鄒清華
(山東省威海四中)
淺議如何構建高效的高中數學課堂
鄒清華
(山東省威海四中)
高中新課標要求教師必須改變以往的傳統數學課堂教學,高度重視學生在課堂中的主體地位,改變原來以教師為主的形式,在不斷的教學過程中豐富學生的數學學習方式、改進學生的數學學習方法,進而引導學生高效學習、構建高效課堂。那么,教師作為課堂教學的組織者,如何調動一切可行的積極因素,培養學生獨立思考、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動手實踐等數學學習方式,進而構建高效的高中數學課堂呢?
高中數學;高效課堂;課堂教學
《普通高中數學課程標準》指出:“課堂教學是師生之間、學生之間交往互動與共同發展的過程。課堂教學是學生在校期間學習科學文化知識的主陣地,是學生獲得知識與技能的主要途徑。而數學課堂教學除上述作用外,還有一個更為重要的作用是數學的學習可以鍛煉學生的思維能力。”所以,構建高效課堂我們應該以新課標理念為指導,積極鼓勵學生自主探索、獨立思考,讓學生在不斷的摸索中體驗數學的奧秘,進而提高高中數學的課堂效率。那么,作為教師,我們該如何吸引學生的學習興趣,進而構建高效的數學課堂呢?
學生通過課前預習會對老師將要講解的知識點有一個大概的了解,清楚自己什么地方存在疑惑,了解什么是重點難點,從而在課堂教學的互動交流中占據主導權,從被動地接受知識變為積極主動地求知,而恰恰是學生這種有準備、有目的的上課才會極大地提高教師的課堂教學效率。
因此,教師在布置數學課的預習作業時,要注意把握學生知識點的“最近發展區域”,選擇有層次、有點撥性的預習習題。這類習題既能幫助學生復習舊的知識點,通過層層的探索和點撥,又能讓學生順利地完成預習作業,收到預期的預習效果,進而幫助他們對新舊知識點的關系有一個大致的掌握。大量的實踐證明,課前預習過知識點的學生,在聽課學習的過程更有針對性和迫切性,學習的注意力更集中,學習質量也會明顯優于其他人。所以,要想構建高效的高中數學課堂,我們就必須要注重學生的課前預習。
在課堂教學中,教師對學生的引導大都是從問問題開始的,一個好的問題必能成為溝通教師、教材和學生間關系的橋梁,從而拓寬學生的思維跨度。
問題的關鍵在于點撥學生思路,讓學生聯想到相關的知識點,而不是單純地回答“是”或者“不是”。比如,在函數概念的學習過程中,一種提問方式是“我們學過的函數有哪些?”另外一種是“在生活中我們遇到的函數有哪些?”回答第一個問題,學生幾乎不用思考就可以順口說出答案;但是回答第二個問題卻需要學生好好地把函數的概念和腦中想到的生活案例結合起來進行大量的思維,進而達到正確理解函數概念的目的。
問題的設置還應該著眼于培養學生的發散性思維。相比于其他學科,數學課堂教學更加重視學生創新思維能力的培養,要想創新,就應該拓寬學生的思維維度,鼓勵他們從不同的方面來解決問題,而不是一味地屈服于權威的淫威。因此,教師在高中數學課堂教學的過程中必須有意識地去設置能夠啟發學生創新思維、培養學生發散思維的問題,讓學生自己在獨立探索中不斷優化數學思維品質。例如,教師可以在書中習題的基礎上,變換題型,讓學生掌握原習題和變換后習題的內在聯系與本質,進而達到一個鑰匙開多把鎖的效果。
輕松愉快的課堂氣氛能夠給予學生一種安全感,讓他們不必擔心“冒尖”“出丑”,能夠在不知不覺中投入到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等各項活動中去。也只有在這種情形下,學生的思維才會得到最好的發揮,在他們暢所欲言、各抒己見中,相互學習、相互借鑒,進而真正做到教學相長、師生共贏。
因此,教師在課堂中應該照顧到每一個學生,積極鼓勵學生回答問題并給予表揚。教師必須避免把高中數學教學的課堂變為優等生的專場,相反,教師應該發動整個學生群體對知識點的積極研討,所以,教師在滿足“優等生”需求的同時,也要提出適合“后進生”口味的問題,逐漸提高他們對數學學習的自信心和數學課堂教學的參與力度,只有這樣才能真正實現高效課堂。
同時,良好課堂氛圍的建立也離不開良好的師生關系。作為教師,我們應該平等、尊重、傾聽、感染和善待理解每一位學生,課后放下架子多和學生溝通,只有這樣才能構建起平等和諧融洽的師生對話,進而有利于高效數學課堂的建立。
如何構建高效的高中數學課堂是每一位基層高中數學教育者亟待解決的重要問題,需要我們大家不斷的努力和探索。有效的課前預習、正確及時的課上引導和良好的課堂討論氛圍必將會為高效高中數學課堂的構建創設良好的條件,但是作為教師——教學活動的組織者,我們更應該不斷地提高自己的知識水平,優化數學課堂教學內容;充分鉆研理解教材,重視課本,減少復習材料;改變教學方法和教學策略,優化教學理念。只有這樣才能充分激發和培養學生的數學學習興趣,才能讓學生主動地參與到教師的教學活動中去,創造出高效的高中數學教學課堂。
[1]羅軍.淺析新課標下建設高中數學高效課堂的途徑[J].現代交際,2013(04).
[2]王有德.構建高中數學高效課堂途徑探討[J].中國科教創新導刊,2013(04).
·編輯溫雪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