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鮮華
(黑龍江新聞社 哈爾濱 150010)
在網絡時代,隨著微博、微信、論壇、QQ等一系列網絡交流平臺的開設,給網民在網上自由的交談提供了一定的便利。而在網友相互交流的過程中,在一定的社會熱點事件的發酵中,網絡熱詞在此過程中便產生。網絡熱詞往往以符號化的幽默且簡短的詞語來形象地概括事件,使之易于為公眾所理解接受,更易于在網絡環境中傳播。本文從網絡熱詞的流行,分析網絡熱詞流行的形式、流行的原因以及所帶來的傳播效果,從而展現網絡熱詞的傳播機制,使網絡熱詞更為積極地為網民和社會所用。
網絡語言的傳播變得迅猛,尤其是網絡熱詞越來越多地涌現出來。網絡熱詞是與社會中的新聞事件或者一些社會熱點事件同時產生,它往往以曲線性的表達方式反映這些事件,并以詼諧幽默的方式表達網民的態度與看法。
網絡的低門檻進入使得越來越多的公民可以借助網絡這個平臺自由地發表言論,共同討論網絡熱點事件,概括總結出網絡熱詞,表達自己的態度抑或宣泄情感,從而折射出網絡熱詞背后的公民意識。網絡熱詞的表現形式多種多樣,主要以文字為主,也有數字和字母組合的形式,具有開放性與兼容性、民間主導性、流行性與周期性及其區隔性等特征。從網絡熱詞的生成來源上,網絡熱詞主要來源于以下四個方面:一是來源于社會生活中的熱點事件,如“表哥”“房姐”等;二是來源于新聞事件中當事人的原話,如“你幸福嗎?”“我爸是市長”等;三是來源于網友的惡搞創作,如“屌絲”“我伙呆”等;四是來自于人們的日常生活,如“中國大媽”“霧霾”“史上最嚴交規”等,這些網絡熱詞往往簡單順口幽默,表達方式隱晦含蓄,同時由于其與人們的生活密切相關,具有接近性,所以更易于其快速的傳播與流行。
網絡熱詞的出現一定程度上豐富了傳統語言形態和網絡語言內容。網絡熱詞是在網絡環境中衍生出來的一種新的語言,它為傳統的語言符號注入了新鮮的血液,賦予了新的含義。如2010年11月10日《人民日報》上的新聞標題在頭版頭條的位置使用了網絡熱詞“給力”,改變一貫的嚴肅報道風格,使得《人民日報》的報道更加生動形象,也使傳統媒體多了一些親切之感。同時,網絡熱詞是網絡語言的重要組成部分,網絡熱詞是一種“生長性”很強的語言,它不會停留在某一階段,而是在不斷地吐故納新,不斷發展,這在一定程度上豐富了網絡語言,使之更具開放性和兼容性。
在新媒體環境下,可以看出網絡熱詞的出現和傳播在輿論監督過程中發揮著重要作用,它使得網民在詼諧的調侃與討論中隱晦地展現網民各自的觀點與態度,網絡輿輪監督的力量伴隨著網絡熱詞的傳播發展越來越顯著。網絡熱詞的出現和傳播,使越來越多的網民和媒體更加關注政府等公共權力機構的工作,一定程度上促進了政府工作的透明化。從“五道杠”“郭美美”這一類以諷刺表達抒發公眾疑問的網絡熱詞,到“藥家鑫”“我能說臟話嗎?”等直接表達情緒的網絡熱詞,從“小悅悅”到“我爸是李剛”等一類引導社會輿論走向的網絡熱詞等,這些熱詞的傳播可以實現網絡監督的作用,保證公民的知情權和表達權,促進問題事件的處理解決。在這一方面,傳統媒體的監督是區別于網絡媒體的,傳統媒體是一種從上到下的監督方式,而網絡媒體的出現則為公眾提供了自由開放的話語平臺,實現受眾自下而上的監督機制,折射出網絡媒介影響下的一種公民意識。所謂公民意識就是公民對自己在國家中地位的自我認識,它主要表現在公民在社會生活中的責任、功德、民主等基本道德意識,而網絡熱詞背后所體現的民主意識則主要表現為網民對社會生活中出現的一些現象和事件參與的積極性。在自媒體時代,網民不再是傳統意義上的受者,網民往往依借網絡充當著傳者與受者雙重角色,擁有相對自由的話語權,從而激發網民對輿論監督參與的自覺性,使越來越多的網民對網絡熱詞進行創造和傳播。
網絡熱詞的流行與傳播不僅是一種文化現象,也是一種社會現象。網絡熱詞不僅僅是網民娛樂的一種方式,同時也在社會轉型期為人們提供了一種情緒的釋放。網絡上的微博、微信、論壇討論則充當了這一載體,人們可以在網絡上表達情緒抒發民意,使人們在娛樂調侃的同時釋放了情緒。同時網絡熱詞的流行與傳播也成為政府了解民意的一個窗口,通過一些網絡熱詞透視民情民意,為進一步地開展工作提供寶貴的材料?!?/p>
[1]彭蘭,《網絡傳播學》,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2]李文鳳,《網絡新詞與漢語規范》,《語言學研究》
[3]孫永蘭,《試論網絡流行語的發展現狀》,《赤峰學院學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