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播音主持的過程中,主持人應該把握好“對象感”,使播音主持更加具有針對性。只有主持人從內心深處來把握好“對象感”,才能在進行播音時,主觀感覺到對象的存在,并由此調動自己的思想感情,使之處于運動狀態,從而更好地表情達意,傳達稿件和節目的精神實質。
在播音主持中,所謂的對象感,指的是播音員主持人必須設想和感覺到對象的存在和反應,必須從感覺上意識到受眾的心理、要求、愿望、情緒等,并由此而調動自己的思想感情,使之處于運動狀態,從而更好地表情達意,傳達稿件和節目的精神實質。那么在播音主持中,為什么主持人需要把握好“對象感”呢?
1 以受眾為導向,使播音更加具有針對性
在播音中,主持人面前所對應著的是話筒,即便是現場主持人,也因為受眾的范圍較大,難以在短時間內聚焦自己的精神。在播音主持中,把握好“對象感”,才能使得播音主持更加具有針對性,也才能使得播音主持人能夠在播音或主持的過程中,不是僅僅以自身的感知來進行播音或主持,而是站在受眾的角度,以受眾的感覺或趣味為導向來進行播音或主持。實踐證明,在播音或主持中,只有深刻地把握好“對象感”,才能有效地提升播音的成功率,才能不斷提升播音的互動性和針對性。很多年輕的播音員或主持人在進行播音或主持的過程中,往往僅僅以自身的感官來進行播音或主持,忽略了受眾的感受,這就容易造成播音或主持人與受眾之間的隔閡,不利于雙方良性的互動關系。
2 本著關心受眾的目的,凸顯零距離的魅力
在播音或主持中,把握好“對象感”,能夠使播音員或主持人在播音或主持的過程中本著關心受眾的良好目的,無論是在語言表達,還是在形體動作上等,都能夠有效地縮短主持人與受眾之間的距離,使受眾易于接受主持人的風格,進而通過對主持人或播音員的良好感知,從而對節目產生同樣的良好的感知,幫助節目塑造相對穩定的受眾群體。雖然播音員或主持人與受眾之間存在著一定的距離,但通過“對象感”的把握,這種“有形”的距離,能夠在無形間消除,最終拉近受眾與主持人或播音員之間的距離。而且這種“對象感”的把握,能夠從總體上來提升播音或主持的語言風格,通過輕松活潑的,略帶一些拉家常的話來引起受眾對欄目的好感,讓受眾對欄目產生比較好的依賴性,從心理上來認可零距離的欄目。在實踐的過程中,播音員或主持人是欄目的形象,只有播音員或主持人親民風格贏得受眾的認可,才能從心理上來體現節目的魅力。
3 掌握受眾的心理需求,在心理上與他們統一
播音員或主持人在把握“對象感”的過程中,需要明確一定的受眾群體,在把握“對象感”的過程中,了解受眾的心理需求,找準與受眾利益相密切的關聯點,并在此處做文章來進行“對象感”的把握。通過心理需求層面的統一,能夠迅速地縮小受眾與播音員或主持人之間的距離。如一檔針對年輕受眾群體的欄目,在“對象感”的把握中,自然需要將受眾群體定位于青年群體中,并遵循他們熱情、活潑、向上、求新等心理特點,播音員或主持人在語言風格的把握中,應該選用年輕人常用的口頭語,甚至適當地植入一些網絡語言,如“男神”“女神”等網絡詞匯,以此來提升受眾對欄目的認可。如《快樂大本營》的受眾群體基本為80后、90后的年輕的觀眾,以何炅為首的大本營主持人,無論是服裝造型,還是語言風格等,都追求年輕化,甚至包括舞臺營造與搭設等,通過這樣一種全方位、立體化的“對象感”的把握,能夠迅速地讓受眾對節目產生比較強的依賴,這也使得該欄目的收視率常年居高不下,成為湖南衛視的經典欄目。
4 把握統一的對象群體,形成相對穩定的受眾群體
播音員或主持人在進行“對象感”的把握中,還需要注意把握對象感的穩定與統一。任何一檔欄目或節目,它的受眾對象都是統一的,不可能無限泛化,也就是說,欄目的受眾群體是存在一定的局限性的。播音員或主持人在進行“對象感”的把握中,應該明確自身欄目的固定的受眾群體,“看人下菜碟”。如一檔針對老年人的養生欄目,它的受眾群體基本為老年人,可能有較少的年輕人,欄目的主持人在把握“對象感”的過程中,應該將受眾群體固定在老年人身上,根據老年人的特點來進行相應的播音主持。如果主持人在播音的過程中,大談特談一些年輕人的戀愛的故事,很顯然難以符合受眾的胃口。再比如江蘇衛視的品牌欄目《非誠勿擾》,它針對的受眾群體是處于婚戀年紀的年輕人,主持人孟非在主持節目的過程中,他的語言比較輕松,不僅能夠調動現場觀眾的氣氛,同時還能夠有效地提升線下觀眾的氣氛,使這檔欄目成為國內婚戀節目的“開山鼻祖”,并經久不衰。
5 總結
在播音或主持的過程中,只有明確了“對象感”,只有把握受眾對象的特點,結合受眾對象的心理特點,本著統一穩定的受眾對象群體,才能有效地縮短受眾與主持人之間的距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