粟慶
(上海師范大學建筑工程學院)
建筑設計數字化教學解析
粟慶
(上海師范大學建筑工程學院)
隨著計算機技術的不斷發展,在建筑設計的教學中數字化教學被廣泛地應用,并取得了良好的教學效果,學生在實踐操作中增強了自主分析和研究的能力。通過對建設設計教學中問題的分析,探討建筑設計教學中應用數字化教學的積極作用,以為提高學生的綜合實踐能力奠定基礎。
建筑設計;數字化技術;應用
隨著現代化技術的發展,數字化技術在建筑設計中的不斷應用為建筑設計提供了高質量的技術支撐,它全面地提高了建筑設計的工作效率。在建筑設計專業的教學中應用數字化技術可以有效地幫助學生利用計算機技術構思建筑設計的方案,提升學生的繪圖能力。因此,面對當前建筑設計教學中出現的問題,如何高效地運用數字化進行數字化教學,對建筑設計的教育領導者是一個長期的考驗。
信息和數字化技術在建筑設計中的應用可以極大地提高教學效率,但是學生使用計算機參與建筑設計的過程中卻出現了很多問題。學生不會利用網絡的優勢對資料進行整理和搜索,在建筑設計的構思和創作上對環境和建造技術缺乏關注,只注重建模。教師在講課的過程中不能利用現代信息技術向學生傳遞好的設計思路,無法顯現設計中的圖示思維。在教學的過程中只關注使用計算機技術進行設計和繪制圖形,而缺乏對建筑本身的關注,導致建筑設計教學中缺乏對學生創作思維能力的培養,影響了教學質量。
1.整合課程資源,向研究型教學轉變
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對建設類型的要求也越來越高,對建筑的功能和造型也有了多元化的要求,因此傳統的建筑設計已經遠遠不能滿足人們對建筑業發展的需求。傳統建筑設計的教學方式已經不能培養學生自主學習和分析問題的能力,因此建筑設計的教學要轉變教學方式,要讓數字化教學向研究型教學的方向轉變。在教學的過程中注重激發學生學習的熱情和設計的主動性,培養學生獨立思考和分析問題的能力,用創新思維進行建筑設計。在數字化教學的過程中,教師可以先整合教學內容,構建起建筑設計的基礎性知識體系,讓學生盡快了解建筑設計方面的知識。對于低年級建筑專業的學生來說,基本的建筑知識仍舊停留在識圖、制圖的過程中,教師可以利用計算機輔助設計的方法,引導學生建立三維模型,設計多種方案進行比較,從而讓學生體會到圖式設計和數字化之間的關系。在小建筑的設計階段,教師引導學生利用計算機技術構思草圖,對建筑的場地、結構和功能等方面進行全面的思考。
2.信息化與資源數字化
現代信息技術的發展要求建筑設計師必須熟練地掌握計算機技術,實現建筑設計的數字化,合理地利用計算機和網絡技術對建筑設計進行充分的構思和分析。在建筑設計的教學中,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通過計算機技術對建筑設計資源的搜集和整合,充分利用數字化的設計資源。例如,可以利用各種網站資源、Google Earth等地圖軟件對環境調研和大師的作品進行全面的分析,為建筑設計構思提供更多有效的資源。利用數字化技術可以對建筑的實景、模型以及與城市之間的關系等進行全面的分析,有助于學生全方位地了解建筑。學生通過對大量的數字化分析和應用,能提高建筑設計的研究質量,為接下來的設計過程奠定堅實的基礎。
3.設計過程與成果的數字化表達
建筑設計利用計算機輔助是當前建筑設計發展的主要潮流,計算機的強大運算能力再加上建筑設計的突出造型產生了許多形態各異、復雜的空間建筑作品。因此,在教學中利用數字化技術可以激發學生的創造力,增強對建筑設計的興趣。在教學中引導學生利用簡單易于操作的SKetch UP等軟件構建建筑的三維模型,利用計算機技術從構思方面開始,把草圖生成三維的建筑模型,重點研究建筑的空間、形體和構造等,對建筑設計的全過程進行直觀的了解和把握,有利于節約設計的時間,提高修改的效率。設計的成果是對整個設計過程的考查,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利用計算機繪圖把建筑設計更加直觀地表現出來,同時綜合利用模型照片、電腦排版等手段,輔助運用三維建模和渲染,將建筑設計的整體思路和成果呈現出來。
4.數字化的教學支撐平臺
在建筑設計的數字化教學中要注重對資源的深層次開發和整合,因此可以在建筑設計的教學中建設動態的、多元化的教學資源和資源的支持系統,不斷優化數字化教學。資源的數字化要建立有效、直觀的資源綜合利用平臺,對資源進行數字化處理,并通過網絡建立多維的教學支持平臺系統,建立有關建筑設計的資源支持庫,幫助學生在建筑設計的過程中搜集資源,進行設計構思。數字化的教學支撐平臺可以有效地幫助學生合理地利用教學資源,優化建筑設計,從而設計出優秀的作品。
總之,數字化教學利用計算機和網絡系統為建筑設計的教學提供有力的技術支撐和資源支撐,優化了教學的方法,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熱情,提高了設計的主動性,取得了良好的教學成果。
[1]曲翠萃,許蓁.基于數字化技術的建筑設計教學方式改革探討[J].高等建筑教育,2014(05):150-153.
[2]李志勛.試探數字時代的建筑設計課程數字化教學[J].課程教育研究,2014(35):223.
·編輯薄躍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