薄若蕓
(河北唐山第十二中學)
素質教育是我國現(xiàn)代化建設新時期對教育提出的更高要求。實施素質教育對于教育自身來說,是牽一發(fā)而動全局的事情,是涉及家庭、學校、社會等因素的系統(tǒng)工程。建立與其相適應的評價機制仍然要像教材改革、課程改革、管理方式改革那樣付出巨大的努力。
“教育必須為社會主義服務,必須同生產(chǎn)勞動相結合,培養(yǎng)德智體美全面發(fā)展的建設者和接班人”。這是當今時代黨和國家對教育提出的目標要求。因此,實施素質教育,必須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必須體現(xiàn)促進學生德智體美等全面發(fā)展的時代要求。要實現(xiàn)這個目標要求,需要包括各個學科教師在內的廣大教育工作者的共同努力。所以,對學生的評價也不再是“單一”學科的或“應試”學科的,而是全面的。評價者也不僅僅是班主任“一元化”的,而是各學科教師、學生及其家長在內的“全員”參與。目前,隨著素質教育的深入開展,尤其是《小學生素質發(fā)展手冊》的試行,學生評價工作雖然逐步引起諸多教育者的重視,但在具體的運行過程中還不盡如人意,發(fā)展也不平衡。如:有的評價手段更新了,評價方式變革的程度不夠,忽略過程性評價;有的還是“穿新鞋走老路”,簡化學生評價的過程,忽略評價的導向作用,沒有真正把學生評價作為課程改革的必要組成部分加以嚴肅、認真地對待。
實現(xiàn)促進學生德、智、體、美等全面發(fā)展的目標要求,課堂教學是主渠道。這就要求課堂教學要一改過去的教學方式和學習方式,以學生為主體,形成師生互動、生生互動、相互溝通、相互影響、相互補充、共同學習的信息交流方式。從課堂教學模式上打破教師講學生聽、記,教師設問、提問,學生答的程式化,應改為不統(tǒng)一、不固定化的教學模式;教學方式和學習方式要大膽采用合作、探究、討論等方式,一改傳統(tǒng)單一的學習方式;教室桌椅的擺放可根據(jù)課堂教學方式的需要隨機擺放,甚至有的課可到戶外去上;建立民主、平等、和諧的課堂教學氛圍,真正使學生在智力活動與非智力活動中得到全面發(fā)展。這種教學過程的“開放性”決定了學生評價也必須是“多樣化”的。
堅持學生評價的“多樣化”,作為評價者:一是既要注重考核學生掌握知識的程度、智慧的生成過程,又要考查學生情感方面的發(fā)展過程;二是考核、考查的方法可視學科課、學科活動課、實踐課等教學方式的不同,靈活多樣、不確定;三是考核、考查的方式以過程性評價為主,將過程性評價的積累、整合作為終結性評價的依據(jù)。四是將學生個體考查與學生整體考查相結合。目前,隨著“新課標”的貫徹落實,廣大教師在致力于學生評價的同時,忽視學生實踐課中的感情、情操變化的現(xiàn)象還比較嚴重。
全面發(fā)展的高素質人才是諸多教育手段、方式,集各方面的教育力量共同作用于學生的結果。素質教育的這種“整體性”,要求學生評價必須逐步實現(xiàn)“系列化”“系統(tǒng)化”。
所謂“系列化”“系統(tǒng)化”是指:(1)各個學科課程的評價。不能只是所謂的“應試學科”,而是包括社會實踐課、大課間體育活動在內的全學科、全部課程的評價。(2)各學科知識、情感兩個方面的評價。不要只停留在應知應會文化知識方面的評價,對學生參與學科活動、社會實踐活動的那種情緒、態(tài)度、變化都要進行評價。(3)學生行為方面的評價。按照“學生行為規(guī)范”對勞動習慣、衛(wèi)生習慣、文明禮貌、愛家鄉(xiāng)、愛集體、愛科學、愛祖國、愛人民,遵守社會公德、法律,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等方面進行評價。(4)教師對學生進行評價的方式、方法要有創(chuàng)造性、實效性、可操作性。要根據(jù)學科內容的不同、教學方法的不同確定不同的評價方式方法,無論采取筆試、口試或考查式的評價,都要留有符號記載,作為甄別好、中、差的依據(jù)。(5)對學生的過程性評價資料一定要注意積累、整理。我認為,評價的最終目的:一是激發(fā)學生自我發(fā)展的內驅力,使其保持正確的政治方向。二是為教師乃至學校及教育管理部門掌握、了解每一位學生每一個時期的發(fā)展、變化過程,為改進、完善教師的教育教學方法,因材施教,塑造“廣博的知識、創(chuàng)造的精神、健全的人格、一職多能”的人才所用。所以,各學科、各個方面的過程性評價資料,學期末都要交到班主任手里,由班主任完成學生的終結性評價。這個終結性評價一方面作為與家長相互傳遞的信息,另一方面作為學生完成學段學習生活的考證材料,即學生綜合素質發(fā)展紀錄。
探索科學的評價方法,發(fā)現(xiàn)和發(fā)展學生的潛能,幫助學生樹立自信心,促進學生積極主動地發(fā)展,是實施素質教育過程中必不可少的一個關鍵環(huán)節(jié)。雖然還沒有達到爐火純青的程度,但是,廣大教育工作者,特別是教學第一線的教師,在各自工作崗位上勇于探索的精神和初步顯露出來的成果還是令人欣喜的。但愿學生評價工作的深入開展,為素質教育的發(fā)展增添一片新綠。
李潤洲.學生評價模式探析[J].中國教育學刊,2003(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