畫好服務[幾何圖形]——永善社區打造社區黨組織服務群眾升級版
以“滿足居民需求,做實服務管理”為工作目標,近年來,沈陽市鐵西區艷粉街道永善社區黨委通過不斷加強自我革新與組織創新,探索出一條“聚人氣、鼓干氣、接地氣”的服務型社區黨組織管理體系,推動和加快了創建基層服務型黨組織和社區建設工作的健康有序發展。

社區干部到困難居民張家喜家走訪,并送去救助物品
永善社區充分整合社區黨員、駐區單位黨員、社會組織黨員這三條推動社區發展的主線,形成社區黨組織服務群眾的三大助力和堅強支撐。充分發揮社區黨委組織、協調、督導作用,推動三條主線互動、聯動,形成社區黨組織服務群眾的“鐵三角”。永善社區還成立了社區黨建區域聯合會,本著“社區黨建共商、社區事務共管、社區資源共享、社區文明共創、社區活動共辦”的原則,共同開展社區環境整治、治安管理、安全維穩工作,共同組織駐街企業相親會、招聘會、趣味運動會等文化活動。結合轄區內老舊小區和自管小區較多的實際,社區黨委牽頭,組織社區黨員、駐區物業公司黨員和社會組織黨員建立了“白手套”黨員志愿服務搶修隊,對社區內破損設備、設施進行維修,及時為居民群眾排憂解難。
永善社區按照庭院將自管黨員和在職黨員分布在“田字格”里,設立黨員先鋒崗、劃分黨員責任區、成立黨員服務隊,讓黨員在各自的“一畝三分地”上開展服務,發揮作用。改變以往社區黨委“一竿子插到底”的管理模式,把支部建在“田字格”里,把沿街商戶做成“田”字邊,將黨建工作伸向社區門市網點,引導和推動他們成為“田字格”里的積極分子。“田字格”里的黨員和積極分子作為社區黨組織的“耳朵”,及時了解社區群眾動態和需求,搜集意見、建議和問題,社區黨組織幫助解決問題,相互形成“黏合劑”,使社區黨組織的管理和服務更加精細化且富有針對性。
為充分發揮社區黨代表、人大代表、政協委員的作用,永善社區將“兩代表一委員”工作室、“兩代表一委員”單位辦公室和社區工作服務站連成“一線”,搭建微信群、QQ群等溝通服務平臺,打造資源信息共同享用、群眾困難共同化解的服務模式。群眾在任意一個平臺上點擊“進入”,信息將同步進入服務平臺,代表、委員和社區工作人員根據具體訴求和問題,發揮各自的作用,及時解決群眾的問題。通過“三點一線”的建立,群眾可以根據自身情況,不固定時間、不固定地點聯系代表、委員,能夠及時反映問題,暢通了群眾訴求的綠色通道。
社區黨組織以設計為群眾服務項目為起點,不斷滿足居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求,創造只有起點沒有終點的“射線”服務工作發展思路。通過廣泛培育服務型社會民間組織,引進民營企業機構,發動志愿者的力量,不斷提升服務居民的工作檔次。在社區黨組織領導下,社會組織廣泛開展為民服務活動,針對社區“空巢老人”多的特點,組織志愿者成立“黨員助老服務聯盟”,實現“一對一”結對幫扶。目前,社區已擁有13支黨員志愿者隊伍,針對不同對象開展惠民、公益、慈善等為民服務內容達28項。社區黨建工作以推動社區建設作為強化為民服務的突破口,立足起點,不斷向前推進。
社區黨組織積極引領廣大居民同心向善,圓幸福夢,培育崇德向善的文化理念,形成全體居民做善人善舉的和諧氛圍,引導和教育社區工作者與群眾同心同德,實現社區功能完善、人際關系和善、待人接物友善的良好局面。社區黨組織帶領社區居民委員會以善文化為理念,開展“社區大集”等特色活動和服務;每天都有來自“樂和社工”“001雷鋒服務隊”等社會組織的志愿者,到社區老年日間照料站和殘疾人康復中心開展助餐、助學、助醫、助樂等義務活動。去年7月,在區民政局的組織推動下,專業的家政公司正式進駐永善社區開辦起公益食堂。食堂負責人介紹:“同等標準的一套飯菜在外面飯店至少15元,我們只收7元成本。對年滿80歲或失能、半失能老人還免費送餐上門。”居民王玉蘭平時既要照料長期臥床的老伴,還要外出買菜。自從公益食堂開辦以來,老兩口幾乎天天訂“愛心午餐”。她高興地說:“每天一到點,熱乎乎的飯菜就端進門,價格實惠,還有社區把關,衛生、質量都放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