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建業
(中北大學)
大學生若想獲得更多的法律知識,若想培養法律素質,最有效的途徑莫過于接受法治教育的熏陶。大學生這一特殊群體,是經過層層選拔形成的,有扎實的文化基礎,他們沒有受到社會不良風氣的影響,有良好的素質和修養,同時,他們也有很強的學習能力和熱情。高校法治教育通過介紹法律的產生、發展、本質和特點,講授法律的理論和實踐,有助于大學生了解我國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基本方針,增強民主法制意識,使大學生懂得行使法律賦予的權利,履行法律要求的義務,對完善大學生法律知識和法律素質具有引導作用。法律無處不在,法律已經滲透到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任何一個大學生的衣食住行都不開法律。與此同時,當今社會競爭愈加激烈,大學生畢業之后將會進入社會,步入職場,然而,社會對大學生的要求越來越高,傳統的知識結構和法治教育的內容已經不再適應新的要求,社會需要的是高層次復合型素質的人才,大學生不僅需要過硬的專業知識和較強的工作能力,還必須有基本的法律常識和守法用法的法律意識,這對大學生學習與掌握基本的專業法律知識,樹立正確的法律觀念和素質,顯得更加必要和迫切。
高校大學生所接受的教育是國內的最高水準,他們的法律意識和法治觀念理論上應該處于較高水平,但事實上,大量數據和資料表明,大學生發生違法犯罪行為和自身合法權益受到侵害的現象呈逐年上升趨勢。這種趨勢告訴我們:大學生的法律意識十分欠缺,法律素質較差,自我保護和依法維護自身正當權益的意識也相當薄弱。在大學生的思維領域中,談及“法律”,會產生很強的敬畏之心,他們自認為只要不去觸犯法律,便可以確保自己相安無事,這種心理最好的效果是只能保證自己不會做出違法犯罪的行為。但在日常生活中,更多的情況是大學生的合法權益被侵犯,更嚴重的情況是,由于大學生不懂法律,當侵權行為發生之后,他們根本就沒有意識到自己的合法權益已經遭到侵犯,就更談不上用法律來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了。高校應當根據大學生的生理和心理發展特點,發揮學校的教育優勢,對大學生進行法治教育和熏陶,并且要明確教育目標,革新教育內容,采取有效的教育手段,這是幫助大學生知法、懂法、尊法、守法、用法,提高法治意識和自我保護意識,從而有效減少和預防大學生違法犯罪行為,營造和維護和諧安全的校園環境的重要途徑。
構建和諧校園的關鍵因素是“人”,主要由領導、老師和學生三類人構成,其中學生又是這三類人中的核心,學生與學生之間的關系、學生與領導干部之間的關系、學生與老師之間的關系是否和諧,決定了和諧校園建設的成敗。這就要求高校抓好校園的法治宣傳教育,必須照章治校、依法治校,妥善處理校園中的復雜關系,這樣法律在學校中的地位也就越來越高。從小的范圍來說,大學生在校期間,當他們接受正規的法治教育之后,對營造和睦融治、合理有序、充滿正能量的校園文化和維護和諧校園有重要的促進作用;從大的范圍來講,大學生畢業離校進入社會之后,他們在校期間所掌握的法律知識,在校期間所養成的法律意識和法治觀念,對營造懲惡揚善、扶持正氣、去除邪氣的良好社會法治風氣,對和諧社會的構建也功不可沒。“構建和諧校園”是“構建和諧社會”的基礎和前提,如果和諧校園都無法建成,那么構建和諧社會也只能是癡人說夢。由此可見,規范高校法治教育對構建和諧校園和和諧社會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首次以“依法治國”為主題,提出了“新十六字方針”,即科學立法、嚴格執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并且將法治教育納入國民教育體系。可以看出,以習近平總書記為核心的新一代中央領導集體將法律和法治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而要實現法治,就必須先有法治觀念,而要有法治觀念,則必須接受法治教育。“中國夢”這一概念是由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它的核心目標是“兩個一百年”,即,到2021 年中國共產黨成立100 周年和20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100 周年時,逐步并最終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它的實施手段是政治、經濟、文化、社會和生態文明五位一體建設。這五個方面的建設缺一不可,并且在這五個方面的建設中,法律都是不可或缺的因素,如果沒有法律這一最有力武器的保障,政治、經濟、文化、社會和生態文明建設都將無法實現。在不久的將來,我們這一代大學生會成為我國各項事業的接班人和建設者,他們的肩上不僅僅只承擔著一個家庭的責任,也扛著整個社會和整個國家繁榮富強的重任,而要承擔這樣的重擔,擁有扎實的專業知識遠遠不夠,還必須有很強的法治意識和法治理念。因此,規范高校法治教育是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和實現“中國夢”的必然要求和根本基礎與保障。
孫超,耿巖.析高校法制教育對大學生法律意識培養的重要意義[J].大家,201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