 新媒體時代傳統媒體的困境與出路
進入21世紀,隨著IT產業的迅猛發展,信息工程技術為信息的推送提供了強有力的技術支撐,推動了信息化社會的到來。相比傳統媒體,網絡新聞具有無可比擬的實時性、同步性、跨空間性和強大的拓展性優勢,越來越多的受眾選擇從互聯網上獲得即時信息。
網絡新聞實時動態更新,時效性強,但也易造成新聞的“瞬時化”和“碎片化”:網絡新聞轉瞬即逝,事后很難查證;或是只能支離破碎地展示新聞事件的一個片斷,很難全面深入地體現新聞事件的本質。同時,網絡新聞易使受眾迷失在大量同類信息的無限鏈接中,使受眾漸漸失去理性的思辨能力,影響傳播的預期效果。網絡新聞中還存在簡單資料匯總、沒有梳理分析等致命傷,使其在重大事件、社會問題的新聞傳播上,可信性和理論指導性等新聞價值大打折扣。而深度報道則以它獨有的全面詳實報道、深刻理性分析和建立在理論分析上的結論性成果,滿足了廣大受眾的需求。
所以,我們有理由相信,緊緊抓住新聞要素中的最后一個W(why),不斷挖掘事物如何發展的H(how),充分發揮深度報道在這方面的優勢,將是幫助傳統媒體突出現今媒體環境重圍的關鍵所在。
2 深度報道在新媒體時代的角色和作用
2.1 深度報道深刻、全面的特點使之成為平面媒體有力的捍衛者。在新媒體時代各種媒介的競爭中,報紙對于熱點、難點的追蹤遠比不上新媒體。但是,理性的解析卻正是紙媒的長項。美國的一位新聞學教授曾精辟論述:報紙和雜志永遠沒有廣播和電視那么快!但是,廣播、電視、網絡也永遠沒有報紙和雜志那么深刻!由此可見,經濟危機中,企業的走向、社會問題中的體制問題等社會難點很難在電視、網絡中用三言兩語表述清楚,而報紙恰恰可以透徹清晰地對其進行剖析,呈現給受眾。與此同時,就新媒體而言,受眾多以瀏覽的形式從新媒體上獲得信息,要求的是快捷方便,但當受眾對社會上發生的重大事件有深入了解的需求時,他們更愿意從報紙上去了解新聞事件發生的背景、原因、影響和未來發展趨勢。因此,紙媒若要在當今媒體形式下擁有一席之地,就必須充分發揮其在深度報道方面的優勢。
2.2 傳統媒體新聞從業者的專業素養和職業操守使新聞更具權威性,使其成為新聞代言者。無論新媒體還是傳統傳媒,在新聞的內容上基本處于對等位置,但在時效性上,報紙傳播第一手新聞的功能已被大大削弱;而互聯網由于存在不可控性、低信度及其新聞導向的偏差等問題,還無法代替報紙的地位。同時,在中國特殊的社會環境下,報紙的功能除了報道、傳播、教化,還包括政令法規的傳達和意識形態的宣傳。信息過剩的時代,受眾最迫切需要的,已經不再是龐大的信息量和迅速的傳播,而是可以消除受眾不確定性的信息,受眾在接收信息的同時,更需要在有效的時間內獲得更為權威的信息,需要有可信度高的傳播者替其做出解釋、判斷和選擇。網絡新聞因其固有的開放性,不可避免地存在信息來源多元化、可信度有待考證、互引重復等問題。加之傳統媒體一方面有專業編輯記者的職業素養和職業規范作為公信力的保證,另一方面對一個新聞事件可以投入高昂的人力、物力,進行長期深入的調查,報道的詳盡、透徹和媒介可傳遞的特性是普通網站難以比擬的,成為廣大受眾追求新聞的可靠性、權威性的最佳選擇。
3 新媒體時代如何充分發揮深度報道的作用
理念上要堅持正確的輿論導向。深度報道具有信息豐富、觀點多樣、報道充分、影響力大等特點,有很強的時代性和導向性,能在潛移默化中影響和塑造人們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因此,深度報道要始終立足于現實社會,根據具體的時代精神來選擇深度報道思想,把握正確的輿論導向,堅持將馬克思主義新聞觀、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貫穿于新聞工作的實踐當中,以維護政治清明、社會安定,促進經濟社會繁榮健康發展、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為首要標準,對社會、公眾進行正確的輿論引導。這樣,報道的新聞才會有權威性、思想性和指導性。
總之,深度報道作為一種反映社會重大問題、揭示事件本質、探索發展規律和趨勢的報道方式,挖掘新聞背景,追根溯源,多角度、多層次地報道人們普遍關心的熱點、難點、疑點問題,得出結論成果,給人們以提醒、警示,充分給予受眾對社會發生的重大事件和問題的知情權。從這個角度看,在現今的媒介環境下,做好“深度”這篇文章,不失為一條可行之道,其對讀者更具吸引力,也更具社會影響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