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近年來,訪談類節目層出不窮。這一現象說明了在如今這個飛速發展的社會當中,人們表達內心的渴望。但隨著訪談類節目數量的大量增多,也出現了諸多問題。如果不能將這些問題完善地解決,必然會對訪談類節目造成一定程度的影響。本文就如何提升電視訪談類節目主持人的語言藝術做出一定深度的探討,希望能夠對訪談類節目主持人有一定的啟示作用。
經過半個世紀的發展,電視傳播已經成為社會的主要文化傳播媒介。如今的21世紀,伴隨著現代媒體傳播技術的不斷發展,電視的媒體傳播已經發展成為一個個體和世界對話的時代,個體價值體現和個體創造性的時代。對于訪談類節目來說,不僅僅是因為節目形式而受到廣大觀眾的喜愛,更為主要的原因是主持人的獨特主持風格和主持人的語言藝術。因此,訪談類節目主持人的語言藝術已經成為電視媒介的焦點問題之一。
1 訪談類節目主持人的語言類型
當前我國的電視訪談類節目大多呈現出收視率上升的趨勢,各大電視臺都為了獲得更多的收視率和觀眾人群相繼推出了各式各樣的訪談類節目 [1]-[3]。各個節目的主持人性格魅力和語言特色也各有不同,從大體上可以分為4種:幽默型、恬美型、嚴謹型和儒雅型。
1.1 語言幽默型。也可以理解為主持人的語言和行為動作相對比較幽默,在主持過程中常帶給觀眾帶來歡笑的主持效果。幽默類型的主持人尤其是在文娛類節目和談話類節目中運用的相對較多。這類主持人大多都不拘言笑,但是卻又飽含智慧,不會給觀眾和嘉賓居高臨下的感覺。不僅如此,還會給觀眾一定程度的精神啟示,不經意間展現自身的個性魅力,將觀眾帶入到一個活潑、風趣的談話空間中。
1.2 語言恬美型。也可以理解為表情和動作相對比較自然、恬靜,以一種溫馨、嫻雅的語言,在觀眾心中留下良好的印象。語言恬美型的主持人大多為女性主持人,在我國的電視訪談類節目中,尤其是主持《半邊天》的張越和主持《魯豫有約》的陳魯豫在這一點上做得特別優秀。這兩位主持人在節目當中都一定程度地展現出了女性才會具備的感情,利用柔和的語言展現出不俗的智慧,如此的主持在給觀眾帶去輕松感覺的同時,還增加了節目的可觀賞性。
1.3 語言嚴謹型。這種主持風格可以理解為行為和語言相對比較嚴肅,說話比較莊重。在主持的過程當中通常會從比較理性的角度去闡述觀點,容易給觀眾留下邏輯嚴謹和理論深刻的印象。這類主持風格的主持人大多都在相對比較嚴謹的節目中才會出現,例如央視《焦點訪談》中的多位主持人都是嚴謹型的主持人。
1.4 語言儒雅型。這種主持風格能夠通過主持人的行為舉止和語言風格的自然、典雅和端莊而體現出來。這種主持人在主持過程中往往具備波瀾不驚、行云流水等較強的應變能力。最為典型的代表便是央視的節目主持人白巖松。
2 目前訪談類節目主持人語言存在的問題
2.1 主持人角色定位混亂
目前訪談類節目主持人的角色定位通常都比較混亂 [4]。主持人在節目錄制中必須以一定的身份來輔助溝通交流,這個身份直接決定著主持人應當說什么和怎么說。有些主持人將表演的技巧運用于訪談類節目中,經常給觀眾一種演的感覺。但是訪談類節目不同于表演節目,這類節目更多的需要主持人成為記者的角色,而不是演員的角色。如果主持人將語言和表演不能夠分開,則會直接影響到主持人的主持心態和定位,進而影響到主持人特有的身份形象。
2.2 主持語言的失“度”
目前我國的訪談類節目大多都是娛樂、社會和心理等為主題的節目,相對比較嚴肅。其中新聞類的訪談節目還未占據主要地位,許多主持人往往存在主持語言失“度”的現象。最為直觀的表現為節目中訪談語言和日常生活當中的語言一樣,節目當中的語言不應當有冗余性和隨意性。談話類節目當中的語言使用也是有一定規范的,主持人的語言會面向廣大觀眾,具備一定程度的影響力。所以,主持人應當摒棄日常生活當中的常規語言,運用書面語言的有序性、集中性和規范性,并且保留常規語言當中的靈活性、生動性、簡潔性和通俗性。
2.3 主持語言和節目不相接
主持人利用個性化的語言去吸引更多的觀眾,這是一個節目優化的手段。但是語言的個性色彩必須要符合節目的意義和定位,否則就會使節目處于不倫不類的狀態 [5]。個性化表達和個性化語言的基礎,是主持人對節目的定義有深刻的了解。但是在實際的節目錄制當中,主持人往往沒有淡化自身的存在,讓觀眾和嘉賓覺得主持人表達的語言是為了引導節目的發展,在表達主持人的個人感覺時留下明顯的痕跡。
2.4 語言組織能力不足
目前許多訪談類節目主持人在節目語言組織方面,顯得格外的粗糙或語病較多,不符合邏輯或不符合語法的詞匯時有出現。如果訪談類節目主持人將“啊吧呢嗎”的這類語氣助詞使用過于平凡,在任何地方都利用這類語氣助詞來進行交流,就會給人不流暢、不連貫的感覺,造成許多的病語出現。除此之外,許多主持人在語言表達方面不規范的現象也屢見不鮮,發聲不自然、吐字不清晰的主持人較為常見,間接地顯得訪談節目的低端。
3 提升訪談類電視節目主持人語言藝術的策略
訪談類節目的核心在于主持人,而主持人的語言表達藝術則能夠直接體現主持人的綜合素質 [6]。所以,訪談類節目的主持人需要高度重視主持過程當中的語言藝術的體現。
3.1 提升語言的靈活應變能力
對于訪談類節目主持人來說,主持過程中的語境比較復雜,主要體現為現實語境和虛擬語境。語言交流是訪談類節目的主要內容,有時沒有交流的對象,則需要主持人在一種虛擬的語境當中進行主持,這就需要主持人事先擬好稿子,然后根據稿子進行主持。對于節目當中的交流而言,主持人往往會采用即興的語言進行主持。目前有很多訪談類節目都是在觀眾的參與當中共同進行節目的錄制,主持人需要跟現場的觀眾進行互動和引導。這就要求主持人在除了預先擬定的大綱之外,還需要臨時向嘉賓提出一定深度且有意義的問題,進而實現駕馭場面、深化主題。對于現場的突然變化,主持人需要做出相應且合適的反應。假設主持人的節目主持僅僅是靠稿子進行的話,一旦出現預料之外的情況,則會使場面變得異常尷尬或冷場,主持人可能會因為情況的變化而產生焦慮的情緒,導致不能夠組織解救語言。
3.2 掌握節目節奏,利用語言推動節目發展
主持人深層次地參與到節目中才能夠體現出主持人的主導地位,才能夠將話說得更加鮮明、準確和直接。主持人的語言既來源于節目,又能夠為節目的升華做出貢獻。如果主持人沒有真正投入到節目中,將會和節目之間存在一定的隔閡狀態。如果僅僅是靠背串聯詞或采編時擬定的問題進行主持,這樣的節目將會因為主持人的死板主持而顯得死板、枯燥無味。對于訪談類節目的主持人來說,還需要讓觀眾和嘉賓在節目當中充分地表達感情和意見,讓他們的感情和意見在節目當中得到交流和互動。主持人應當是一位能夠傾聽并且善于傾聽的人,善于傾聽的主持人永遠是在訪談對象的“身后”組織談話思路,讓觀眾和嘉賓更愿意打開“話匣子”,讓訪談內容更加有意義,進而體現主持人對話題的掌握和節目的把握。
3.3 利用親和的語言,改善節目氛圍
在訪談類節目當中,主持人需要和嘉賓進行一對一、面對面的談話。因此,需要主持人體現親和的態度,以此來縮短嘉賓和主持人之間的距離,讓一些觀眾和嘉賓消除在鏡頭面前的不適和緊張。許多觀眾或者嘉賓在鏡頭面前往往會基于害羞,無法真正表達自己的言論。對此,主持人需要利用巧妙的語言技巧進行引導。例如在《魯豫有約》節目開始之前,魯豫往往會先講一些笑話來活躍錄制現場的氣氛,進而巧妙地縮短觀眾和主持人之間的距離。
除此之外,主持人還需要創造平等的交流環境,消除主持人在觀眾心中的不平等形象。最近幾年,各個電視臺都在盡力打造并包裝談話類節目主持人,以打造出具有明星效應的主持人,這就造成主持人和觀眾之間形成了一層無形的隔閡。這時,就需要主持人在節目主持過程當中利用合適的語言來改善與觀眾之間的距離和關系,體現自身的親和力,讓他們感受到平等的交流。觀眾和嘉賓是訪談節目中的兩大重要元素,如果這兩大元素發揮的效果不佳,即使主持人的語言技巧再好,也無法挽救這個節目。主持人在節目錄制過程中必須對觀眾和嘉賓進行一定程度的引導,充分激發他們說話的欲望,讓節目具備更好的觀賞性。
3.4 改善個性化語言的使用技巧
利用個性化的語言并非是指運用個人化的語言,而是使用因欄目而立起來的語言或者貼近欄目風格的語言。語言不僅僅是書面上所指的語言,語言包含語勢、語感、語調和語氣,在說話時的輕重急緩、抑揚頓挫等,都是書面上所無法表達的語言。主持人在節目主持過程當中的語言表達也必須要體現鮮明的個性,成為一個因語言而成名的主持人。成功主持人的語言必須要摒棄一些有意識的語言習慣,創建全新的語言藝術形式,讓觀眾在聽到這種語言的時候就能夠直接聯想到這個人。主持人應該充分利用自身的語言魅力,讓觀眾從最初對自己的陌生逐漸轉變為熟悉、認可以至于欣賞。
主持人在主持節目的過程當中還需要注意節目的基調。情感會影響到基調,基調離不開情感。主持人在節目錄制過程中需要充分發揮自身的洞察力和語言組織能力,進而抒發真實的情感,和觀眾、嘉賓進行情感的交流。
4 總結
總而言之,在訪談類節目當中,主持人是否具備良好的語言藝術是節目是否具備觀賞性的主要因素。訪談類節目的最終目的是主持人利用語言表達和傾聽的能力,通過適度引導,讓觀眾、嘉賓達成良好的交流。主持人可以通過“語言靈活應變的能力”、“利用語言把控節目”、“改善語言的親和力”和“使用個性化語言技巧”這四個策略來提升節目主持人的語言藝術,進而體現節目的藝術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