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 菲
(重慶日報報業集團,重慶 400010)
淺析抗戰不同時期《大公報》的報道效果
陳 菲
(重慶日報報業集團,重慶 400010)
時值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0周年,本文選取在抗戰時期頗具影響力的《大公報》作為研究對象,透過《大公報》對當時重大事件做出的系列報道,展現出《大公報》作為在國統區公開發行報紙的獨特視角,以及其報道所起到的威懾投降派,鼓舞中國軍民抗日斗志的重要作用,為中國取得反法西斯戰爭的勝利做出了輿論先鋒應有的貢獻。
鋤奸行動;青年從軍運動;輿論引導;作用
《大公報》初創之時,就以“忘己之為大,無私之為公”為理念,秉承報道事實,堅持言論公正為標準,自創辦以來就受到各界人士及民眾的關注。在抗日戰爭時期,《大公報》不但是國共兩黨領導人的必讀報紙,并成為以英國、美國為代表的國際社會了解中國政意民情的重要依據。在整個抗戰期間,《大公報》堅持著文章報國的中心思想,“傾一腔愛國熱情,寫千篇抗戰文章”,在日寇的不斷侵略、干擾之下,始終堅持抗戰輿論導向,伴隨著中國抗戰最終走到勝利的結局。
1937年,隨著抗日戰爭全面爆發,淪陷區不斷地擴大,與此同時,偽“華北臨時政府”和偽“南京維新政府”也相繼建立,漢奸組織也越發猖狂。為震懾敵人和漢奸,堅持抗戰,國民政府和愛國民眾發起鋤奸行動。
(一)重慶版《大公報》的相關報道
隨著武漢的淪陷,《大公報》決定遷往當時的陪都重慶,并且于1938年12月1日,在重慶恢復出刊。在隨后的整整12個月中,《大公報》對“鋤奸運動”的報道沒有間斷過。進入1939年之后,抗戰鋤奸斗爭的形勢變得越發嚴峻惡劣。1938年底,汪精衛走上了賣國求榮的道路,并越走越遠,最終滑向深淵。而此時的投降派和淪陷區的漢奸偽組織又出現了同流合污的趨勢,抗戰鋤奸斗爭到達了白熱化階段。據之后的不完全統計,截止到1939年底,重慶版《大公報》共報道鋤奸消息50多條,其中大部分的漢奸都是被特工或愛國志士刺殺,在被刺殺的漢奸中,還包括了一些與偽政權合作的律師和商人。而就在鋤奸運動進行得如火如荼時,1939年,汪精衛偽投降勢力成立傀儡政府,《大公報》也同樣一如既往地堅持和宣傳了政府與社會民眾堅決懲治漢奸的立場,給國民以抗戰和鋤奸運動的信心。
(二)《大公報》鋤奸報道的社會影響
《大公報》的鋤奸報道,在當時的中國社會中產生了巨大的影響。例如,在報道了王克敏遇刺之后,《大公報》漢口版發表撰文:“平津漢奸因王逆之事,感極恐慌,正哀求地方予以保護,自敵軍在平市大舉搜索,北方民眾得王逆被刺殺亡,莫不痛快,皆為無名英雄禱祝平安”。不僅如此,在報道了一系列鋤奸運動之后,也給租界造成了緊張的形勢,巡捕房每天都增加巡查,沒有間斷過。而另一方面,市民看了鋤奸的報道之后,都感到十分痛快。這在震懾敵人的同時,也讓當時的民眾看到了希望,一掃家園失守,國土淪喪的消極情緒。
從1937年到1939年,面對外敵的不斷侵略,漢奸組織的日益囂張,鋤奸運動的開展面臨著越來越大的壓力。同時,《大公報》也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挑戰,從最開始的天津遷到漢口再遷到重慶,顛沛流離,物資困乏,人員流失,但《大公報》作為民國時期輿論最有影響力的報刊,他們始終堅持著報道,支持政府,討伐漢奸。當時的情形在1939年2月21日發表的社評“除奸”里得到體現:“抗戰一年半多,已普遍燃著四億伍仟萬同胞衛國保種的真情烈火,同時也暴露出一些民族枯骨。在這樣的民族大戰中,我們要英勇抗敵,同時也要加緊除奸。任何強敵不能亡我們中國。”面對這樣一篇熱血沸騰,慷慨激昂的文字,不僅堅定了我們抗戰到底的勇氣與堅定,也牢牢地把國家存亡與人民,民族拴在了一起。
在抗戰的末期,國民政府發起了一場知識青年從軍運動,但是由于它興起于抗日戰爭即將結束的這一大歷史背景下,國共兩黨的政治斗爭在此時也變得日益激烈。軍隊的召集在政治上又是一個相當敏感的話題,所以曾經在很長的一段時期里,人民群眾對這場“知識青年從軍運動”都有著各自不同的想法與評價。作為當時在國統區相對進步的報紙,《大公報》還是對其進行積極的宣傳報道,下面就為大家梳理了其中幾個重要的背景。
(一)兵源的壓力
當時民間素有“好鐵不打釘,好漢不當兵”的說法,國民黨政府征兵并不順利,而抗日戰爭仍在繼續,戰場明顯面臨兵源壓力。
(二)兵源素質的低下
二戰是人類歷史上軍事技術含量最高的一次戰爭。在當時,現代化的武器裝備,設施和作戰,都對當時的軍人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但是中國在兵源方面的素質確實出乎意料的低下,這也給抗日戰爭帶來了很大的問題。
(三)軍隊士氣低迷,民眾滿懷怨氣
由于國民政府在堅持抗戰的幾年里,正面戰場與日軍作戰交鋒基本上都處于弱勢的地位,軍隊節節敗退,士兵士氣低迷。當時的知識青年們對國民黨軍的敗退和國土損失感到十分的怨憤。
在此背景下,《大公報》以當時中國國內社會矛盾為出發點,進行大篇幅的宣傳和報道,積極鼓勵學生們踴躍參軍。《大公報》的觀點認為:為了能早日贏得戰爭勝利,知識青年們不應該坐以待斃,應該積極投身到革命戰爭中去。
從1943年9月8日起,《大公報》基本上都是從正面積極的角度來宣傳弘揚知識學生們從軍的好處以及當時的國民政府對這一運動的關心和支持。但是,出于某些原因,《大公報》當時并未對國民政府為什么會發起這一運動的原因做出深究,后面也并未具體發表對這一問題的看法。從客觀上講,它基于“民族興亡,國家至上”的角度來剖析青年從軍這項運動,側重宣傳學生參軍保家衛國的重要性以及當時中國面臨的危難場面,對抗戰仍起到了很積極的作用。
正如前文所提到,隨著抗日戰爭的全面爆發,中華民族到了生死存亡的關鍵時刻,在民族危亡的面前,中國各種政治勢力暫時放棄了門戶黨派之爭,共同攜手抵御外來入侵。不管是國民黨的黨報《中央日報》還是共產黨黨報《新華日報》以及中間派《大公報》都做出了積極的回應。
(一)《新華日報》與《中央日報》的宣傳特點
與《大公報》相比,《新華日報》與《中央日報》在形式上、報道上都相差不遠,只是在各自的內容上有所側重。在三家報紙當中,《中央日報》的通訊數量是最多的。不僅如此,其形式也是非常豐富,有描寫戰士在戰場上面的英勇殺敵不畏犧牲;也有報道敵后戰場人民的生活以及支援前線作戰的情形。而《新華日報》則側重宣傳邊區的文化、經濟、政治的建設和人民抗戰的情況,總體上是以戰地的新聞為主。不過,隨著戰爭的不斷升級進入戰爭的相持階段時,《中央日報》一改之前的高新聞性,開始大篇幅地進行國民黨政治宣傳,其報紙的新聞性開始減弱。
(二)《大公報》的獨特立場和視角
《大公報》有其獨特的民主屬性,它不屬于任何黨派,是中國近現代歷史上的中間派報紙,所以它的言論相對自由獨立。在抗戰期間,其就以“四不主義”(“不黨、不賣、不私、不盲”)而著稱,這也是《大公報》脫穎而出的原因。
其實,從內容形式上,《大公報》與《中央日報》相似,都是在積極正面地宣傳全國軍民上下齊心,共同抵抗侵略的事跡。但是除此之外,《大公報》相較于《中央日報》更具有實效性,其游記體的通訊是《大公報》報道的一大特色。記者,文人,特派員游走在祖國抗戰的各地,甚至周游列國,以親身經歷,真實的筆觸來書寫世間百態,以最直接,最深刻的角度去報道前線的情況。這不僅僅讓《大公報》增加了可讀性,還開闊了人們的視野,同時也宣傳了抗日救國的思想。
與此同時,《大公報》也特別注重發表社論,當中以“星期論文”最為有名,因為這一天的社論,都是專門聘請當時的政壇領袖或者文學大家來寫作。例如,盧溝橋事件之后,《大公報》就發表了一篇名為《盧溝橋事件》的社論。在文章中,不僅澄清了事件的始末,還指出日本想要侵略中國的野心。從7月9日起,《大公報》就連續一個月發表了有關日本侵略的昭然野心的社論,在這里我們就可以看出,對于戰爭局勢的認識以及調動人民積極抗戰情緒方面,《大公報》比《中央日報》更為突出,做得更好。不僅如此,《大公報》的通訊報道大部分都是系列性的,連續性的。針對某一方面進行深度,全面而又細致地挖掘,這也開創了我國新聞深度報道的先河。
《大公報》作為中國近現代歷史上一份民間有愛國積極性的報紙,在中國的新聞歷史上也有著異常深遠的影響。自從抗戰全面爆發之后,在報紙上就有很多名人,甚至將領都在上面發表了文章,像張其昀的《兩戰場之形勢》,陳衡哲的《國難所奠定的復興基石》等,這些人物在當時都是炙手可熱的,所以他們發表關于抗戰方面的言論,在中國軍隊和民間都產生了極強的影響力。由此不難看出,《大公報》無論是在思想上還是在言論上都以“抗戰”為主題,以宣傳抗日為目的。更讓人敬佩的是,在整個抗日戰爭期間,《大公報》從沒有發生過任何的偏離,每篇文章都在深深訴說著其愛國主義精神。
[1] 曹炎.抗戰時期《新華日報》、《中央日報》、《大公報》輿論宣傳研究[D].
[2] 陳建新.大公報與抗日宣傳[D].
[3] 蒂佩爾斯基爾(德).第二次世界大戰史[M].
[4] 孫韜.抗戰前期《大公報》的鋤奸報道與宣傳[J].
[5] 韓辛茹.新華日報史[M].
[6] 楊偉娣.《大公報》與知識青年從軍運動[D].
[7] 李桂生.大公報與抗日戰爭的輿論準備[J].
[8] 劉繼南.國際戰爭中的大眾傳播[M].
G216.1
A
1674-8883(2015)18-000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