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兵
(長春汽車經濟技術開發區第十中學 吉林長春 130000)
關于提高語文教學效率再思考
王兵
(長春汽車經濟技術開發區第十中學 吉林長春 130000)
提高語文課堂效率是廣大語文教師最關心也最迫切想解決、需要解決的問題。經過課堂實踐,我認為以下幾個方面對課堂效率的提高有較大的作用:豐富新鮮的教學內容,靈活得當的教學方法,生動活潑的教學語言,精巧美觀的板書設計,飽滿端莊的精神態度。
語文課堂效率 學生主體 教學要素
語文,作為交流信息的工具,其教育應是一個開放的系統。但由于傳統教育的影響,直至今天,課堂上以“教師為中心”的教學模式基本上沒有多大的改變。這種模式使得語文教師走入現代語文教育的誤區,其表現為:
1.教學活動以教師為中心。教學活動實施生雙邊活動,應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墒菑囊话愕恼n堂教學來看,在這一點上并沒有取得真正的共識。不少課堂上,“主體”卻成了“客體”,“主導”變成了“主宰”,教師儼然成了“真理的奉送者”。所以,在教師機械生硬的灌輸,學生簡單、被動的接受的氛圍中,學生無興趣可言,更難采取較好的學習策略,以學生的主動性、積極性被壓抑了,學習興趣喪失了,于是“雙邊活動”變成了“單邊活動”。
2.課堂活動已教師講解為中心。錢夢龍老師曾經說過:“教師是主導,學生是主體,訓練是主線。”課堂上,學生的學習不同于“自學”,它是在教師有目的的、有計劃的、有組織的指導下進行的。教師只起一個引導作用。然而在不少課堂上,教師卻成了教學活動的中心,教師唱主角,使教學活動形成以教師的講解為中心。因而教學活動便是教師按自己事前準備的內容和設計的教學程序講解,講完了就算完成了教學任務,至于學生的基礎、接受能力則考慮甚少。教師的講解代替了學生的活動,教師的思維代替了學生的思維,教師的認識活動代替了學生的認識過程。
3.一切講解以應付考試為中心。“中考”、“高考”、“會考”成了中學教學的指揮棒,怎么考、怎么做,所以這么多年來,我國一直處于“應試教育”的誤區,并帶有“唯分數論”的傾向。許多地方僅以升學率的高低作為衡量一個學校質量優劣的唯一標準。所謂“分、分、分,學生的命根;考、考、考,老師的法寶”再形象不過,教師與學生仿佛成了死對頭。這種形勢又怎能保證教育的順利進行?加之傳統的“師者,傳道授業解惑也”的古訓教條,教師教學生也只管授業、解惑兼或傳道,舍此無它。一篇優美、生動的文章,也因“分”的追求、古訓的影響,被搞得支離破碎,遍體鱗傷,索然無味,更嚴重的是教師的死教帶來了學生的死學,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兩而不聞窗外事”,其結果是不可避免的產生了一大批高分低能的書呆子。所以面對教育的嚴峻形勢,不少教育理論家提出:“語文教育應該重視培養學生的能力,包括觀察、識記、思維、理解、概括、分析、判斷等各方面的能力。”
綜上所述,由于教學活動以教師為中心,勢必無視學生在教學活動中的主體地位,無視活動課的開設;由于課堂教學以教師的講解為主,而講解又以教材為中心,當然很少考慮學生的參與,也就難以實現知識的轉化和能力的形成,選修課、活動課自然形同虛設;由于一切講解是以考試為中心,必然忽視素質教育、能力的培養、智力的發展,被異化為考試技能的訓練,“素質教育”被“應試教育”所取代,課堂教育步入誤區,效率低下,勢所必然。
而針對上述情況,我個人認為一堂成功的語文教學必須做到五點要求或者叫做課堂教學五要素,即:豐富新鮮的教學內容,靈活得當的教學方法,生動活潑的教學語言,精巧美觀的板書設計,飽滿端莊的精神態度。比如說,20年前,有為中學語文教師給學生上了這樣一堂作文指導課。它在簡要評析了上次作文情況并指出存在的文不切題的缺點后,宣布本堂課要討論的中心問題是怎樣審題。他板書了“踏花歸來馬蹄香”這個題目,啟發學生研究“題眼”在那里,如果要畫一幅畫,怎樣才能表現出馬蹄子這個“香”?學生們議論了一陣,想象了各種畫面,都覺得要表現這個“香”實在太難,這時,這位教師不失時機的講了《踏花歸來馬蹄香》的故事。他說,從前有個主考官,主持一次畫家考試,題目就是“踏花歸來馬蹄香”。第一個畫家畫了籬笆圈起來的萬紫千紅的花園,還畫了籬笆外面昂首奔馳的駿馬。主考觀看了說,離題太遠。第二個畫家以美麗的花卉為背景,畫了一個人手捧一束鮮花,騎在行進著的馬背上。主考官說,不切題義。又看了第三個畫家的畫,不禁連聲稱贊:妙、妙、妙!講到這里,這位教師問學生:“你們猜第三個畫家畫的是什么?”他停了幾秒鐘,用期待的目光注視了全班學生一會兒,速度較慢地說:“他既未畫一寸籬笆,也未畫一朵花,而是——”他有意識地把這個“是”字拉長了些,又目視學生們一眼,以較快的速度說:“他畫了一個人騎在馬背上,一群蝴蝶圍著馬蹄子旋轉!”同時用右手畫了一個蝴蝶旋轉的動作。當他繪聲繪色的講完這句話時,學生們不禁驚叫了起來。待大家心情稍平靜后,他有啟發學生分析前兩幅畫為什么離題太遠、不切題義,第三幅畫為什么妙。最后歸納學生發言,得出結論:下筆作文前必須審題,仔細研究“題眼”在那里;作文時集中筆墨表現“題眼”,文章就不會離題。全部談話講述過程,大約只有十五分鐘。時間整整過去20年了,上過這堂課的學生,現在都已成了有一定閱歷的中年人,但談到這堂課,他們都認為終生難忘。這堂課為什么能取得這樣好的效果呢?其實從教學內容方面看,這堂課知識一堂作文指導課,教師只講講題目怎樣審,材料怎樣選,文章怎樣寫……也說得過去。但這位教師為了使教學內容豐富一些,在課前準備了一個畫畫的故事。這個故事許多人也許知道,但對普通中學生來說卻很新鮮,一般人的心理都是對新鮮事物很感興趣,對新鮮故事更感興趣。青少年好奇心強,求知欲旺,更愛聽新鮮有趣的故事。這位教師正是掌握了學生這一心理特點,選擇了這樣一個有趣的故事,把課堂變成了“磁場”,緊緊的吸引住學生,讓其自始至終保持者濃厚的興趣和愉快的心情。
總之,在教學中,自覺的處理好教與學的關系,把握文與道的統一,在提高學生分數的同時,注意學生各方面能力的培養,教學中不“唯分數論”,那么由“應試教育”向“素質教育”的轉化定不至于流于口頭,也決非高不可攀,遙遙無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