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必須弘揚中國精神,凝聚中國力量。作為新聞工作者,更須牢記使命,擔當責任,唱響主旋律,打好主動仗,以高度的使命感、責任感、道德感,努力當好中國夢的書寫者。新聞記者的職責與任務,可以說是多方面的,主要有三點:敏銳地發現事實、忠實地報道事實以及當好黨和人民的喉舌,因此,如何把握采訪技巧,做一名好記者就顯得尤為重要。本文通過對記者采訪技巧的多方面探討,力求展示出電視新聞采訪的深度和空間。
新聞采訪是新聞素材的收集和對采訪對象的訪問的簡稱,也是記者為了完成采訪報道任務圍繞新聞事實而進行的調查活動,更是記者必須具備的基本功,而采訪技巧就是記者在采訪活動中運用的方式和方法,記者只有掌握了采訪技巧,采訪時才能得心應手,采寫出好的新聞作品。
1 采訪前的準備
記者在采訪前只有做足功課,才能實現成功采訪,達到預期目的。在采訪前,一定要了解與采訪人物和對象相關的政策,把握正確導向,吃透政策,從而做到有的放矢。如在采訪項城“三違整治”專項行動時,首先要了解國家對違法建設的政策規定以及項城地方政府出臺的整治方案,做到心中有數,才能把握住方向,更好地服務市委市政府的中心工作。
2 采訪策劃
記者在采訪前要做一些充分的策劃預案,同時要做好備份,一旦第一套方案不能使用,要立即啟動第二套方案,同時策劃不宜過細,要框定重點,激發記者的開闊思維,要全程跟進,發現問題及時調整。如筆者在做項城“雙十五工程巡禮”采訪策劃案時就做了兩套方案,一方面對工程進展較為順利的,讓分管項目的市領導和責任單位負責人分別作經驗介紹,進展緩慢的做出承諾和表態發言,同時也要預見采訪的困難性,針對一些落后單位負責人不愿意接受采訪,而按照重大任務報道時間節點必須報道的,就采取電視曝光的方式,直接在新聞上公開責任單位負責人的姓名,并把項目的時間節點公示于眾,這種媒體曝光推進工作的模式也成了項城的先進經驗并被推廣應用。
3 記者采訪的提問方式
3.1 開門見山正面提
它適合于兩類采訪對象:一是記者較為熟悉的采訪對象;二是針對一些社會閱歷比較豐富的采訪對象,他們樂意接受采訪,開門見山的提問更顯得態度真誠,坦誠相待,也更有利于打開采訪對象的話題,讓他們知無不言,言無不盡。
3.2 迂回戰術側面問
這是針對一些不善言談或者比較抵制的采訪對象,正面采訪不能奏效的情況下,我們要通過與他們交心交朋友,循循善誘,打開他們的心扉,從一個側面、一個角度與采訪對象積極溝通,引起共鳴,打開他們的話題。如在2014年的金秋助學慈善活動的采訪中,有一位失去雙親,跟著貧困的奶奶生活的7歲的小姑娘馬媛媛,記者多次與她溝通,她始終不言不語,思想閉鎖,神情比較木訥,而看到小媛媛穿著比較破舊時,記者靈機一動,就問:“媛媛喜歡新衣服嗎?”一直保持沉默的馬媛媛立即眼含熱淚:“從小到大就沒穿過新衣服,都是撿別人的。
3.3 連續提問
這種提問主要針對一些進展性的新聞報道和一些曝光性事件采訪。例如,在“三違整治”報道中,針對出現的“三違”行為,記者會采訪負責此項工作的部門負責人,分別拋出問題:請問此處建筑的性質?既然巡查了,為什么還會出現在建的現象?下一步怎么治理?什么時間拆除違建?針對承諾再次跟進做后續報道,有力地配合了此項工作的開展。
4 采訪的語言風格
記者在采訪實踐中由于個人思想境界、知識水平、審美觀點和性格特點以及采訪對象和內容的不同會形成不同的語言風格,我們根據每個記者語言風格的不同而選擇適合不同題材的采訪。采訪語言的風格常見有以下6種:簡潔明晰、質樸平實、聲情并茂、潑辣犀利、委婉含蓄和幽默風趣,在此不予詳細闡述。
5 如何與采訪對象談話
作為一名新聞記者,必須提高自身綜合素質,加強與采訪對象的溝通與交流,實現新聞事件的第一時間播發,增強新聞傳播力,所以提高與采訪對象談話的能力,就顯得尤為重要。
第一,采訪前要做好充分的準備工作;第二,與采訪對象交朋友,推心置腹地談話;第三,講究方式與方法,善于啟發和引導。記者在大多數情況下與采訪對象都會是初次打交道,首先要有耐心,做一個好聽眾,不要輕易打斷采訪對象的談話,要善于梳理,從采訪對象的一些鋪墊“廢話”里面,挖出重要的新聞線索來。記者還要堅持問題導向,要有時代眼光和責任擔當,問題要提得具體、細化、到位,提得不能太大太籠統,還要隨機應變,采取不同的提問方式。
6 結語
記者需要因時間、空間、人物、事件的起因、經過、結果等的不同,而運用不同的技巧來完成采訪的任務,用記者責任和激情記錄和推動時代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