裴占陽, 劉忠偉, 葉棟國, 楊 婷, 高登慧, 歐德淵*
(1.貴州大學 動物科學學院, 貴州 貴陽 550025; 2.貴州大學 貴州省農業生物工程重點實驗室, 貴州 貴陽 550025)
?
貴州麒麟雞小腸肥大細胞的觀察
裴占陽1, 劉忠偉2, 葉棟國1, 楊 婷1, 高登慧1, 歐德淵1*
(1.貴州大學 動物科學學院, 貴州 貴陽 550025; 2.貴州大學 貴州省農業生物工程重點實驗室, 貴州 貴陽 550025)
為了解貴州麒麟雞小腸黏膜的免疫狀態,揭示其與生長速度緩慢的關系,剖取10只健康成年貴州麒麟雞小腸,采用改良甲苯胺藍染色對其肥大細胞的形態、分布及數量變化進行觀察分析。結果表明:貴州麒麟雞小腸各段均有肥大細胞分布,其主要分布于黏膜固有層和黏膜下層,少量分布于黏膜下結締組織中,多為圓形、卵圓形或長梭形;十二指腸中肥大細胞為(11.63±2.67)個/mm2,空腸為(37.88±8.17)個/mm2,回腸為(8.75±1.98)個/mm2,十二指腸、回腸與空腸中肥大細胞數量差異均極顯著(P<0.01),十二指腸與回腸間差異不顯著(P>0.05)。貴州麒麟雞的生長速度相對緩慢,可能與其十二指腸段的肥大細胞數量少有關。
貴州麒麟雞; 小腸; 肥大細胞
肥大細胞(mastcell,MC)是機體的一種重要黏膜免疫細胞,其合成和分泌的組織胺、五羥色胺、蛋白多糖、中性蛋白酶等生物活性物質在動物健康和疾病預防方面有著重要作用[1]。自Ehrlich P首次發現并命名肥大細胞以來[2],對其生物學研究表明,不同動物之間肥大細胞存在明顯差異,其數量和分布可以反映動物的局部免疫水平[3-4]。肥大細胞是天然免疫的效應細胞之一,其不僅參與機體的免疫防御和免疫調節,而且反映機體的免疫水平。機體的肥大細胞分為2種:一種是分布于黏膜固有層中的黏膜肥大細胞(MMC),主要功能是參與宿主的免疫反應;另一種是分布于黏膜下層結締組織中的結締組織肥大細胞(CTMC),主要功能是參與血管生成和組織代謝[5]。此外,肥大細胞還與主要分布于十二指腸的淋巴細胞以及分布于回腸的杯狀細胞相互作用,共同保持腸黏膜免疫系統的平衡[6]。
麒麟雞又稱倒毛雞、翻毛雞、卷毛雞等,因羽毛向外翻卷,形如麒麟而得名,是我國特有雞種,主要分布于兩廣、江浙、福建、湖南、貴州等地,但是因地域性差異,各地麒麟雞的種質特性有較大區別。貴州麒麟雞是黔東南小香雞變種,該雞肉質鮮美,并具有治療關節痛、嘔吐和婦科病等作用,但其生長速度慢、飼料消耗大、抗病力弱,現處于瀕臨滅絕狀態。目前,關于肉雞、烏骨雞、貴州黃雞等禽類肥大細胞的數量和分布均已有報道[7-9],但關于麒麟雞肥大細胞的研究未見報道。為此,筆者對貴州麒麟雞小腸肥大細胞進行研究,以期揭示其是否與生長速度緩慢有關,為該種群的保護和養殖產業化提供理論依據。
1.1 樣品處理
選擇貴州大學動物科學學院養雞場自繁的健康成年貴州麒麟雞10只,平均體重(1 200±100)g,頸靜脈放血致死后立即取出十二指腸、空腸、回腸樣品,生理鹽水沖洗后修成1 cm3左右大小的組織塊,Carony’s液固定12 h,梯度酒精脫水,常規石蠟包埋,5 μm連續切片,隔5片取1片進行染色,顯微鏡觀察、采圖。
1.2 染色方法
常規脫水,改良甲苯胺藍(MTB)染30~40 s,水洗片刻,30% PBS分化,鏡檢直至有鮮紅色顆粒細胞出現,脫水、透明,中性樹脂封片。
1.3 數據處理
各樣本隨機抽取不連續的切片3張,用網形測微器(0.5 mm,武漢光學儀器廠)在低倍鏡下記數每個視野內肥大細胞的數量,每張切片隨機計數10個視野,每個視野計數100個小方格(25 μm2)內的肥大細胞,運用Spass 17.0軟件進行數據處理、分析。
2.1 肥大細胞的形態與分布
經鏡檢,貴州麒麟雞小腸各段均有肥大細胞分布,但主要分布于黏膜固有層和黏膜下層,少量分布于黏膜下結締組織中。在低倍鏡下,肥大細胞形態多樣,但多為圓形、卵圓形或長梭形,可見數個肥大細胞聚集在一起。在高倍鏡下,可見胞漿內有紫紅色異染顆粒,胞核淡染,細胞核一般為圓形或橢圓形,位于中央或偏中央,常被胞質顆粒掩蓋而不易分辨(圖示)。

圖示 貴州麒麟雞小腸各段肥大細胞的組織學切片
Fig. Histological slices of mast cells in various small intestine sections of Guizhou Kirin chicken
2.2 肥大細胞的數量
經統計,貴州麒麟雞十二指腸中肥大細胞為(11.63±2.67)個/mm2,空腸為(37.88±8.17)個/mm2,回腸為(8.75±1.98)個/mm2,小腸中肥大細胞數量呈倒“V”型變化,即其從十二指腸到空腸增加,從空腸到回腸減少。經差異顯著性分析得出,十二指腸、回腸與空腸中肥大細胞數量差異極顯著(P<0.01),十二指腸與回腸間差異不顯著(P>0.05)。
小腸是食物消化和營養吸收的主要場所,但小腸內有大量微生物,小腸上皮又為單層柱狀上皮,導致抵御外物入侵的能力較低,因此小腸中存在的大量免疫細胞構成了阻止病原物侵入體內的重要免疫屏障[7]。研究結果表明,貴州麒麟雞小腸中肥大細胞多分布于黏膜固有層和黏膜下層等易表露于環境抗原的位點中,與其他動物的分布特征類似,表明肥大細胞是小腸黏膜重要的免疫細胞。
十二指腸是動物營養消化吸收的主要部位,肥大細胞分泌和合成大量的組胺和五羥色胺,這些胺類物質在腸道蠕動和營養吸收中有重要作用[8],腸道肥大細胞的數量多少決定動物機體內胺類物質的含量,進而反映動物機體的營養吸收水平。該段腸道肥大細胞數量多,說明其營養吸收水平比較高,生長速度相對較快;反之則營養吸收水平比較低,生長速度相對緩慢。王子旭[9]研究表明,肉雞小腸中肥大細胞的數量從十二指腸到空腸、回腸逐漸減少,小腸中肥大細胞主要集中在十二指腸段;王彤[10]研究表明,小鼠腸道肥大細胞的數量從十二指腸、空腸和回腸的順序逐漸減少;肖紅等[8]對泰和烏骨雞小腸中肥大細胞研究表明,小腸中肥大細胞主要分布在十二指腸段;游蓉麗等[11]研究表明,羊駝小腸中肥大細胞的數量從十二指腸至空腸、回腸表現出先減少后增多趨勢,但十二指腸中肥大細胞數量多于回場段,小腸中肥大細胞主要分布于十二指腸段;張文學等[12]研究表明,太行山獼猴空腸中肥大細胞數量顯著高于十二指腸和回腸,小腸中肥大細胞主要分布于空腸。研究結果表明,貴州麒麟雞小腸中肥大細胞數量從十二指腸至空腸、回腸表現先增多后減少趨勢,空腸中極顯著多于十二指腸和回腸,小腸中肥大細胞主要集中于空腸,與對太行山獼猴的研究結果[12]相似,與以上其他研究動物間存在差異。侯進懷[13]和占龍[14]研究表明,太行山獼猴的生長速度低于南方獼猴,太行山獼猴生長速度相對緩;黎觀紅[15]和陳潔波[16]研究表明,麒麟雞相對泰和烏骨雞的生長速度較慢,而太行山獼猴和麒麟雞十二指腸段的肥大細胞數量均低于小腸其他腸段。因此推斷,貴州麒麟雞的生長速度相對緩慢可能與其十二指腸段的肥大細胞數量少有關,但其具體生理作用有待進一步研究。
[1] 周艷春,何韶衡.肥大細胞在細菌和病毒感染中的作用[J].中國病理生理雜志,2006,5(3):607-611.
[2] Ehrilich P.Beiitrage zur und Praxis der Histologischen Farbury[D].Sachsen:University of Leipzig Ger-many,1878.
[3] 江 萍,許樂仁.綿羊肥大細胞中類胰蛋白酶的證實[J].解剖學報,1996,27(1):92-95.
[4] 高登慧,許樂仁,姚紅艷.山羊肥大細胞組織化學及形態學研究[J].畜牧獸醫學報,2000,31(1):88-93.
[5] Gall S J.New concepts about the mast cell[J].N Eng J Med,1993,328(4):257.
[6] 陳付菊,陳耀星,王子旭,等.不同月齡山羊小腸黏膜免疫相關細胞的數量變化[J].畜牧獸醫學報,2007,38(12):1326-1367.
[7] 郭俊峰,歐德淵,高登慧,等.雛雞消化器官發育中肥大細胞的觀察[J].四川解剖學雜志,2012,3(1):1-3.
[8] 肖 紅,周作紅,張家禾,等.泰和烏骨雞小腸肥大細胞的形態和分布特點[C]//中國畜牧獸醫學會.中國畜牧獸醫學會動物解剖學及組織胚胎學分會第十七次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北京:中國畜牧獸醫學會,2012:460-465.
[9] 王子旭.鋅硒互作對肉雞腸黏膜結構及黏膜免疫相關細胞影響的研究[D].北京:中國農業大學,2003.
[10] 王 彤.小鼠消化道肥大細胞分布的定量研究[J].中國實驗動物學雜志,1996,6(1):7-10.
[11] 游蓉麗,董常生,賀俊平,等.不同月齡羊駝小腸肥大細胞的數量變化研究[J].山西農業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9,29(1):11-15.
[12] 張文學,薛德明,胡兵役,等.太行山獼猴消化道肥大細胞分布的研究[J].河南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1997,25(3):98-100.
[13] 侯進懷,陳 莉,李全福,等.飼養條件下太行山獼猴幼仔某些生長指標的研究[J].河南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1999,27(2):91-93.
[14] 和占龍,趙 遠,魯帥堯,等.人工繁育幼年獼猴生長指標的研究[J].中國自然醫學雜志,2009,11(2):84-86.
[15] 黎觀紅,瞿明仁,朱年華,等.泰和烏骨雞生長曲線分析[J].江西畜牧獸醫雜志,2002(3):6-7.
[16] 陳潔波,陶 林,杜炳旺,等.麒麟雞生長、屠宰性能和肉品質測定[J].家禽科學,2013(4):16-20.
(責任編輯: 馮 衛)
Observation of Mast Cells in the Small Intestine of Guizhou Kirin Chicken
PEI Zhanyang1, LIU Zhongwei2, YE Dongguo1, YANG Ting1, GAO Denghui1, OU Deyuan1*
(1.CollegeofAnimalScience,GuizhouUniversity,Guiyang,Guizhou550025; 2.GuizhouKeyLaboratoryofAgriculturalBioengineering,GuizhouUniversity,Guiyang,Guizhou550025,China)
In order to understand the immune status of Guizhou Kirin chicken small intestine mucosa, revealing its relationship with the slow yrowth speed,the authorship dissected 10 healthy adult Guizhou Kirin chicken small intestine, by using MTB staining, the morphology, distribution and quantity changes of the MC were observed and analyzed.Results: Guizhou Kirin chicken small intestine has the mast cell distribution, mainly distributed in mucosa lamina propria and submucosa, a small amount of distribution in submucous connective tissue, mostly round, long ovoid or fusiform; Mast cells in the duodenum is (11.63±2.67)individuals/mm2, the jejunum is (37.88±8.17)individuals/mm2, the ileum is (8.75±1.98)individuals/mm2, Duodenum, ileum and jejunum difference in the number of mast cells was significant(P<0.01), the difference between the duodenum and ileum was not significant (P>0.05). The growing speed is relatively slow, which may be relevant to less mast cells in duodenum.
Guizhou Kirin chicken; small intestine; mast cells
2014-11-28; 2015-02-15修回
貴州省科技廳農業攻關項目“貴州3個優質地方土雞保種選育與產業化關鍵技術研究及示范”[黔科合NZ字(2012)3007];貴州省農業動植物育種合作項目“黔東南倒毛雞種質資源保護與開發利用”[黔農育專字(2013)010]
裴占陽(1987-),男,在讀碩士,研究方向:動物組織胚胎學與細胞生物學。E-mail:pzy08@139.com
*通訊作者:歐德淵(1971-),男,教授,從事動物病理學研究。E-mail: oyl1000@sina.com
1001-3601(2015)05-0260-0157-03
S831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