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成忠 , 王 磊, 成海鐘
(1.蘇州農業職業技術學院, 江蘇 蘇州215008; 2.河南科技大學 林學院, 河南 洛陽 471003)
?
4個百子蓮品種的抗寒性鑒定
汪成忠1, 王 磊2, 成海鐘1
(1.蘇州農業職業技術學院, 江蘇 蘇州215008; 2.河南科技大學 林學院, 河南 洛陽 471003)
為給百子蓮的引種、推廣提供理論和實踐依據,以百子蓮屬(Agapanthus)中的白花、龍之花、海德伯恩雜交和白花4個品種的葉片和根為試驗材料,通過測定降溫處理過程中百子蓮葉片和根的相對電導率,結合Logistic方程計算的半致死溫度(LT50),評價4個百子蓮品種在不同降溫時期的抗寒性。結果表明:隨著低溫脅迫的加強,葉片和根的電解質滲出率呈不規則的S形上升;白花抗寒性最強,其葉片和根的LT50分別為-10.97℃和23.18℃,大花的抗寒性最差,其葉片和根的LT50分別為-4.29℃和-18.38℃。抗寒性依次為葉片,白花>龍之花>大花;根,白花>龍之花>海德伯恩雜交>大花。與田間調查基本吻合。
百子蓮; 抗寒性; 半致死溫度(LT50); 相對電導率
百子蓮屬植物原產南非,是一種非常優秀的園林花卉,其種類豐富,葉形秀麗,花朵姿態優美,花期持續時間長,廣泛地應用于公園、庭院,亦可作為盆花和切花栽培。百子蓮屬植物在我國的種植范圍廣,南方可以露地種植,其自然花期為4-8月份;北方在溫棚種植,花期可持續到冬季。王會[1]、許春嬌[2]、王磊[3]、張荻[4]、卓麗環[5]、張琰[6]等對百子蓮的栽培技術、新品種選育、開花生理和組培等技術進行了深入研究,取得一系列的科研成果,但在百子蓮品種的抗寒性方面未進行深入研究,也未見有關文獻報道。百子蓮原產南非溫暖地區,江浙滬地區的低溫特別是極端溫度是限制其越冬的主要因素。為給百子蓮的引種、推廣提供理論和實踐依據,筆者對百子蓮低溫脅迫下電解質外滲率(REC)的變化規律和百子蓮的半致死溫度(LT50)進行研究。
1.1 供試材料
大花百子蓮(A.Praecoxssp.Orientalis Big Blue)、龍之花百子蓮(A.comptoniissp. longtubus)、白花百子蓮(A.Praecoxssp. Orientalis White)和海德伯恩雜交百子蓮(A.HeadbourneHybrids),均為蘇州農業職業技術學院相城科技園提供的4年生品種。其中,海德伯恩雜交百子蓮是落葉品種,其余均為常綠品種。
1.2 越冬適應性觀察
2013年1月下旬對蘇州市相城區黃埭鎮相城科技園內受凍的田間植物進行越冬適應性觀測,每個品種選取10株。根據葉片凍害情況,參照李剛等[7]的方法制定適宜本試驗凍害情況的評價標準(表1),結合凍害指數判定植株抗寒性的強弱,凍害指數(CI)=∑(各凍害級數×該級葉片數)/調查總葉片數。
1.3 相對電導率測定及低溫半致死溫度(LT50)的確定
2013年1月下旬,在相城科技園內選取生長健壯的植株各5叢(每叢5株)連土挖起,在0℃低溫冰箱中預冷24 h,然后以2℃/h速度降溫,各溫度維持24 h,即在0℃、-2℃,-4℃、-6℃、-10℃、-12℃、-14℃、-16℃和-18℃低溫下處理24 h后,選取整齊一致的葉片和根參照李合生等[8]的試驗方法,測定相對電導率。

表1 百子蓮的凍害評價標準
將處理過的葉片剪成0.5 cm×0.5 cm的小塊,準確稱取1 g于50 mL的帶蓋試管中,每個處理重復3次,加20 mL去離子水,加蓋密封24 h,在室溫9.8℃下測定溶液電導率,之后將封口的試管置于100℃的水浴鍋中煮沸30 min,取出冷卻至室溫(9.8℃),再次測定溶液的電導率。相對電導率=(煮沸前的電導率值/煮沸后的電導率值)×100%,應用電導法配以Logistic方程Y,利用拐點方程確定各樣品的半致死溫度(LT50)[9]。
2.1 4個百子蓮品種的凍害指數
露地觀察,所有供試品種在最冷月(1月下旬)均有不同程度的凍害。白花伴有輕度凍害,大部分葉片約1/3面積出現褐漬狀凍害,凍害指數為1.63;龍之花表現為中度凍害,葉片約1/2面積出現褐漬狀,凍害指數為2.14;而大花蓮則地上部分出現褐漬狀凍害,凍害指數為3.56。
2.2 不同低溫處理對4個百子蓮品種相對電導率的影響
2.2.1 葉片 大花、白花和龍之花3種百子蓮的相對電導率均呈慢-快-慢的變化規律,即不規則的S型曲線(圖1)。大花百子蓮在-4~-6℃時,相對電導率變化較大,表明其細胞膜傷害較大;龍之花在-6~-8℃,相對電導率變化較大,之后就緩慢攀升;而大花在-8~-10℃,相對電導率變化較大。根據葉片相對電導率葉片的總體變化趨勢可知,百子蓮屬3個品種的相對電導率變化趨勢基本相同,即拐點以前,外滲率不斷增加,表明降溫對細胞膜傷害率的遞增效應不斷增大,到拐點時最大;拐點之后,外滲率逐漸下降,表明降溫對細胞膜傷害率的遞增效應減小。

圖1 低溫處理百子蓮葉片的相對電導率
Fig.1 Relative conductivity of agapanthus leaves at cold treatment
2.2.2 根 4個百子蓮屬植物根的相對電導率隨著溫度的降低而逐漸增大,均呈緩慢上升的S型(圖2)。拐點以前,外滲率不斷增加,表明降溫對細胞膜傷害率的遞增效應不斷增大。各溫度處理下,白花的相對電導率均小于其他3個品種,表明白花抗寒性最強。

圖2 低溫處理百子蓮根的相對電導率
Fig.2 Relative conductivity of agapanthus root at cold treatment
2.3 不同低溫處理對4個百子蓮品種半致死溫度的影響
2.3.1 葉片 由表2可知,白花、龍之花和大花的葉片半致死溫度分別為-10.97℃、-7.18℃和-4.29℃,抗寒性差異達顯著水平,白花百葉片的抗寒性最強,大花的抗寒性最弱,依據LT50對3個品種葉片的抗寒性進行排序,依次為白花>龍之花>大花,與越冬適應性和相對電導率反映的結果相符。
2.3.2 根 由表2可知,各品種REC的相關系數均達到0.9以上,說明經低溫脅迫后4個品種根的REC遵循Logistic方程的變化規律且與LT50具有顯著的相關性,擬合結果準確、可靠。由擬合結果可知,白花根的LT50為-23.18℃,抗寒性最強;大花抗寒性最弱,LT50為-18.38℃。依據LT50對該4個品種根的抗寒性進行排序,依次為白花>龍之花>海德伯恩雜交>大花。

表2 4個百子蓮品種葉片和根的半致死溫度
注:**、* 分別表示擬合度達到極顯著(P<0.01)和顯著水平(P<0.05),下同。
Note:**, * denote the fit was extremely significant (P<0.01) and significant (P<0.05), the same below
3.1 結論
百子蓮各品種葉片在越冬時均表現出不同凍害,白花葉片約有1/3面積出現褐漬狀凍害,凍害指數為1.63;龍之花葉片有1/2面積出現褐漬狀,凍害指數為2.14;而大花地上部分出現褐漬狀凍害,凍害指數為3.56。百子蓮葉片的抗寒性強弱為白花>龍之花>大花。
大花、白花和龍之花的葉片和根的相對電導率均呈慢-快-慢的變化規律,即不規則的S型曲線。應用電導法配以Logistic方程Y,利用拐點方程確定各樣品的半致死溫度(LT50),白花、龍之花和大花百子蓮葉片的半致死溫度分別為-10.97℃,-7.18℃和-4.29℃,依據LT50對該3個品種葉片的抗寒性進行排序,依次為白花>龍之花>大花與越冬適應性和相對電導率反映的結果相符;白花、龍之花、海德伯恩雜交和大花根的LT50分別為-23.18℃、-20.17℃、-19.58℃和-18.38℃,依據LT50對該4個品種根的抗寒性進行排序,由強至弱依次為白花>龍之花>海德伯恩雜交>大花。根系的抗寒性明顯優于葉片。
3.2 討論
植物在一定環境條件下,通過調節體內生理生化反應提高自身的抗寒適應性[10-12]。利用測定電導率的方法測定植物抗寒性具有科學性,因其主要反映了植物細胞原生質膜[13]的穩定性。植物抗寒性的降低是其受低溫冷害后,原生質膜透性增強,電解質外滲加大,糖、氨基酸、有機物、簡單的氮化物和其他溶解質外滲,即電導率增大的結果[14]。百子蓮根系的抗寒性明顯優于葉片的抗寒性,主要因為土壤具有保溫的特性,使原生質膜透性降低,從而增強根系的抗寒性。
試驗采用植株帶土整株進行人工低溫處理,與實際低溫變化具有一定的相似性,所以結果值得推敲。植物的抗寒性雖然主要取決于遺傳性狀,但它受到多種環境因子和生物因子的綜合作用,其抗寒性也必然受到溫度以外的其他因子的影響。因此,室內模擬自然研究與田間觀察相結合,將會更好地反映生產實際情況,能更好的指導生產。根據試驗得出的抗寒性結論,結合江浙滬地區的極端氣溫及極端溫度的持續時間,海德伯恩雜交和白花品種可在江蘇、浙江和上海等地進行露地栽培;龍之花品種可在江蘇、浙江和上海等大部分地區進行露地栽培,但在江蘇北部冬季需要防寒處理才能安全越冬;大花在江蘇中南部、浙江和上海地區冬季必須有防寒措施才能安全越冬。
[1] 王 會,辛雅芬,張 荻,等.多效唑對百子蓮花葶矮化效應的研究[J].上海交通大學學報:農業科學版,2013(3):1-8.
[2] 許春嬌,卓麗環.溫度調控使百子蓮花期提前[J].園林,2013(3):4-75.
[3] 王 磊,卓麗環,李瑞發.百子蓮無土栽培營養液配方的研究[J].浙江農業學報,2012,24(2):238-242.
[4] 張 荻,申曉輝,卓麗環.百子蓮(Agapanthuspraecoxssp. Orientalis)開花生理特征的研究[J].上海交通大學學報:農業科學版,2011(3):6-13.
[5] 卓麗環,李 博,張 琰,等.植物生長延緩劑對百子蓮開花的影響[J].安徽農業科學,2010,38(15):3707-3709.
[6] 張 琰,黃孝慈.航天誘變百子蓮種子對其SP1代的影響[J].安徽農學通報,2009(6):15-17,100.
[7] 李 剛,姜衛兵,翁忙玲,等.木蘭科6種常綠樹幼苗抗寒性的初步研究[J].園藝學報,2007,34(3):783-786.
[8] 朱根海,劉祖棋,朱培仁.應用Logistic方程確定植物組織低溫半致死溫度的研究[J].南京農業大學學報,1986(3):11-15.
[9] 李合生,趙 群,趙世杰,等.植物生理生化實驗原理和技術[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10] 毛志濱,謝曉金,湯庚國.7種冬青樹種耐低溫能力比較[J].南京林業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6,30(1):440-443.
[11] 董 麗,黃亦工,賈麥娥.北京園林主要常綠闊葉植物抗凍性及其測定方法[J].北京林業大學學報,2002,24(3):33-36.
[12] Dexter S T, Tottingh amW E, Graber L F. Preliminary results inmeasuring the hard iness of plants[J].Plant Physio,1930,5(2):215-223.
[13] 楊青林,王艷芝,季志強,等.電導率法測定玉米種子活力試驗初報[J].內蒙古農業科技,2011(4):33.
[14] 梁鎖興,田海濱,侯東梅,等.電導率法測定榛子枝條抗寒性[J].山西農業科學2013,41(6):554-556.
(責任編輯: 孫小嵐)
Cold Resistance Identification of FourAgapanthusVarieties
WANG Chengzhong1, WANG Lei2, CHENG Haizhong1
(1.SuzhouPolytechnicInstituteofAgriculture,Suzhou,Jiangsu215008; 2.ForestySchool,HenanUniversityofScienceandTechnology,Luoyang,Henan471003,China)
Leaves and roots from four varieties (White, longtubus, Headbourne Hybrids and Big Blue) belonged to Agriculture were used for test material to provide a theoretical and practical reference for introduction and generalization of agapanthus. By measuring the relative conductivity of leaves and roots in cooling process, combined with LT50calculated by logistic equation, the cold resistance of four agapanthus varieties was evaluated in different cooling stage. Results: With strengthening low temperature stress, the electrolyte leakage rates of leaves and roots was of an irregular "S" shaped rise; White was of the strongest cold resistance, LT50of leaves and roots were respectively -10.97℃ and 23.18℃, while Big Blue was of the worst cold resistance, with LT50of -4.29℃ and -18.38℃ respectively.The cold resistance order of leaves was White> longtubus> Big Blue; For roots was White> longtubus>Headbourne Hybrids>Big Blue. Basically consistent with the field investigation.
agapanthus; cold resistance; LT50; relative conductivity
2014-11-11; 2015-04-20修回
蘇州農業職業技術學院院級自然科學課題“百子蓮引種蘇州栽培及適應性研究” (NS1001,NS1104)
汪成忠(1982-),男,講師,從事園林植物生理、生態方面的研究。E-mail:snwcz@qq.com
1001-3601(2015)05-0236-0058-03
S682.1+9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