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軍峰
(西北大學 新聞傳播學院,陜西 西安 710127)
關于《澎湃新聞》研究的文獻綜述(2014—2015)
王軍峰
(西北大學 新聞傳播學院,陜西 西安 710127)
澎湃新聞上線伊始,即得到相關學者的關注。文章從相關學者對澎湃新聞的誕生原因、背景;澎湃新聞的特點;澎湃新聞的移動化轉型;澎湃新聞的經營與盈利和其面臨的挑戰這幾個方面進行了相關文獻綜述。由此得出結論,文章認為目前對澎湃新聞的研究相對來說比較單一,基本上是就澎湃新聞本身來論述,很少將其放在整個中國社會媒介發展、轉型的歷史脈絡中討論。
澎湃新聞;研究;文獻綜述
在常江《我心澎湃如昨》[1]的文章中,宮承波教授認為澎湃新聞產生生逢其時,它誕生在當前這個閱讀移動化、新聞社交化、媒介接觸碎片化、受眾細分化的時代。同時,其他因素比如上海報業在澎湃上線之前的一系列動作都引發了公眾對之的關注,正式上線前的社交化媒體的推廣等等都是其產生的背景和原因。鄧建國教授則認為澎湃的誕生有其政策優勢、資金支持、市場對高質量的時政新聞的需求推動、東方早報的影響力和可信度以及澎湃新聞自身的創新等等因素。王云峰、李澤林在《“澎湃新聞”與移動互聯網時代報網融合》[2]一文中認為澎湃的誕生是移動互聯時代的報紙集體突圍的需要。徐琦、胡喆《“澎湃新聞”PK“今日頭條”——解碼移動互聯網背景下新聞媒體融合之道》[3]中則認為政策層面的變化和產業格局的變化時澎湃產生的背景和原因。一方面,在政策層面上,2014年8月19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北京主持召開了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第四次會議,會議討論并通過了《關于推動傳統媒體和新興媒體融合的指導意見》。這一文件當中,“媒體融合”首次以國家戰略高度出現在公眾視野之中,旋即引發了媒體界的強烈反響。當前階段下,媒體融合被提到國家戰略高度,傳統媒體的自我轉型和升級刻不容緩,新聞媒體更是如此;另一方面,產業格局已經發生巨變,一邊是互聯網媒體的攻城略地,一邊卻是傳統媒體的集體滯后。隨著移動互聯網技術的不斷發展,新聞資訊的傳播途徑正發生著裂變式的變革。這兩種因素共同促使澎湃的產生。
內容為王與社交化傳播、互動性強是澎湃的兩個主要特征。姜媛在《<澎湃>來襲 變身熱點——關于澎湃新聞的幾點思考》[4]一文中認為澎湃新聞是新聞社交化時代的產物,依賴社交媒體傳播全新的時政內容和寫作方式。同時,“澎湃”定位于“中國第一個新聞問答產品”,通過立足于百度引擎搜索以及社交媒體,澎湃實現了與讀者的互動。
范洪巖在《傳統媒體移動化轉型的典范——澎湃新聞》[5]一文中認為,澎湃新聞同樣立足于利用社交化實現媒體轉型。澎湃新聞客戶端又將移動傳媒時代用戶習慣的分享功能進一步地便利化,不再是所有分享按鈕折疊在一起,而是在文章頁的下方就設有明顯的微信轉發按鈕,用戶可直接轉發至朋友圈,并且在文章的結尾處也有微信和微博的轉發按鈕,盡管只是減少了用戶分享時點擊的次數,但也體現澎湃新聞客戶端在設計上的努力和進步。
王云峰、李澤林在《“澎湃新聞”與移動互聯網時代報網融合》[2]一文中認為澎湃實現了對互聯網和移動互聯網多重媒體的重組與創新;以內容為王,建立強健的專業新聞團隊,突出內容的差異化發展。
范洪巖在《傳統媒體移動化轉型的典范——澎湃新聞》[5]一文中從傳播策略和經營策略兩個方面論述移動化轉型。作者認為,在轉型策略上,澎湃推出獨家而優質的內容;通過互動化,實現讀者的新聞內容訂制化;做一個真正的APP,利用社交化實現媒體轉型。在經濟模式上,整合多種產業資本、從目標用戶中收益、力爭三次銷售。
而郭澤德在《澎湃新聞的移動戰略研究》[6]從宏觀的角度論述了澎湃新聞的移動化轉型。他分析了澎湃生存的新型信息傳播環境,認為在新的信息環境下,傳播主體多元化、傳播場景移動化、傳播內容有序化、傳播受眾主動化。這些傳播環境的改變需要澎湃做出相對應的策略調整。例如,變更組織模式、布局媒介渠道、增值內容價值和做開放的生產平臺等等。
劉強在《試析報業轉型期“澎湃新聞”的探索價值及發展前景》[7]中從澎湃新聞在報業轉型中的價值方面進行了論述。他認為,澎湃新聞在面對新媒體傳播環境中,主要從以運營模式、內容、具體方式和用戶黏度幾個方面進行了策略調整。第一,全媒體運營、互聯網思維在實踐中的運用。第二,在內容上,堅持原創報道和深度報道。第三,問答模式,提高受眾的參與度。第四,可選擇性跟進,增強受眾的黏度。
在關于澎湃新聞的經營和盈利模式的研究中,多數學者持謹慎的態度,他們基本上認為澎湃新聞并沒有跳出傳統的依靠廣告收入盈利的模式。并且表示,就目前的狀況來看,澎湃新聞的盈利模式也并不明顯。例如,王云峰、李澤林在《“澎湃新聞”與移動互聯網時代報網融合》[2]中認為按當前媒體報道的情況來觀察,似乎還是要走“優質內容→積累用戶→廣告收入”的傳統媒體收入模式,這一模式具有明顯的短板。朱春陽在《澎湃新聞:時政類報紙新媒體融合的上海模式》[8]一文中也認為,在盈利能力方面,作為新媒體產品,盈利是必須要思考的問題。但是澎湃的問題在于并沒有跳出“優質內容→積累用戶→二次販賣→廣告收入”的傳統媒體外生收入模式。
徐琦、胡喆《“澎湃新聞”PK“今日頭條”——解碼移動互聯網背景下新聞媒體融合之道》[3]中認為,從全球報業發展新媒體的經驗來看,盈利無外乎考慮兩種模式:一是通過優質原創內容來吸引流量,通過海量的用戶來獲取廣告收入。二是面對窄眾人群,以高度專業化的內容和精準服務獲得用戶付費收入。澎湃首先下手的是廣告模式,目前寧波銀行、萬科、伊利等品牌廣告主雖已投放過廣告,但離規模化盈利還很遠。至于未來怎樣,目前也很難預測。
范洪巖在《傳統媒體移動化轉型的典范—— 澎湃新聞》[5]一文中認為澎湃通過三次銷售匯集用戶。三次銷售,是在傳統紙媒的“賣報紙”和“賣廣告”這兩次銷售的基礎上,發揮傳統媒體社會資源豐富、信息流匯聚、公信力強等核心優勢,在紙下線下布局垂直產業,把服務賣給讀者,把讀者變成用戶,即“賣服務”。澎湃在銷售環節中所起的最關鍵作用就是匯聚用戶資源,為傳媒集團下一步的綜合營銷做好中端工作。但是,他也認為移動媒體時代的澎湃新聞將如何贏利,能否重建以廣告為主導的傳統盈利模式,目前尚不得而知。
朱春陽在《澎湃新聞:時政類報紙新媒體融合的上海模式》[8]中認為,澎湃新聞面臨的挑戰主要包括內容生產方式、用戶結構、盈利能力三方面。內容生產方式方面,業界已對澎湃當前“打雞血”似的內容生產能力提出質疑;用戶結構方面澎湃新聞期望對權貴階層、精英人士、財富人群的影響,但是實際上可能影響最大的卻是30歲以下網民和學生;盈利能力方面,澎湃的問題在于并沒有跳出“優質內容→積累用戶→二次販賣→廣告收入”的傳統媒體外生收入模式。
郭澤德在《澎湃新聞的移動戰略研究》[6]認為“澎湃新聞”為迎接移動互聯網時代做好了充足的準備,但是在復雜的現實生活環境中,“澎湃新聞”移動戰略仍然面臨著不少的挑戰。這包括,其生存于移動互聯網時代卻有傳統媒體的血液;內容方面其移動互聯網化程度不足,不利于移動互聯網的閱讀習慣;同時產品功能方面其后續的創新能力也不足。
關于澎湃新聞的研究目前來了主要集中于這幾個方面,但是基本上都局限于就澎湃新聞本身來討論其誕生、特點、經營和意義等。而沒有將其放置在整個中國傳媒業變革的歷史脈絡中發掘其意義。
[1] 常江,楊奇光.“我心澎湃如昨”:澎湃新聞與新聞客戶端的崛起[J].新聞界,2014(18).
[2] 王云峰,李澤林.“澎湃新聞”與移動互聯網時代報網融合[J].新聞研究導刊,2014(10).
[3] 徐琦,胡喆.“澎湃新聞”PK“今日頭條”——解碼移動互聯網背景下新聞媒體融合之道[J].新聞研究導刊,2014(9).
[4] 姜媛.《澎湃》來襲 變身熱點——關于澎湃新聞的幾點思考[J].青年作家,2014(8).
[5] 范洪巖.傳統媒體移動化轉型的典范——澎湃新聞[J].東南傳播,2014(10).
[6] 郭澤德.澎湃新聞的移動戰略研究[J].新聞研究導刊,2014(9).
[7] 劉強.試析報業轉型期“澎湃新聞”的探索價值及發展前景[J].東南傳播,2014(10).
[8] 朱春陽.澎湃新聞:時政類報紙新媒體融合的上海模式[J].中國報業,2014(8).
G210
A
1674-8883(2015)18-0040-01
本論文為西北大學“十二五”“211工程”研究生創新人才培養項目之研究生自主創新資助項目《澎湃新聞的媒介融合策略研究》階段性成果,項目編號:YZZ14110
王軍峰,男,西北大學新聞傳播學院2014級新聞學碩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