蒲崇英
(重慶市江津區(qū)羊石學校)
在語文教學中,閱讀教學不僅要達到指導學生讀懂內(nèi)容、積累語言、學會閱讀、學會運用語言的目的,更要使學生牢牢樹立讀寫結合的意識,在閱讀中訓練認識與表達的思維。而作文作為語文教學的另一重要內(nèi)容,是書面語言表達的高級形式,作文教學的成敗往往決定語文教學的成敗。由于作文教學的重要性以及閱讀教學與作文教學密不可分的關系,在教學中,教師應把握時機,在閱讀教學中滲透作文指導,將讀與寫有機結合進行整合訓練,提高思維的條理性、邏輯性,使教學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這都體現(xiàn)了廣泛閱讀對寫作的重要作用。在指導閱讀時,要注重語言的感悟與積累,讓學生充分讀,在讀中整體感知,在讀中有所升華,在讀中培養(yǎng)語感,在讀中陶冶情操,在讀中學習寫作技巧。因此,我們必須放棄繁瑣的講解和分析、瑣碎的提問和練習,使閱讀教學真正成為學生的閱讀課,讓課堂內(nèi)書聲瑯瑯,使學生能夠真正地與文本作者產(chǎn)生共鳴,感受祖國語言文字的魅力,感受閱讀與寫作的魅力。
在《開國大典》一課中,學生通過反復閱讀,把文中“直奔”“投向”等詞與“走向”“朝著”等詞進行形象深刻的比較,便會領悟到文章遣詞造句的準確性、生動性,將人民群眾在參加大典時的激動、興奮、自豪之情以及他們對祖國強烈的熱愛之情全都咀嚼出味道來,閱兵式威武壯觀的場面、游行隊伍宏偉磅礴的氣勢也會全部躍然紙上,而文章的字里行間卻并沒有“自豪”“愛國”“壯觀”這樣的字眼,這就使學生明白:一篇好的文章,作者想要流露出的思想感情,要表達出的生活觀念,是隱藏在文章中的,是應給讀者留下廣闊的想象空間的,而不是用直觀簡單且概括的語言赤裸裸地展示出來,那樣只會讓人讀后覺得是空話、套話,是在唱高調、喊口號。
語文教材選入的文章,文質兼美,典范性強,是我們用于指導學生寫作的最好范文。我們要充分發(fā)揮文本的作用,指導學生學習作者觀察事物、分析事物、表達思想的方法。如《翠鳥》一課,引導學生學習作者按順序、抓特點的觀察方法,從動態(tài)到靜態(tài),從顏色到形狀,將一只羽毛鮮艷、形體玲瓏、活潑可愛的翠鳥留在讀者心中,從而讓學生明白,作文不僅要“言之有物”,還得“言之有序”,由此訓練寫作相關的器物作文就輕松多了。
再如《游子吟》一課,啟發(fā)學生想象一位年邁的慈母在兒子臨行前借著微弱的油燈為其縫制衣服的情形,再結合自己生活實際領悟詩歌意境。由于本班學生第一次離開家人從村校搬到中心校住讀,十來歲左右便開始獨立生活,他們每周離開父母返校就如同《游子吟》中的兒子臨行,有這樣的現(xiàn)實背景,難道他們還不能理解《游子吟》所想表達的內(nèi)涵嗎?而且對他們而言,臨行時的畫面,更不僅僅局限于“縫衣”了,那出門時的千叮嚀萬囑咐,那臨行時遠比平日豐盛的一餐,生怕孩子在學校里餓著了、凍著了的擔憂,無不在學生腦中浮現(xiàn)。
如同游子臨行,同一話題在不同學生的筆下是千差萬別的,每個學生都有自己觀察事物的方法、自己的風格和語言,那些動人的畫面、精彩的描繪、恰當?shù)男揶o手法運用便成了學生過硬的作文基本功。
多姿多彩的社會生活為學生寫作提供了豐富的素材,可學生的作文中卻總缺少生活的味道。我們要引導學生去接觸社會、接觸自然,用心觀察周圍事物,用心聆聽大眾語言,用心感受生活的脈搏。閱讀教學就是一種指導學生選擇寫作素材的有效途徑,使學生學得輕松,寫得暢快。如《“精彩極了”和“糟糕透了”》一課,父母截然不同的兩種教育態(tài)度對孩子一生的成長也起著截然不同的影響。學生初讀時感覺很模糊,但只要稍加點撥,學生就會明白:這是一個多么幸福的寵兒,母親的慈愛激勵他一路滿懷自信地前進,父親的嚴厲時刻鞭策他不自滿于一時的成績,這兩種截然不同的態(tài)度才使得他一步一步不斷邁向成功。
學習了這篇課文后,結合家庭實際回想自己的成長經(jīng)歷,你想對養(yǎng)育你的父母說點什么呢?課后組織學生進行《××,我想對你說》的習作練習,一篇篇包含家庭暴力、渴望完整家庭、溺愛、偏愛、金錢觀、讀書無用論、成天打牌、對孩子成長不聞不問等內(nèi)容的感人肺腑、真情流露的文章就問世了。
農(nóng)村孩子生活經(jīng)驗豐富,現(xiàn)實生活給他們提供了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寫作素材,閱讀教學就是挖掘這些素材的有效武器。教師必須將閱讀教學與作文指導有機結合,讓學生在讀中學寫,在學寫中求“新”、求“活”、求“創(chuàng)作”,使學生作文有章可依,有鑒可借,去掉抄襲的劣習、虛偽的外裝,真正實現(xiàn)提高閱讀和寫作能力的夙愿。
李杰.在初中語文閱讀教學中整合聽說讀寫訓練對策研究[J].學生之友:最作文,201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