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線索是廣播電視新聞節目制作時最為基本的前提,通常情況下,除了“爆料”等,大部分新聞線索,需要記者憑借專業的眼光和敏感的觸角,主動從社會各個領域中尋求。然而新聞線索真偽難辨、良莠不齊,本文將在分析廣播電視臺記者尋求新聞線索過程中常見難題的基礎上,深入研討尋求新聞線索的合理建議。
1 廣播電視臺記者尋求新聞線索的常見難題
新聞線索通常隱藏在真相的背后,理順線索可科學還原新聞事件的真相,為新聞受眾主體釋疑解惑,或提供“聞所未聞”的新鮮信息,但在尋求新聞線索過程中,記者經常遇到以下幾種難題。
1.1 偏離受眾口味
新聞最為基本的特征,是信息的真實權威、新穎醒目。記者所尋求的新聞線索,最終需要被大多數受眾主體所接受,假設尋求的新聞線索有失翔實,或信息量不充實、陳舊滯后,那么很有可能影響新聞的質量和傳播效果。譬如某地方電視臺記者,從網絡等渠道收集有關其他城市的美食文化,節目播出后收視率平平,究其原因,當地人對節目所涉及城市不熟悉,新聞線索偏離了受眾的“口味”。
1.2 線索真偽難辨
為保證廣播電視新聞的權威性,記者所尋求的線索,要確保絕對準確和完善。但從眾多的客觀事實中,通常會有很多不完善或不真實的信息,這給記者尋求新聞線索帶來極大的難度。據筆者了解,記者從成千上萬的客觀事實中,準確找到所需的新聞線索,需要按部就班地篩選,并建立起線索與線索之間的聯系。
1.3 線索渠道單一
新聞線索的尋求,必須趕上廣播電視新聞更新的速度,如果線索尋求速度太慢,受眾已經從其他渠道獲取有關信息,那么廣播電視新聞將失去傳播的意義。目前可供記者尋求新聞線索的渠道過于單一,在廣播電視新聞播出之前,受眾主體可能從其他渠道得知新聞的所有信息量,盡管這些信息未必權威和真實,但往往會削弱受眾對新聞的關注度。尤其是新媒體技術興起后,大多數受眾主體,通過微博、微信、移動客戶端等,第一時間找到自己所需了解的信息,這對傳統媒體記者尋求新聞線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2 廣播電視臺記者尋求新聞線索的建議措施
2.1 考慮受眾的偏好
2014年12月2日,習近平主席提出了“善于從群眾關注焦點、百姓生活的難點中尋求改革切入口”的要求。廣播電視新聞的宗旨,就是為了從群眾關注焦點、百姓生活難點中,為群眾百姓尋求解決生活難題的權威性建議,以公平公正的媒介傳播平臺,為群眾百姓“說話”。廣播電視新聞的受眾主體,來自于社會的群眾百姓,因此新聞的內容,必須考慮他們的口味偏好。譬如某地方媒體在新聞中播報高速公路行車注意事項的內容,但這里大多數的受眾主體,是當地普通的工薪和農民階層,與“高速公路”“汽車”少有結緣,這些新聞信息必然無法引起受眾的關注。記者要站在受眾主體的視角尋求新聞線索,分析受眾主體的信息需求內容,在選準線索方向的切入口之后,再嘗試性廣泛收集新聞信息。
2.2 判別線索的真偽
線索真偽的判別,在于記者親力親為的現場甄別,譬如上文案例中記者接到制作假藥的新聞線索之后,在工廠蹲點收集征集,是廣大記者值得參考借鑒的工作方式,同時也是判別線索真偽的重要手段。事實上,該記者在進入工廠收集證據之前,大可委托專家學者,收集工廠生產廢水的水樣,實驗分析藥品生產的成分,從技術性的視角,判斷藥品生產的質量狀態,同時暗中調查藥品的銷售渠道,并購買藥品檢驗真偽。記者在判別線索真偽時,務必兼顧判別方法的科學性,尋求高效便捷的線索真偽判別方法。
2.3 借助新媒體平臺
在新媒體技術興起之后,新媒體的信息傳遞,突破了傳統媒體時間和空間的限制,其快速性特征,彌補了新媒體信息權威性的不足之處。筆者認為,新媒體平臺,充斥良莠不齊、真偽難辨的線索,由于信息量資源的豐富,而且受眾關注度高,因此,記者尋求新聞線索,可借助新媒體平臺,選擇受眾主體關注程度最高的信息,然后進行篩選。對于某突發公共事件的新聞報道,微博和微信平臺上有圖文并茂的各種新聞信息,但由于信息缺乏統一,記者在新媒體平臺尋求新聞線索時,要按照統一的報道標準,以客觀的態度整理,還原突發公共事件的真相,同時以廣播電視臺的認證名義,將整理后的信息,以視頻、文字、圖片等方式,引導公眾對事件真相的認識。
3 結語
廣播電視臺記者尋找新聞線索,存在偏離受眾口味、線索真偽難辨、線索渠道單一等難點,對此本文通過研究,提出了考慮受眾的偏好、判別線索的真偽、借助新媒體平臺等方法,但考慮到不同廣播電視新聞播放要求和條件的差異性,以上方法在具體的廣播電視新聞制作過程中,需要緊扣具體的廣播電視新聞制作情況,予以靈活地參考借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