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獵狐”鮮為人知的故事
今年4月1日,“獵狐2015”專項行動正式展開,在緝捕境外經濟犯罪嫌疑人的同時,還將重點緝捕外逃職務犯罪嫌疑人和腐敗案件重要涉案人。
近日,公安部“獵狐2014”專項行動辦公室負責人劉冬在接受采訪時表示,去年的行動,遠赴海外“獵狐”的60個行動組無一失手,均有捷報傳回。“無一失手”的團隊有何特點?“獵手”們在追捕犯罪嫌疑人時又遭遇了哪些驚險與不易?外逃犯罪嫌疑人的生活到底如何?劉冬一一解密。
據劉冬介紹,“獵狐”專項行動組的20多個人平均年齡30多歲,懂偵查、懂法律、懂外語是“獵狐”成員必須具備的三大素質。首要必備條件是懂偵查,有公安工作經驗,熟悉相關案件辦理;第二要懂法律,除了精通自己領域的法律外,最好還要熟知國外的法律,有國際執法合作工作經歷;第三,懂外語。
“其他必備條件包括高智商、高情商、高逆商。‘獵狐’的成員必須具備較高的智商,以應對狡猾的‘狐貍’;較高的情商,順利實現和相關國家、地區執法部門的合作;較高的逆商,面對各種突發狀況和艱難險阻,隨機應變,妥善處置,愈挫愈勇。”劉冬表示。
在“獵狐辦”工作,必須有說走就走的體力,扛得住熬夜,經得住顛簸,這是一支頑強的、抗壓性極強的隊伍。
據劉冬回憶:“獵狐”行動的抓捕過程不僅辛苦,而且時常充滿風險,埃博拉病毒、反政府武裝、機場拒載等,太多太多不可預計的因素讓抓捕過程艱難驚險,有時候像好萊塢大片演得那樣。
有一個犯罪嫌疑人在2006年逃往尼日利亞,在其逃亡的8年間,尼日利亞警方曾經抓到過他,但又被其伺機逃脫。“去年8月,當我們接到確切情報的時候,尼日利亞正爆發埃博拉疫情,當時我們還真有過猶豫,可是埃博拉疫情什么時候得到控制無法預測,我們也擔心錯失良機,最終還是決定——去!”劉冬說。
“但驚險的事還是發生了,行動組的一個隊員一到尼日利亞就開始發高燒,此時所有行動組成員都很焦慮,擔心他得了埃博拉,在這樣的情況下,行動組組長經過請示,通過使館協助找到中國醫生為其診斷,幸好確診結果是瘧疾。最后我們決定將生病的隊友留在尼日利亞的首都接受治療,其他人赴另一個城市繼續執行行動。”劉冬說,“大家真的都是蠻拼的,那個隊友在養病期間就一直在樓道里跑步發汗,一天喝掉20瓶礦泉水,最終兩天后退燒,跟上大部隊。”
另一個故事發生在某戰亂國,犯罪嫌疑人隱藏的地點是反政府武裝控制的區域,并且和當地反政府武裝的一些領導成員關系很不錯,這又給緝捕工作帶來挑戰。在當地警方的配合下,行動組進入到反政府武裝的控制區,發現犯罪嫌疑人,調開他周邊的人員,迅速把他押上警車,然后迅速離開反政府武裝的控制區。“他在車上就跟我們緝捕隊員說,‘你們帶不走我’。他很有信心,因為他知道,他那些隨從馬上就會去報告,果然,車在往政府控制區返回的時候,后邊車就追上來了。經過斗智斗勇,終于甩開‘追兵’進入安全區。如果在不安全區域被后面的車追上,后果不堪設想。”劉冬說道。
除了主動出擊的抓捕“攻堅戰”,“獵狐”的另一法寶就是“攻心術”——勸返、發布自首通告。

劉冬介紹,從目前抓獲和接觸的情況來看,外逃犯罪嫌疑人總體狀況都不太好。他們中的很多人晚上睡覺都不敢脫衣服,隨時都得做逃跑的準備,沒有睡過一個安穩覺。很多犯罪嫌疑人見到我們民警第一句話竟然是“你們可來了”。
生理、心理上的雙重煎熬,再通過親人的感召和“獵狐”行動組的勸返,截至2014年12月31日,“獵狐2014”專項行動共抓獲外逃經濟犯罪人員680名,其中緝捕歸案290名,投案自首390名。
(文/景玥綜合新華社、北京衛視節目)
□本欄編輯/常馨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