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媒體競爭日趨激烈的今天,地市級電視臺新聞節目由于受種種主客觀因素制約,成了地方領導活動和各種會議的集錦,定位模糊,節目浮光掠影,缺乏有深度的報道,輿論監督職責缺失,社會新聞不被重視。要解決這些問題必須遵循新聞規律辦節目,心中有觀眾,立足專業化、地域化,方能走出低谷,贏得觀眾。
當下,隨著新興媒體的飛速發展和受眾獲取信息渠道的多元化,傳統的電視媒體更面臨著異常殘酷的競爭壓力。一家人守著電視機看新聞的狀況已經成為昨日黃花。地市電視臺作為地方新聞宣傳的主流媒體,既面臨著具有雄厚實力的央視、省級衛視的競爭壓力,又面臨受眾對新聞資訊需求愈來愈高的要求,怎樣使自辦新聞節目辦出特色辦出質量,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站穩腳跟,這對地市電視臺來說是一個嚴峻的課題。只有客觀冷靜地分析地市電視臺新聞節目中存在的問題和不足,研究和探討自身的優勢,有的放矢地提升新聞從業人員的業務能力和水平,從節目形式、內容進行大刀闊斧地改革,才是地市級電視臺新聞節目贏得受眾的必然選擇。
1 地市級電視臺新聞節目的現狀和存在的問題
1.1 地方領導活動和各種名目繁多的會議是時政新聞報道的主要內容。地市級領導調研、檢查、慰問等活動占據了當地熒屏不少份量,而會議新聞的報道重點也只是局限于相關領導,這種簡單枯燥刻板的時政新聞報道形式,實際上是在自斷出路,失去受眾。
1.2 節目定位模糊導致缺乏忠實觀眾群。地市級電視新聞受很多外部環境的影響,一些無形的壓力之下,新聞成了領導的亮相臺,成了部門、單位向上級間接匯報工作的工具,可以說不像是新聞節目,而更像是給領導看的“簡報”。一篇篇說不清楚定位的稿件拼湊起來,觀眾看這樣的新聞節目自然興趣不大。
1.3 深度報道缺乏,浮光掠影式的報道占了大量內容。經濟報道不是一個綜合部門的統計數字,就是當地有名的幾戶企業一季度、半年、一年的產值、利潤等數字,加上若干組在什么地方都能用的畫面。這樣的經濟報道實質是一個部門、一個企業工作總結的縮寫。農業報道則多是春耕、夏收、秋播等四季歌式的膚淺動態消息,對農業產業化的深層次問題缺乏研究,更談不上報道。此類報道貼近性差,多是媒體的自說自話,工業農業戰線的觀眾也沒有收看的興趣。
1.4 監督類節目缺失,缺乏對社會新聞的重視。由于受各種因素制約,作為相對基層的地市級電視媒體在新聞監督類報道方面顯得比較薄弱,批評曝光之類也多是點綴,一個地方的“丑事”往往是被外地媒體率先報出。再就是社會新聞報道方面,車禍、案件或奇聞趣事成了社會新聞的主要構成,缺乏對這方面新聞節目的深入研究。
2 遵循新聞規律,走專業化、地域化之路
2.1 新聞節目必須立足受眾,用百姓的視角設置定位。群眾關注的,就是地市電視臺所要關注的,如果一個電視臺失去了觀眾,那么它就沒有生命力,更沒有生存的空間。從央視以及其它衛視的重大突發事件新聞報道,到陜西電視臺《都市快報》《第一新聞》的民生新聞報道,它們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就是滿足了觀眾的新聞欲望。觀眾需要了解的新聞,在它們的節目中都會找到答案。作為地市電視臺,如何精辦好自己的新聞節目,怎樣使自己的新聞節目贏得觀眾?地市一級電視新聞所關注的時政新聞,應以當地的時事政治大事為主。要順應受眾的收視需求,打破一般大臺“兩會”的固有報道模式。比如,近年來,寶雞電視臺為順應現代電視媒體發展需要,先后多次改版新聞節目,特別是以“薈萃寶雞要聞、聚焦社會看點”為宗旨的《一周要聞回顧》,以其信息量大、群眾關注度高而深受觀眾的喜愛。
2.2 新聞報道必須按照新聞規律提煉主題。比如,對會議的報道,必須立足會議,又要跳出會議,要按照新聞規律辦事,在會議當中發現有價值的新聞線索,心里裝著觀眾,才能采寫出觀眾喜愛的稿件。要加強經濟報道的深度和份量,還要加大報道數量,既要報道經濟事件、經濟現象,也要注重從專業定位出發調劑大眾口味。
2.3 新聞節目須突出地域性。地市電視臺在日趨激烈的競爭面前要另辟蹊徑,分析自身優勢,身處基層,地域性就是其長項和優勢所在。從媒體來講,要對各行各業的新聞事件了然于心,報道起來得心應手;從受眾的角度來考慮,由于是身邊人身上發生的身邊事,貼近性強,收看興趣強烈。同時必須注意,不能只停留在快速反映民情,引起受眾收視興趣方面,更不能追求兇殺、車禍、獵奇等“世俗化”“市民化”層面,而要注意體現深度的人文關懷,引導觀眾理性思考,從而在較高水平上體現“三貼近”原則。
2.4 新聞節目要挖掘地方文化軟實力,巧打特色牌。弘揚地域文化是地市電視臺作為媒體不可或缺的職責。比如,各地的地方戲曲都在當地電視媒體占有一席之地,且有一大批忠實觀眾。地市級電視臺新聞節目要抓住這樣的優勢,立足特色化,將文化、歷史、民間工藝、群眾文藝活動等鮮活的新聞報道出去,既可讓老百姓對地域文化有充分認識,增加熱愛家鄉的感情,也可以巧借特色文化,向省級、國家級媒體,甚至境外媒體提供新聞資源,擴大當地的知名度和影響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