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莎莎
(渤海大學國際交流學院)
詞匯教學在對外漢語教學中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詞匯教學貫穿于對外漢語教學由初級至高級的各個層次以及聽說讀寫各種課型之中,詞匯量的大小直接影響著學生的聽力、閱讀以及口語水平。如果是簡單的生活交際用語,需掌握的詞匯量至少是2500 字,高級的需掌握漢語詞匯近8000 字,而且詞匯掌握量的多少還對留學生的漢語表達是否準確、得體有很大的影響。沒有詞匯,人們便無法表達任何事物。對外漢語詞匯教學的目的就是要培養外國學生識詞、辯詞、選詞、用詞的能力。不僅要求外國學生熟練地識記漢語詞語的音、形、義,同時還要求學生能夠在漢語部分詞的書面表達形式下區分哪個字符代表的是詞,哪個字符代表的是語素,哪個字符代表的是短語;還要求能夠在漢語詞匯系統內部準確區分同音詞、同形詞、同義詞以及多義詞,從語義、句法、語用等各方面綜合掌握并最終加以選用,組詞造句。近年來,在對外漢語教學領域,詞匯教學越來越得到大家的重視。周祖漠曾說過:詞匯教學是要貫穿全部教程的,要有系統、有計劃地加以布置,在教發音和會話的時候就可以教很多詞匯。
目前,在對外漢語詞匯教學領域,已有大批專家學者經過不斷研究探索,得出一系列先進的詞匯教學理論,并且各成一派,主流詞匯教學流派主要有三大家,詞本位教學流派、字本位教學流派以及語素教學法流派。詞本位教學主張者認為在現代漢語里詞是最小的獨立運用單位,他們或者僅由一個語素構成,或者是語素的組合。所以,對外漢語教學應該以詞為基本單位。詞本位教學主張在漢語第二語言教學領域屬于傳統觀念,由來已久。與“詞本位”教學流派相對立的是“字本位”流派。字本位教學的主張者認為,詞本位教學法的最大問題在于“詞匯教學完全照搬了西方語言學詞本位理論而忽視了漢語詞匯的特點”。他們認為漢語的最小書寫單位是字,形音義三位一體,要把字作為重點研究對象。語素教學法流派,最早提出“語素教學法”的是盛炎。各大主張都有自己的道理,我們在具體的漢語課堂中,應當具體問題具體分析,針對不同的詞匯采用不同的教學方法。
1.直接說明
直接說明就是直接用學生易懂的漢語詞語解釋說明。舉例來講,“貧窮”就是沒有錢,“富翁”就是非常有錢的人,“學者”就是研究學問的人等。雖然有些詞匯解釋的不是非常全面,但也不失為一種很好的詞匯教學方法。
2.結合語境
有些詞語只靠簡單的說明是很難講清楚的,如果結合語境描述出來,學生就不難理解了。因為學生要掌握的不是語言中的詞匯,而是言語中的詞匯。詞語的語用色彩是在一定的語境中表現出來的,學習詞的語用特點一定要結合語境。一般來說,學生了解一個詞的詞匯意義并不難,難的是掌握它什么時候用,與什么詞搭配,以及這種表達是否得體。如果可以讓學生在記住某個詞語詞匯意義的同時記住這個詞語在特定的語言環境里表現出來的色彩意味,那對這個詞語而言,這種教學就是成功的。語言不是教會的,而是練會的。語感是逐步建立起來的,大量的語言接觸是獲得語感的重要方式。我們教學生語言知識的目的是培養他們的語言技能,培養他們獲得目的語的語感。具體來講,向學生提供一段話語,這段話語中含有某種要解釋的詞語,讓學生通過解釋所提供的話語來解釋詞義。以“巧”為例,講解時可以設置這樣的語境:你正想打電話給同學小李,這時突然接到了小李的電話,你可以在電話里這樣說:“太巧了,我正想給你打電話,你就給我打電話了。”通過語境來顯示詞語的意義,并不直接提供詞語的意義解釋,當然這種運用語境解釋的前提是要使所提供的語境是學生能夠理解的。
3.重視搭配
韓禮德學者認為,語言中發生的錯誤都要從搭配的角度加以解釋。詞語搭配是詞匯教學中一個重要的方法,因為學習詞義的同時應同時掌握該詞的用法。詞語的搭配涉及詞義的各種附加色彩和修辭效果。因此,詞匯教學必須重視詞的搭配關系。詞語的感情色彩對其句子中共現的詞語有很大的限制,往往要求具有統一的情感傾向。例如:“造成”是個有貶義色彩的動詞,因此,與之共現的賓語也多帶有貶義,如:災難、事故、損失、傷害。此外,詞的適用對象不同也要求有不同的搭配。如“肥”和“胖”,指稱“脂肪多”的詞匯意義是相同的,但前者一般與動物搭配,后者一般與人搭配。再如“參觀”和“訪問”這兩個詞,都可以充當句子的謂語,教師可以利用詞語的搭配進行講解,“參觀”的賓語可以是某地,不能是人。“訪問”的賓語既可以是某個地方(國家、城市),也可以是人。搭配問題實際上就是漢語詞匯的組合問題,只要處理好漢語的詞匯組合關系與詞匯意義的關系就可以事半功倍,要把搭配問題貫穿于漢語學習的始終。
4.形象展示
在講解某些具有形象特點的詞語時可以用形象展示的方法。展示法解釋詞語,教師不是通過言語說明,而是通過一些直觀的手段來展示。比如,解釋“牛”“馬”“雞”“鼻子”“耳朵”等時可以在黑板上畫出圖畫,或者用一些簡單的圖片,做一些簡單的動作等。解釋“微笑”,老師自己示范或者讓學生微笑,馬上就能把詞義說清楚。用實物、圖畫、動畫、音響等解釋詞義大大提高了學生對詞匯的理解程度。解釋文房四寶時,可以看實物,解釋梅、蘭、竹、菊時,可以看圖畫,解釋“追趕”“奔跑”時可以看動畫。直接展示法所能解釋的詞語是很有限的,許多詞語,如情感、自由、形象、可愛、可以、心靈等表示的意義比較抽象,是無法或者很難用圖畫、動作或實物來展示詞義的。
5.詞素推測
黃曉穎教授提出漢語是表意文字,幾乎每個字都有自己的意義,所以,在漢語中有相當一部分多音節詞的詞義都是詞素意義的疊加。當學生明白了組成一個詞的每個詞素的意義后就可以推測出這個詞的意義。如“師生”,師是老師的意思,生是學生的意思,那“師生”就是老師和學生的意思,如果學生一旦知道了這類詞的推測方法,就很容易理解其他類似詞語“母子、父子、姐弟、兄妹、爺孫”的意思了。再如“周末”,知道了周和末的意思,就不難推測出“月末、年末”的意思了。可見,注重詞素教學有事半功倍之效。
6.運用定義
運用定義法解釋詞語往往要求學生具有一定的漢語基礎。運用給詞語下定義的方式來解釋詞義,涉及對詞語的概念說明。運用這種方法要注意下定義所使用的漢語詞語和語法結構是學生所能理解的,通常下定義所使用的詞語要比被解釋的詞語更常用,下定義所使用的語句的語法結構比較簡單。比如,教“蔬菜”這個詞語作為肯定的特例可以給出“卷心菜、茄子、白菜、西紅柿、土豆”等。作為否定的特例可以給出“蘋果、香蕉、饅頭、蛋糕”等。所給的特例中有肯定的也有否定的,肯定的特例體現這個詞語所表示的概念是什么,否定的特例體現這個詞語所表示的概念不是什么。一般來說,肯定的特例要多一些,否定的特例要少一些。再比如說講解“國家”這個常用的詞語時,看似簡單,可是如果按照詞典的釋義來講是非常麻煩難理解的,可以舉例時如果采用字典的定義來解釋就會非常難懂,我們采用舉例法,中國、法國、英國、德國、日本、韓國、美國等都是“國家”,就容易理解了,要注意所列舉的內容要都是學生熟悉的。
7.文化滲入
詞匯與文化有著十分密切的關系。我國語言學家陳原先生曾指出“語言中最活躍的因素——詞匯,常常最敏感地反映了社會生活和社會思想的變化。文化因素隱含在詞匯系統中,因為任何一種語言的詞匯系統,其構成分都要受到社會狀況、宗教信仰、風俗習慣、價值觀念、思維方式和審美情趣等因素的影響和制約。漢語詞匯不僅是漢文化的載體,也是漢文化的結晶。常敬宇教授也主張漢語詞匯文化是外國人學習漢語的重要內容。初級階段的學習者往往只對詞匯意義進行記憶和理解,對詞的文化含義則沒有太多注意,由于對目的語的學習缺乏經驗,再加上母語里極少有甚至沒有可參照的形式,學習者在言語理解和表達中常常出現失誤,造成言語不得體。所以對外漢語詞匯教學,我們要特別關注詞語的文化底蘊。還有就是,漢語中有大量豐富生動的成語,這些成語體現了漢語的簡潔和凝練之美,有著豐富的文化含義。對外漢語教師應該重視成語的學習和運用,教師可以引導學生搜集、整理那些使用頻率較高的成語,尤其是對課文中出現的或是在課文注釋中出現的成語要充分重視,最好是通過成語故事在興趣中學習、掌握和記憶,體會成語的優美。
1.問答
問答就是采用提問和回答的形式。在操練“理想”這個詞語的用法時,可以向學生提問“你小時候理想是什么?”“你現在的理想是怎樣的?”“你理想的家庭是怎樣的?”“你理想的愛人是什么樣的?”等,可以讓學生依次回答,也可以隨機回答或者搶答以調動學生的積極性。
2.聽寫
聽寫是最常見的一種詞匯教學操練形式,也是學生比較頭疼的內容。提問可以不回答,但是聽寫就必須寫,所以,這也是熟練掌握詞匯督促學生學習最有效的方式。聽寫可以是僅僅聽寫學過的詞匯,像老師念“刻苦”,學生寫“刻苦”,這主要是學完一部分新詞匯復習時用到,也可以把詞匯放到簡單的句子當中,例如,操練“唱歌”和“好聽”時,聽寫“我唱歌最好聽”,操練“漢語”和“目的”時,聽寫“你的目的是學漢語嗎?”把詞匯放到句子里聽寫,學生下次再遇到時就很容易聯想到這個詞語的意思,也復習了句子的用法,一舉兩得。
3.造句
造句最好選用那些易錯、掌握起來有難度的詞匯。比如“簡直、快要、幾乎、差不多、剛好、恐怕、要不得、或許”等。這都是些不容易辨析,掌握起來有難度的詞匯,所以,鼓勵學生多動嘴,通過造句操練才能更好地掌握和使用。
4.填空
填空也是一種比較常見的詞匯操練方式。這里的填空操練可以分為兩種形式:一種是給出詞匯數量和句子數量等值的內容,一種是給出差值的內容,要求詞匯的數量要比句子的數量多。舉例來講:
簡直 差不多 幾乎
A.他們倆長相__________。
B.那座建筑真高,我________看不到頂兒。
C.香山的風景_________太美了!
一直 經常 常常 總 總是
A.別擔心,問題________會得到解決的。
B.飛機_________向廣州飛去。
C.打起精神,別_________這么消極。
5.解釋
這里的解釋是讓學生來解釋。可以用在未學習的新詞上,亦可以用來復習舊詞。在學生解釋沒學過的新詞時,教師要采用旁觀放手的方式,不去打斷學生,這樣既能給學生創造練習口語的機會,又能增強學生的自信心。如果解釋到位老師及時的表揚,還能提高學生學習詞匯的興趣。而且解釋舊詞可以檢驗學生的掌握程度,便于撿漏。
詞匯教學是漢語課堂的重要組成部分,其他課堂教學往往都是建立在詞匯教學基礎上的,如果詞匯教學解決得好,將會對其他方面的教學有直接的促進作用。一個漢語學習者的漢語水平取決于他掌握的詞匯量,漢語學習者的漢語表達是否得體、合理很大程度上源于他們詞匯的掌握量,因此對外漢語詞匯教學要綜合運用多種詞匯教學方法讓漢語學習者容易掌握更多的漢語詞匯,從而更好地習得漢語,順暢地用漢語進行交流。漢語課堂的詞匯教學,教師首先要有充足的準備,比如,首先要熟悉掌握詞匯釋義的方法,掌握關于詞匯知識性的東西以及第二語言習得理論知識,其次教師應該根據課文內容準備教具等。作為學習漢語的外國學生來講,在課堂上不僅要熟練掌握教師所教的內容,還應當積極主動地學習中國傳統文化,把課內所學的知識和課堂外所了解的文化結合起來,只有這樣在大量掌握漢語詞匯的基礎上才能達到漢語學習的目的。
[1]李彤.近十年對外漢語詞匯教學研究中的三大流派[J].語言文字應用,2005.
[2]趙金銘.對外漢語教學概論[M].商務印書館,2004.
[3]萬藝玲.對外漢語詞義教學中的兩個問題[J].語言教學與研究,1998.
[4]吳國華,楊喜昌.文化語義學[M].軍事誼文出版社,2000.
[5]朱志平.漢語第二語言教學理論[M].北京大學出版社,2008.
[6]趙元任.語言問題[M].商務印書館,19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