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桂林
(貴陽職業技術學院思政部 貴州貴陽 550081)
如何鑄造讓高職學生終身受益的"思政課"
劉桂林
(貴陽職業技術學院思政部 貴州貴陽 550081)
2015年1月19日,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網公布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的《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新形勢下高校宣傳思想工作的意見》。《意見》分加強和改進高校宣傳思想工作是一項重大而緊迫的戰略任務;指導思想、基本原則和主要任務;切實推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進教材進課堂進頭腦;大力提高高校教師隊伍思想政治素質;不斷壯大高校主流思想輿論;著力加強高校宣傳思想陣地管理;切實加強黨對高校宣傳思想工作的領導七部分。《意見》指出,高校意識形態陣地建設是一項戰略工程、固本工程、鑄魂工程。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是這一工程的主陣地,對高校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就顯得尤為重要。筆者結合自己的工作實際,談談對鑄造讓高職學生終身受益“思政課”的一點看法。
大學生是社會的希望、國家的未來,我國大學生在校人數居世界第一。“少年強、青年強則中國強。”高校承擔著培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合格建設者和可靠接班人的根本任務。推進和改革學校思想政治教育,提高當代大學生的思想政治素質,把他們培養成中國現代化所需要的德智體全面發展的人才,對于全面實施人才強國戰略,確保我國在復雜的國際事務競爭中立于不敗之地,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的宏偉目標,確保中國未來的興旺發展,具有重大的現實意義。
而現實的情況卻是:一些大學生不同程度地存在政治信仰迷茫、理想信念模糊、價值取向扭曲、誠信意識淡薄、社會責任感缺乏、艱苦奮斗精神淡化、團結協作觀念較差、心理素質欠佳等問題。面對大學生在政治信仰、理想信念、價值觀念等方面出現的思想政治問題,對于這些問題的解決需要一大批專業、高素質的思想政治教育者,鑄造讓高職學生終身受益“思政課”,有助于解決大學生在學習和認識中存在的困惑,消除思想障礙,有利于切實解決新時期大學生思想政治問題。
面對新形勢、新情況,學校的思想教育工作還存在著許多薄弱環節。學校是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場所,培養新時期國家和社會需要的人才,是學校教育非常重要的內容和使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良好開展是學生健康成長和全面發展的關鍵因素。高校的課堂、教材、教學必須堅守政治底線、法律底線、道德底線,絕不能讓傳播西方價值觀的教材進入我們的課堂,決不允許各種攻擊誹謗黨的領導、抹黑社會主義的言論在大學課堂出現;決不允許各種違反憲法和法律的言論在大學課堂蔓延;決不允許教師在課堂上發牢騷、泄怨氣,把各種不良情緒傳導給學生。堅持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的正確導向和反對傳播西方價值觀,在這一問題上必須旗幟鮮明。鑒于此,鑄造讓高職學生終身受益“思政課”,不讓他們受到不符合社會主義思想的影響就顯得尤為重要。
結合自己的教學經驗,分析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存在的問題,可以從兩個方面來看:
(一)從學生層面上分析
一是就業形勢嚴峻,學生心理健康欠佳。社會競爭的加劇,就業市場不景氣,青年學生找工作或找比較理想的工作越來越困難。尤其是高職學生,如果沒有學到過硬的本領和技能,就業比較困難。“大學生零工資就業”,“大學生就業不及農民工”等信息不斷見諸各種媒體。近幾年來,學生就業難已成為不爭的事實。這無疑對學生造成了很大的精神、心理壓力,許多心理問題也隨之產生。面對這種情況,學生由于功利主義的影響,對“思政課”不感興趣。
二是誠信意識淡漠,社會責任感缺乏。當前,在青年學生誠信教育環境方面存在不少消極因素,嚴重影響了學校對學生開展誠信教育,導致學校誠信教育的效果不理想,失信情況在部分學生身上表現得較為嚴重。如平時學習不認真,學習態度不端正,經常找借口缺課、逃課、抄襲作業、考試作弊、論文剽竊,表現出嚴重的誠信缺失,對自己的行為不負責任,沒有社會責任感。課堂上教師盡管采用多種方法,但對學生而言,產生的影響卻遠遠達不到預期教學效果。
三是大學生精神世界的危機
“雷鋒”曾經是幾代中國人的精神坐標。在今天的校園里,也許很難找到一個所有人共同敬仰的崇高的精神偶像。每一年中國都會評選感動中國的人物,我校思政教師也會組織學生觀看,但收效甚微。一位大學生在網上所表達的觀點很具有代表性:“我崇敬他們,也會向他們學習,但是我不會幻想成為他們。”在現實的生活中,以自我體驗為第一要素的現代生活觀念實際上深深地影響著他們,很多大學生把實現個人的幸福與成功看得更為重要。他們的動力就是以自我成才為中心,主導思想就是自我價值。
(二)從教師層面上分析
一是部分教師職業道德不高。部分思想道德教育者對本職工作責任感弱、不負責任。部分教師主張把西方價值觀引進我們的課堂,支撐他們的觀點就是“普世價值”。他們認為,教育的對外開放就是向西方價值觀的開放,西方價值觀是先進的,具有普世性,把普世性的東西引進我們的課堂是理所當然的。這實際上是在“普世價值”的幌子下,用西方價值觀來取代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更有少數教師在課堂上攻擊誹謗黨的領導、抹黑社會主義,實際上充當了西方敵對勢力的代言人。這些代言人思想觀念西化,在學術上、理論上把西方價值觀當作時髦,自認為只要是西方的就是先進的,而不去認真研究和傳播本土的、符合中國國情的、能夠解決中國問題的理論,他們這種做法除了吸引眼球之外,對于提高學生思想理論水平和解決實際問題能力毫無益處。作為大學課堂中的教師,沒有充當教書育人的模范,不是正能量的傳播者,這樣的教師不僅扭曲了大學育人為本、德育為先的功能。
二是部分教師專業素質不高。對重大理論問題研究不深,對教材內容理解不夠,在課堂上就無法將內容講活、講深、講透,也就不能吸引學生。不可否認,在一段時期內,高校開設的思想政治理論課還未能做到“入耳入腦入心”。 作為21世紀的大學生,思想更加活躍開放、更加關注社會、關注民生,如民生問題、貪污腐敗等理論熱點難點問題。思想政治教育者如何闡釋這些復雜的社會現象,幫助大學生消除困惑,使他們堅定社會主義道路、堅定黨的領導,這都在挑戰教育者自身是否具有堅定的政治信仰、是否具有扎實的專業理論、是否能夠完成新時期黨和社會的期望、是否能夠滿足大學生知識上的需求。這就要求高校教師具備一定的專業背景和創新能力,一味沿用傳統的教育模式和教學方法以及教學內容已不能滿足新形式下教育的特點,必須扎實專研,創新教學模式,達到更有效的教學效果。
(一)把握學生思想特點、現狀與心理需要
高校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對象是大學生及其思想政治品德的培養和調整。這就要求思想政治工作者要了解學生,通過問卷調查、課堂提問、私人談心、學生干部了解等方式,真正了解學生的愿望和要求,掌握學生的思想動態。明白學生在想什么,希望什么,害怕什么,贊成什么,反對什么。把握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熱點和難點,了解學生的心理需求,只有知彼知心,才能在工作中做到有的放矢。要建立起思想政治工作者與學生溝通和交流的長效機制,定期不定期通過深入學生個別交流,召開小范圍會議,甚至網上談心的形式,全方位了解學生情況,并且形成固定的工作制度和具體的工作要求。高校要經常開展對學生思想、學習、生活狀況的調查研究,對敏感時期、熱點問題進行理論上的分析研究,使高校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對學生的思想把握更加科學化,更加準確。
(二)提高教育主體的自身素質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是教育活動的組織者和實施者,鑄造讓學生終身受益的“思政課”,要從提高教育主體的素質入手。一是提高自我覺悟,解放思想,更新觀念,大膽探索,勇于創新,開辟出新時期高校學生思想政治工作具有針對性的新思路、新方法;掌握當代大學生的思想認識,心理變化和行為發展的規律,掌握思想政治工作的規律,提高高校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針對性和科學性;積極開展教育學、心理學和工作藝術等方面的研究與實踐,完善自身,努力做心理學家、教育專家,提高實施教育針對性的能力;加強品德修養,為人師表,以身作則,以自己的良好品德、實干精神和顯著的業績去影響教育學生,從而達到預期效果。
(三)加強針對性教育的理論研究
在不斷變化的社會環境和變化形勢面前,高校學生思想政治教育針對性研究具有很鮮明的時代特征,要注重對針對性的理論進行深入研究,以便于將理論成果較快地運用到實際工作之中,實現高校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實效的不斷提高,保持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旺盛的生命力。結合現實,高校學生思想政治教育隊伍要經常組織交流、總結,相互學習,取長補短。加強針對性教育的理論研究,有利于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新現象、新問題的解決;有利于在傳統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礎上,積極摸索解決大學生思想政治問題的新方法,探索新經驗;有利于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開拓。
大學生是國家之棟梁,是社會主義建設的生力軍,高職學生是直接服務于國家建設的一線技術人才。加強對大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鑄造讓高職學生終生受益的“思政課”,功在當代,利在千秋。
劉桂林,女,講師,貴州遵義人,貴州師范大學中國近現代史碩士研究生畢業,現為貴陽職業技術學院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