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 麗
(湖南省東安一中)
從教十余載,最為痛苦的事情莫過于改作文,學生寒窗苦讀十余載,最恐懼的事情也莫過于寫作文,曾經數載我一直為學生如何寫作文而苦苦思考,許多師生、家長都渴望求索到一條提高作文水平的捷徑。我也在作文路上下求索,苦心研究,痛定思痛,驀然回首,原來學生作文大多人云亦云:鸚鵡學舌,常常老話套話一大堆,大話空話一大片,論事膚淺平庸,選材陳舊瑣碎,沒有思想,更沒有創意,思想感情的觸角就只停留在別人的“老話”中,議論文的結構也只依附在別人構筑好的“三段五分四環節上,何以如此?主要原因是學生受了太多的束縛。
要解除作文的束縛,必須讓語文教師在改作文上放權。曾經的捷徑路上,很多高中老師都在探求高考四平八穩的議論文,評價學生的作文都是要求第一段必須要有中心觀點,而且提出觀點必須直截了當。接下來安排三個分論點,每個分論點后面舉一個例子證明分論點,最后聯系實際議論總結,即“五段三分”式結構。如果沒有這些文章要么就是觀點不突出,要么就是分論點不明確,要么就是沒有實例等等,缺點一大堆,學生不按老師這一套怎么也寫不出好文章。我也不例外,現以我自己為例談談曾經指導學生作文的笑話。
一次偶然的機會,在《中學語文教研》雜志上拜讀了一篇文章,內容是有關高考作文結構指導的,作者針對當前學生不知道如何寫議論文、思路混亂、沒有素材可寫等現象提出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方法,即五段三分四環節,可以簡單地詮釋為,議論文全文共安排五段,三個分論點,每個分論點共四個環節。具體闡釋如下:強調掌握了這一套方法百試不爽,我將這個方法更加細化,結合我班具體實踐進行指導,總結出以下幾步,“五段”就是議論文寫五個自然段,開頭段,提出中心觀點,結尾段總結觀點、升華觀點、呼應觀點,中間三個自然段,就是“三分”,即三個分論點。“四環節”,即每個分論點都要經過四個環節的內容,完成一個完整的論證過程。遵循論述規律,論述中心論點時,首先要提出分論點,這是第一個環節,它要從某個角度具體闡釋觀點;在提出一個概括性很強、抽象性很強的觀點后,一定要對這個分論點進行扣題性的解說,這就是第二個環節:引語;第三個環節是述例,就是使用事實論據闡述前面提出的分論點;第四個環節是引申挖掘,就是將前面三個環節歸結起來,引申到抽象的規律性,挖掘出事物的普遍性。接受了這種方法,我眼前一亮,“萬能作文寫法”當之無愧,在這種方法的指導下,我給學生講沒有寫不好的作文,當時全校老師紛紛效仿,學生反響很好。不會寫作文的同學如魚得水,大呼“老師萬歲”,有這一套方法再也不怕寫作文了,再也不用擔心無從下筆,再也不擔心寫不夠800 字,因為字數少多寫一個分論點,多擺一個實例,無從下筆就多想類似的例子。
學生受老師評價作文機制的影響,在寫作時害怕也不敢越雷池一步,時時留心,步步小心,生怕開頭沒有中心觀點就是中心觀點不突出,生怕沒有三個分論點就是分論點不明確,舉例子動不動就是屈原、李白、蘇軾,聯系實際動不動就是感動中國十大杰出人物,有人調侃說屈原、李白、蘇軾等人是高考作文中的長跑運動員,年久不衰。我的學生聽了我的作文指導課后,再也沒有不會寫作文的了,當然也不會有把作文寫出新意和生命力的。甚至有的學生就開玩笑說,老師的“三段五分四環節”猶如一個魔咒,不會寫作文的會寫了,會寫作文的寫不好了。有個基礎好點的學生開玩笑說,老師,除了你的那一套路,我實在不會寫作文了。想想自己,做語文老師這樣讓學生無路可走,真的是一個天大的笑話。
如此現狀,不是帶著鐐銬在跳舞嗎?思維放不開,思路打不開,千人一面,眾口一詞,沒有個性,沒有生命力,怎么辦?唯有解除束縛,采取合作探究式作文教學。那么又如何開展合作探究式作文呢?
《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第三部分“實施建議”第三點大力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要求語文教學應為學生創設良好的自主學習情境,學習應當是“接受”和“探究”的和諧統一。根據新課標這一要求,反思以前的傳統作文教學模式,即老師講方法—學生按老師要求寫作—老師按要求評價作文—學生再改作文。學生圈子小,沒有廣博的知識,更談不上對政治經濟、文化藝術、歷史地理、音樂體育和民俗風情的了解,同時,在寫作技能,遣詞造句、謀篇布局方面都沒有經驗。十余年來,和學生一起寫作,一起心酸一起悲歡,通過多年實踐我顛覆傳統的作文教學模式,探究作文教學真正實行合作交流,分享以下幾種模式:
第一種模式:六人一個小組共同寫就一篇文章。全班同學分成若干小組,六人一組,六人中要求有兩個優等生兩個中等生兩個潛力生。優等生起小先生作用,幫助學困生,中等生是橋梁,學困生可以借鑒資料,評價作文。
面對同一題目,小組之間合作探究,共同查找資料,一起完成。而班上組與組之間是競爭伙伴關系。如我在教作文時,要求學生了解一般寫作要求,多方采集資料,優等生主持、交流、比較、篩選最有價值的材料,中等生執筆,學困生根據篩選的材料寫稿,優等生最后審稿定稿。
實踐證明,這一活動開闊了學生視野,形成了分工合作意識和競爭觀念,學生學會了聯系生活,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如蔣玉鳳寫的《聽魚說話》,胡小草寫的《淚,本年度的漢字》等文章都是在這次訓練中的優秀作文,其中《淚,本年度的漢字》一文還在新概念作文比賽中獲一等獎,《禮記·學記》中說:“善學者,師逸而功倍?!鄙平逃趾螄L不是師逸功倍。
第二種模式:六人一個小組,每人各自寫一篇,小組內部“流水式”互批互改。具體操作如下:比如在教學生寫作文《我成長,我擔當》時,先布置教學要求,學生結合要求,可以抓自己最熟悉的一點來寫,學生小組內部“討論—說作文—觀察,體味—補充定稿”,小組每個成員按要求給別人作文打分、提意見、寫評語,并且寫出打分和評價理由,取平均分,老師參考指導。這樣所有學生都主動參與,中等生、學困生能夠汲取優等生營養,優等生又能在評價別人作文中發現自己文章的不足,所有學生都積極參與,既是寫作者,又是評價者,既提高了寫作能力,又提高了評價能力。葉圣陶先生說:“教學最終目的為:自能讀書,不待老師講。自能作文,不待老師改。”通過這樣的寫作訓練,大大提高了學生的寫作能力和評價能力,尤其是學生創造力得到了很好的發揮。這次訓練中最突出的成果有羅億寫的《我成長,我擔當》,蔣苗苗寫的《有一種溫暖來自自身》,其中羅億的《我成長,我擔當》一文在中學生語文教學研究所舉辦的“創新杯”征文比賽中獲一等獎。
第三種模式:班上創辦“報紙雜志”,展示合作交流探究成果。學生分小組寫出來的文章經過老師審稿定稿后刊發在班上的雜志或報刊上,大家閱讀評價,還可以發給學校其他班級,讓大眾評論,每期旁邊,定期在班內進行交流展出。語文老師和班主任大力支持,多送蜜,少栽刺,形成良好的合作探究作文教學的良好氛圍,抓住每個學生渴望成功的心理,觀察學生一點一滴的進步。培養學生的合作精神,提高學生接受意見和修改能力。曹雪芹寫《紅樓夢》“批閱數十載,增刪五次”方才定稿,足見修改的重要。
經過多年的教學實踐,合作探究模式已經初見成效,在這種模式下,學生集思廣益,相互評價,相互學習,自得其樂,共同進步,共同提高,又何嘗不好呢?學習需要獨立,也需要合作。今天強調合作探究作文,是為了提高群體學習效率,更是為了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團隊精神。在教學中,應該注意幫助學生克服自我中心的思想傾向,使他們積極參與討論及其他活動,學習正確自如地表達,敞開自己的心扉,同時也學習傾聽他人的意見,吸納他人的意見,深入別人的內心世界,在追求共同目標的學習過程中,學會協作和分享,學會寬容和溝通。
黃清.中學作文教學的困境與對策研究[D].上海師范大學,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