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_陳蔚文
刷,還是不刷
文_陳蔚文

刷,還是不刷,這是個問題。
經過認真思索,女友對我說她今后一定少刷“朋友圈”。完全可以理解她做這個決定的決心。我自己也曾上癮,一到睡前黃金時段,手機在握,就像掌握了全世界。朋友們吃了啥、干了啥、想了啥都知道—熟人的生活像酒店大堂陳列的菜式,五花八門,盡收眼底。
在女友說完后的幾天,我偶然看了一下“朋友圈”,發現她又發了N條微信。
果真是知易行難。
有位知名學者說,有陣子感覺自己被微信控制了,如陷入傳銷,身不由己,他覺得很糟糕,毅然決然關了微信。但多數人沒這毅力,聽任自己溺于便利中—便利地發布自己,便利地參觀他人。
看著看著,有時覺得有幾分荒謬—我連自己的生活都疲于應付,為什么要關注他人的生活?我媽在電話里講超過5分鐘我就開始看表,心不在焉,我為何能參觀他人的生活達數小時之久?
有一陣子我安慰自己,我用微信主要是看訂閱號的,它們囊括時政、文學、藝術、建筑、時尚等各類有趣內容。從訂閱號順便逛一下“朋友圈”,朋友們也是時代的一部分嘛。然后,帶著滿腦子他人生活的碎片,結束了一天。
“朋友圈”真這般不容錯過嗎?
真正關系好的朋友,不一定要通過微信來知悉其生活,且生活里真正發生的要事、大事,多數人是不會放在“朋友圈”的。那么,他者每日喧嘩的生活,那些水花般咕咚咚不停冒出的感悟、喜憂與嘚瑟,與我何干?
“每天都收到所謂清除微信好友的信息,還要求我也試試清理。我的辦法是誰再給我發這種信息,我就直接刪除好友。對不起了,看著心煩!”一位詩人說。
有人在檢測友誼的忠誠度,看誰不拿自個兒當朋友—靠這種測試,真能驗出誰是友誼的叛徒,誰又是你的忠實粉絲?未免天真。
友情這事,憑直覺就知道了,那是人與人之間的“場”,無須微信幫助判斷。
看八方來客,攢一團和氣,“朋友圈”有時與“朋友”無關。
佩服那些沒有微信、微博之人的定力,若是自覺選擇不發的話,他們的人生并不因此短缺,倒可能更為完整。生活的一切,沒有揮發,未曾損耗,無須考慮觀者的目光。
以分享的名義,許多感受碎片化后,真正的詩意從發送那刻消失,取代的是雞湯味的人工詩意—像朋友老秦說的:“在這個相互投毒的年代,心靈雞湯已屬不易,總比三聚氰胺好。”
朋友裘先生,從前詩人轉身成“微信控”,日發數條,從早安到晚安,套用那句話,不是在發微信就是在準備發微信的途中,以點贊為滋養,整個人都精神多了。他找到了比校園詩人更適合自己的身份:微信達人。讀者遠比他當詩人的時候多。
從這個意義上說,刷或不刷,并無定論。如同有人喜歡素簡,有人喜歡錦簇;有人愛讀汪國真,有人偏愛海子;有人喜跳廣場舞,有人愿意冥想;有人熱衷可垂釣的假日水庫,有人渴望一湖深邃沉靜的湖水,好“沉下思想中的星辰”。
適宜的生活就是各取所需,比如微信這事,像裘先生這樣能從中愈加鞏固生活意義的,那就不懈地刷下去吧。
女友這種邊發邊糾結的,還是學會“斷舍離”的好。鉗住想刷的念頭,從此以后充實地度日,合理地做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