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 實
(湖北大學 新聞傳播學院,湖北 武漢 430062)
隨著互聯網的迅速普及和發展,互聯網成為繼紙質媒體、電視、廣播之后的第四大媒體,手機也隨之成為第五大媒體。新媒體的出現和發展豐富了大眾傳播的途徑方法,改變了大眾傳播內容的生產方式,影響著人類傳播活動及生存方式。突發性事件能夠在短時間內對社會產生巨大的影響和沖擊,并迅速成為社會輿論關注的焦點,突發性事件本身具有復雜性,其報道具有特殊性,新媒體如何做好突發性事件的傳播成為研究的重要課題。
近些年來,新媒體異軍突起,沖擊了報紙、雜志、廣播、電視等傳統媒體。新媒體的種類很多,但目前主要以網絡新媒體、手機新媒體、新型電視媒體以及其他新媒為主,這些新媒體為信息的傳播提供了新的平臺。新媒體傳播是一種多媒體的傳播,可以借助文字、圖像、聲音、圖片等任何形式進行傳播活動,這種具有立體效應的多媒體傳播組合更加生動、真實地反映所報道的內容,給受眾群體帶來真實而生動的感受。新媒體傳播打破了傳統的文字媒介、聲音媒介、視覺媒介之間難以逾越的鴻溝,在互聯網的時代,對媒體新聞報道成為主流。
首先,新媒體改變了突發性事件的報道流程。在我國傳統體制下的信息傳播年代,突發性事件的傳播首先由政府相關部門協調當地報紙、電視等主流媒體進行提前商議并完稿,經相關部門領導審查通過后才能進行發布和傳播。但在新媒體時代卻形成完全不同的突發性事件報道模式和輿論動員機制,主要表現在消除了傳統傳播媒介與受眾群體之間的界限,擴大了信息傳播過程中的傳播主體。縱觀近幾年社會中基于突發性事件所形成的社會輿論,我們可以總結出信息傳播的大致流程,基本上是由普通公眾或自由網民關切的新聞事件逐漸演變為輿論熱點,再由輿論熱點引起更大范圍的關注并形成社會輿論,隨之被市場中的媒體跟蹤關注并報道,形成傳統媒體與新媒體在突發性事件上的相互影響,最終信息報道成為強大的導向性輿論,相關部門此時才關注并處理,主流宣傳媒體根據上層的批示進行介入,最終事件得到解決,輿論逐漸消失。
其次,新媒體改變了新聞信息傳播系統。新聞信息傳播的過程中,受眾群體與傳播者之間的角色產生互換,社會個人以及網絡群體組織都能成為信息傳播的主體。在新媒體時代下,普通公眾利用網絡可以對新聞信息進行評論和傳播,這也促進當下社會公眾對信息公開和平等話語權的追求。以新媒體時代下的微博為例,近些年發生的突發性事件在微博上的傳播帶動了社會公眾對社會事務的參與積極性,并成為許多公共危機事件傳播的原始平臺,但是也不能忽略微博平臺上虛假信息、謠言等傳播的危害。
新媒體將廣播、電視、報紙等傳統媒介相結合,將文字、圖像、聲音等元素有機融合入,運用一種形式將傳統媒體的多種表現形式結合起來,增加了信息傳播的時效性、信息傳播的容量以及對信息的可信度等,拓寬了信息的傳播空間,新媒體在網絡時代逐漸成為信息傳播的主力軍。在網絡信息時代下獲取信息的來源不斷多樣化,這就促進新媒體對突發性事件報道的積極性,互聯網技術的發展促進社會群體之間的信息傳播方式,一部手機就能夠輕松將熱點新聞發布并傳播出去,這種點到點、點到面的傳播方式促進突發性時間的傳播空間,使突發性事件的傳播更具社會影響力。以上文所說的微博為例,新聞和言論不僅僅是媒體人的權利,更是社會個體和群體的權利,普通民眾在微博或各種新興傳播平臺的言論在新聞傳播中的比重不斷增加。網絡時代下不斷擴寬的信息傳播渠道和媒體平臺使受眾群體更加全面的了解突發性事件,并能夠成為信息傳播的主體。
在受眾與媒體的情感互動方面,傳播學研究中曾經有一個“沉默的螺旋”的發現,這一理論表明人們為了避免成為異類,陷入孤獨,往往在大眾媒體或輿論活躍分子發表了意見之后不再表達自己與之不同的觀點。而在數字加網絡的新媒體時代,任何一個人通過互聯網、手機等工具就可以隨時進行信息溝通,甚至成為傳統媒體的重要信息來源,人際傳播的性質得到凸顯和強化,傳統的、傾向于無差異的、普遍的廣大受眾,逐漸開始分割為氣味相投的或者利害相關的“小眾”,如各種各樣的網絡游戲團體、戶外旅游論壇、短信交友俱樂部等。在小眾中,人們更容易找到聲氣相投的伙伴,以對抗大眾傳播所造成的“社會孤立”。受眾在“小眾”的范圍內既是信息的接受者,也可能是信息的傳播者和討論者。
相比較于傳統媒體之下受眾群體被動接受信息的歷史,在數字技術和新媒體快速發展的環境下,受眾群體在接受信息的主動性逐漸增高。在信息傳播速度不斷加快的環境下,受眾群體由于不可能完全接受和處理所有信息,因而對信息進行篩選,這也決定了信息傳遞的傳播意圖是否能夠實現。在互聯網發達的環境下,人們進行信息傳播與接受的途徑更加便捷,社會受眾群體更能夠成為信息的傳播者和討論者,這就促進了受眾群體與媒體之間的互動。受眾群體與媒體的互動促進了公民新聞的出現,每個社會公民都能夠成為突發性事件的記錄者和傳播者。
由于在新媒體環境下,信息的傳播方式和傳播空間有了很大的擴展,所以就會造成虛假信息、流言等信息的傳播,造成突發性事件的不確定性。突發性事件傳播中出現虛假信息、流言的主要原因還包括傳播主體的個人感情、利益的驅使、非理性情緒的感染等。傳播主體的不斷擴大必定會造成流言的加劇,畢竟在網絡平臺上信息的傳播速度過快,并且加劇了公民生活的民主化,造成信息傳播的多樣化。流言、虛假信息等非理性的信息傳播行為也是新媒體下突發性時間傳播的重要特點之一。
新媒體環境下的微博平臺成為突發性事件傳播的重要平臺,突發性事件通過用戶的關系網呈現出裂變傳播,從而引發輿論的關注。一般情況下傳統媒體為信息付出更多的加工處理時間,使信息呈現出時段性、歷史性的整合傳播,但是突發性事件發生速度快,在新媒體的傳播模式中呈現動態性、時刻性的傳播特點。微博信息的傳播依托于關注機制,相比于其他信息交流平臺傳播速度更快,信息分享更加廣泛。盡管微博出現謠言審核機制,但也是事后審核,尤其對于突發性事件的不確定信息,受到公眾信息焦慮的刺激后,其傳播路徑不斷加劇,在傳播主體和傳播路徑不斷增加的情況下,不確定信息帶來的影響難以控制。
突發事件在今后一個時間里仍將呈現增長的態勢。在突發事件面前,新媒體將承擔更重要的社會責任,如何以更為專業和有效的傳播方式引導輿論,將是新聞傳播學界、業界需要共同面對的嶄新課題。
媒體面對突發性事件承擔著極其重要的職責,傳播信息、引導輿論、維護穩定是任何媒體的重要職責。突發性事件的發生必然會引起社會輿論的動蕩,此時公眾最渴望得到最權威、真實的信息,傳統媒體和新媒體必須發揮出自身的職責,充分認識到突發性事件傳播的重要性。在新媒體環境下,社會公眾對突發性事件的報道有了新的要求,如報道的時間、節點、內容、動向等,新媒體和傳統媒體要充分發揮自身的公信力,做好突發性事件的報道和傳播。
在媒介市場中,傳統媒體和新媒體處在相互競爭、共同發展的環境中,不同介質的媒體在突發性事件的報道和傳播中具有不同的側重點,但是在競爭中要注重突發性事件信息的準確性。在突發性事件多發的社會下,新媒體憑借自身的及時性和動態性的傳播方式,在為傳統主流媒體提供信息內容的同時,也對傳統媒體的報道進行質疑和補充,提高突發性事件傳播的質量和真實性。新媒體和傳統媒體的互動不僅僅局限于突發性事件的事實層面,應從意見觀點角度產生更加深刻的互動和交流,促進傳媒生態的發展。
突發性事件在社會中的發生概率是未知的,要建立完善突發性事件傳播機制,正確定位新媒體在傳播突發性事件中的功能和作用,運用更加專業和有效的傳播方式引導輿論的發展方向,為社會傳播正確、客觀的事實。在客觀傳播突發性事件的基礎上,要充分體現人文精神、人文關懷。例如,災難性突發事件的報道要突出主題性,增強感染力,倡導事件中體現的人文精神,利用社會輿論弘揚社會大愛和人間真情。
新媒體在轉變傳統媒體傳播思維的前提下,要正確認識自身的使命和新聞價值觀,積極參與到公共生活中,增加社會公眾的話語權,促進社會突發性事件的合理傳播。政府相關部門要以民主開放的姿態尊重新媒體事業的發展,并積極建立健全新聞傳播等相關法律法規,積極監管媒體信息的傳播,保證我國社會突發性事件以及各類信息的健康傳播。
新媒體不斷豐富了突發性事件的傳播方式和傳播空間,加強了受眾群體與媒體之間的互動,但是在信息快速傳播的過程中,謠言、虛假信息等消極信息的傳播為社會帶來不良的影響。因此,新媒體要不斷建立和完善突發性事件的傳播機制,加強與政府及相關部門的合作,不斷促進社會突發性事件的健康傳播。
[1]李春雷,凌國卿.風險再造:新媒體對突發性事件的報道框架分析[J].新聞界,2013(16):60-66.
[2]李沛敏.傳統媒體與網絡媒體在突發性事件傳播中的議程設置互動[D].北京郵電大學,2012.
[3]曾慶香,李蔚.解析傳統媒體與新媒體對群體性事件的傳播框架[J].當代傳播,2011(01):48-50.
[4]劉瀟.突發性事件中我國地方政府與新聞媒體互動機制研究[D].電子科技大學,2012.
[5]蔡盈洲.新媒體環境下突發性群體事件中謠言的傳播特征[J].黑河學刊,2014(10):33-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