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慶蓮
(河北省承德鋼鐵公司職工醫院, 河北 承德雙灤區 067002)
目前職業危害已成為我國主要的公共衛生問題之一。噪聲致聽力損傷已成定論,有報道聽力損傷檢出率與接觸噪聲工齡增長呈正相關[1,2],噪聲對人的影響和危害與接觸噪聲的時間和工齡的增加而增加[3]?,F就我院6年來診斷的職業性噪聲聾病例進行調查分析,以便有針對性地預防職業性噪聲聾,減少職業性噪聲聾的發生。
1.1 調查對象:從2008年至今,我院按照《職業性噪聲聾診斷標準》[4]進行診斷確診的職業性噪聲聾46例為調查對象。46例均為男性,工種有汽輪鼓風機工、蒸汽機司機、布袋除塵工、冷剪剪切工、井下巖工、爐前工、球磨工、精整工、砂泵工、破碎工、維修焊工、維修管工、軋機工、冷拔工、水泵工、鍛工、空壓機工、風槍工、機工、澆鋼工、鑿巖放炮工、切割拉矯工、搖動給料小車作業工、井下刻槽工,年齡為26~59歲,平均年齡為(45.6±7.0)歲,接害工齡為 4.4~ 36.4 年,平均接害工齡為(19.9±8.6)年。
1.2 調查方法:①按照《職業健康監護技術規范》[5]收集有關資料。詳細詢問是否有耳痛,耳鳴、耳聾,眩暈等癥狀,有無外耳流膿史、外傷史、爆震史、藥物史、中毒史、感染史、遺傳病史等病史,填寫詳細的職業史及職業噪聲接觸史。②進行職業健康檢查。包括一般檢查、內科常規檢查、心電圖檢查、化驗檢查及耳鼻喉科常規檢查。③純音測試。使用丹麥耳聽美(Otometrics)公司生產的茲達(Xeta)型聽力計,在本底噪聲<30dB(A)的隔音室內對被檢者進行純音聽閾測試,純音測聽由有多年臨床經驗及職業健康檢查經驗的醫師進行,被檢者均脫離噪聲環境 48h 以上,進行左、右耳 500、1000、2000、3000、4000、6000Hz 6個頻率的純音骨導和氣導測試,每個頻率重復測試3~5次,測試結果按GB/T7582進行年齡性別修正,分別算出左、右耳語頻平均聽閾及雙耳高頻平均聽閾。測聽結果達到職業性噪聲聾水平者,安排住院進行醫學觀察,醫學觀察1周后復檢兩次純音聽閾,兩次間隔時間為1周。④客觀檢查。復檢后測聽結果達到職業性噪聲聾水平者,進行聲阻抗、腦干誘發電位、40赫茲穩態電位客觀測聽檢查。⑤排除不符合職業性噪聲聾診斷標準的病例183例,確診46例。
1.3 統計學處理:數據采用SPSS13.0軟件包進行統計學分析,采用χ2檢驗。
2.1 不同年齡職業性噪聲聾的診斷由表1可見,26~40歲組有9例,41~45歲組有13例,46~50歲組有12例,51歲以上組有12例。26~40歲組與51歲以上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表1 不同年齡職業性噪聲聾診斷結果
2.2 不同接害工齡職業性噪聲聾的診斷由表2可見,接害工齡4.4~7.5 年組 8 例,12~19.9 年組 13 例,20.1~24.9 年組 12 例,25.1~36.4 年組 13 例。4.4~7.5 年組與 25.1~36.4 年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9例重度職業性噪聲聾患者,現場噪聲強度高,接害工齡較長?,F場噪聲監測值均≥90dB(A),接害工齡平均為25.6年。其中汽輪鼓風發電機工1例,現場噪聲檢測值為121dB(A),接害工齡為16年;砂泵工1例,現場噪聲檢測值為105dB(A),接害工齡為21年;破碎工1例,現場噪聲檢測值為101dB(A),接害工齡為26年;機工1例,現場噪聲檢測值為90dB(A),接害工齡為18年;鍛工2例,現場噪聲檢測值均為105dB(A),接害工齡分別為25年、35年;球磨工3例,現場噪聲檢測值均為115dB(A),接害工齡分別為26年、28年、36年。

表2 不同接害工齡職業性噪聲聾診斷結果
噪聲聾是由于聽覺器官長期受到噪聲影響而發生緩慢的進行性的感音性耳聾。早期表現為聽覺疲勞,離開噪聲環境后可以逐漸恢復,久之則難以恢復,終致感音神經性聾。噪聲聾進展緩慢,這是因為,噪聲引起的耳聾一開始是損傷聽覺器官的高頻聽力區。在長期噪聲刺激影響下,耳蝸血管紋首先出現血循環障礙,螺旋器毛細胞損傷,脫落,嚴重者內毛細胞亦損傷,繼之螺旋神經節發生退行性變,以耳蝸基底圈末段及第二圈病變最明顯。此處接近鼓室,血管較細,容易受噪聲影響。耳蝸基底圈主要接受4000Hz的聲音刺激,故早期患者以4,000Hz處聽力損失明顯。隨著接噪時間延長,病情加重,再進一步損傷3000、2000Hz以下的低頻區。最終導致耳蝸大部或全部受損時就會出現明顯語言聽力障礙,將造成不可逆的神經病理損害,可以終身失聰。
通過對46例職業性噪聲聾診斷病例的研究,噪聲的強度、工齡、年齡與職業性噪聲聾明顯相關。噪聲污染已被認為是世界七大公害之首。噪音性耳聾一旦形成,對以后的生活質量造成明顯影響,目前尚無有效治療方法,因此預防是極為重要的。
防治噪聲危害首要措施是控制和消除噪聲的強度,減少噪聲對聽覺器官的刺激。企業要裝配隔音和消聲設施,做到安全設施“三同時”,同時加強職工職業衛生培訓,保證防護用品的正確使用,使用防護用品聽力損傷發生率以及嚴重程度明顯低于未使用防護用品者[3],因此監督生產工人佩戴個體防護用品耳塞、耳罩等,能有效地控制噪聲對聽覺器官的損害。其次是職業健康檢查。職業健康檢查是十分重要的,在多年的實際工作中發現,有許多單位只注重對粉塵危害的監護,噪聲的危害未得到足夠的重視,認為噪聲聾對人體生命沒有什么大危害,因此忽略了對噪聲危害的監護,導致職業性聽力損傷者呈逐年增長趨勢,職業性噪聲聾病例明顯升高。我公司自2002年起,根據《職業病防治法》的規定,對職工開展了職業健康檢查,對接觸噪聲作業的工人嚴格進行上崗前、在崗期間及離崗時的職業健康檢查,及時發現職業禁忌證及職業病患者,保證了職工的健康,有效減少職業性噪聲聾的發生。12年來未發現重度職業性噪聲聾病例,9例重度職業性噪聲聾均來自我公司以外的檢查單位。因此呼吁用工單位做職業健康監護時,一定要重視噪聲危害的監護,及時發現噪聲禁忌者,做到早發現、早調崗、早診斷、早治療。
[1] 呂守云.工業噪聲對生產工人聽力影響的調查[J].中國熱帶醫學雜志,2005,5(2):353~354.
[2] 李錄華.工業噪聲對生產工人聽力影響的調查[J].中國煤炭醫學雜志,2011,14(6):868.
[3] 馮洪杰.噪聲作業500名工人聽力檢查結果分析[J].職業與健康雜志,2009,25(12):1253~1254.
[4] 中華人民共和國衛生部.GBZ49-2007職業性噪聲聾診斷標準[M].北京:中國標準出版社,2007.
[5] 中華人民共和國衛生部.GBZ188-2007職業健康監護技術規范[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