鐘南南
(北京電視臺,北京 100022)
中美電視真人秀節目敘事策略的比較分析
鐘南南
(北京電視臺,北京 100022)
全球化多媒體的傳播環境下,近年來,電視真人秀節目形態獲得空前發展,并延伸為不同的節目形態,在電視節目形態中占據重要地位。而電視真人秀節目的故事化敘事策略也成為建構節目敘事結構的常態手段,在各個國家和地區具有不同的呈現方式。本文基于美國和中國的真人秀節目藍本,從敘事學角度入手,初步探索中美電視真人秀節目敘事策略的差異,以期為我國電視真人秀的本土化創新理論建樹添磚加瓦。
電視真人秀;敘事策略;中美比較
敘事學是對任何形式材料和文本的形式研究,電視敘事學是敘事學的一門分支學科。如果說敘事學的研究對象是一切敘事文本,那么電視敘事學則把敘事文本縮小為一切電視敘事文本,諸如電視劇、電視新聞、綜藝節目、廣告等一切以電視形態為存在的影像文本。結構主義認為,敘事由兩部分組成:一是故事,包括構成故事的人物、事件、環境等。二是話語,就是傳達內容的手段或方法。羅伯特·C·艾倫說,好的電視敘事就是要講好一個故事,而講好一個故事首先要有一個事件,然后具備講故事的策略。電視節目在長期的發展過程中,已經形成一套程式化、規范化并且可以遵循的敘事模式,即故事化的敘述手法。電視真人秀采用的故事化敘事策略,是一種支撐節目內容的敘事框架及表達方式,通過敘事元素聯結各種生活素材,把節目信息傳達給觀眾。這種敘事手法把節目定義中的選手個體構建為故事主體,強調了參與主體的性格形象,通過串聯敘事時空,進而架構全程故事。
電視真人秀節目從參與主體上可分為草根真人秀和明星真人秀,從節目形式上可分為競技類、游戲類、生活技藝類等。真實性、游戲性、沖突性是真人秀節目的特性,因大多數真人秀節目的參與人物較多,所產生碎片式生活素材冗雜,不利于節目的指向傳達,采用故事化的電視敘事方式可以把節目中相對分散的信息凝練起來,生動有效地傳達給觀眾。節目中的懸念設置和沖突建構,使故事情節跌宕起伏,強化了節目主體的性格,提升了主體的審美化性格形象。而敘事時空的串聯,則是使整季真人秀節目全程貫通的重要手段。
(一)故事線索建構節目內容框架
大多數真人秀節目創制者不會選擇使用單一的參與主體。數量較多的選手能夠帶來不規則、龐雜的生活素材,一方面這些生活化的事件豐富了節目內容;另一方面也會造成節目受眾關注點渙散,偏離節目故事軸心。科茲洛夫說,“電視故事總是將觀眾的興趣從結構段軸心引向聚合體的軸心——也就是說,從事件流本身引到對現實存在的揭示和發展上。”巧妙的故事線索設計能夠打包節目眾多選手帶來的冗雜的生活素材,串聯各個選手之間的共性,激發觀眾的興趣形成聚合體的軸心。
例如,《美國之聲》(The Voice)和《中國好聲音》,節目組會對選手預錄一則資料小片,講述其生活背景和夢想愿望等,在選手上臺前播放,這樣的內容架構調整了比賽節奏,讓觀眾在更進一步接收信息之前,就已對選手寄予了某種認同或期待。在江蘇衛視的音樂挑戰類真人秀《蒙面歌王》中,選手不再以真面目示人,節目通過主持人對選手背景資料的泄露勾起觀眾的猜測欲望,嘉賓對選手的提問增加了節目的戲劇性。
(二)突顯節目主體形象和動作
在真人秀節目中,節目主體的才藝展示、游戲動作或碎片化的生活素材并不能產生連貫的情節,主體動作是破碎的、分散的。故事化的情節設置能夠把分散、無序、互不聯系的主體動作關聯起來,打造構成節目線索的情節維度,重構節目的內容含義。此外,故事化的設置還構建了一種情節性的矛盾沖突,便于受眾對碎片化的內容進行再解構。
例如,美國真人秀節目《學徒》(The Apprentice)一集中對于山姆的“命運”裁決懸起了觀眾的心,這種設置讓原本分散的動作有了情節化的跌宕,增加了多維度的理解角度,同時賦予了動作主體內在的性格,提升了其審美化的性格形象。當節目中的動作主體與場外觀眾混為一體后,“電視節目”的概念就會被弱化,節目也會收獲意想不到的效果。另一個典型的例子是浙江衛視的《中國好聲音》,選手吳莫愁帶著“大篷車女孩”、“音樂人爸爸”等故事,在比賽后不久就被數家一線媒體的雜志競相報道。相反,作為第一季的冠軍選手梁博,因為沒有什么“故事”,在總決賽后就悄然匿跡。
(三)串聯敘事時空架構全程故事
真人秀節目在時空構筑上是線性的,也更具封閉性,既有娛樂節目的通俗易懂,又有情節設置的撲朔迷離。在真人秀節目中,懸念式的敘事結構是其區別于其他綜藝節目的顯著敘事模式。這種不可預測的沖突和對抗所產生的強烈懸疑程度,被證實是具備強大吸引力的。故事化的操作方式,能夠串聯起整個播出季的敘事時空,架構全程故事,使碎片化的動作連接成連續的情節。
(一)故事化敘事的表現側重點不同
所謂真人秀,“真實”是前提,“人”是核心,而“秀”只是手段。中美真人秀節目在風格上存在差異,敘事上的側重點也不同。受中西方文化語境背景差異等因素的影響,在低語境環境下,美國及西方真人秀節目更關注“人”這一個體,全方位展示節目中人物的真實狀態,強調選手的代表性和差異性。而中國真人秀對人的真實性表現較為欠缺,更多是嚴格遵循事先編排好的程式化流程,注重因果關系,過分渲染藝術效果,熱衷于下定論和出結果。
(1)美國及西方真人秀節目更關注人物真實狀態。如果虛構的規則和情境是推動節目情節的外因,那么人物內心的期待和欲望就是情節發展的內在動因。美國和西方國家的真人秀節目更關注人物性格,節目主體的個性和欲望是主導情節發展的關鍵因素。例如,在《下一位足球明星》(Football's Next Star)中,節目需要參賽者具備專業足球運動員的堅毅品質和夢想以及成為足球明星的強烈渴望。而《真實之美》(The Beauty)推動情節發展的動力則是經過激烈角逐后成為選美冠軍,節目中的女選手為了贏得女王桂冠時而會發生沖突和摩擦,讓節目情節更具張力。美國真人秀節目關注人物的真實狀態,因播出尺度較為寬泛,節目中也經常會出現一些敏感話題和拷問人性的大尺度情節。此外,也會有一些真人秀中常出現暴露人性陰暗一面的細節,如戶外生存類節目中選手之間的爾虞我詐,但也正是各類人物真實狀態的大膽呈現,才迸發出多元化的節目元素,塑造出鮮活、生動的性格和狀態。
(2)中國真人秀節目更關注流程和結果。與美國及西方真人秀的側重點不同,國內真人秀嚴格遵循事先編排好的流程進行故事“排演”,選手所參與的事件不能太超出預先設定的“線”或腳本,否則會打亂后續及全程的故事情節進程。首先,國內真人秀程式化的故事結構常見于同類節目中,一些約定俗成的老套環節,往往使觀眾在節目開始時就能猜到結局。例如,湖南衛視推出的《變形記》,每一集都是城市少年來到農村體驗艱苦生活,或農村孩子到城市家庭體驗富足生活,城市青少年都是叛逆的“壞孩子”,在幾天的換位生活后品性斗轉。這種可預見性的框架設計使得節目顯得結構充盈卻血肉不足。其次,國內真人秀節目的翻版故事樣本太多,編導組刻意打造類似“典型人物”,經其他節目肆無忌憚地移植、復制后,削弱了故事的可信度。最后,國內真人秀節目有時會刻意提煉藝術化情懷,強化故事的模式。例如,《中國好聲音》中,一位音樂導師不厭其煩地問選手“你的夢想是什么”,然后選手的回答就會落入俗套,讓觀眾失去新鮮感甚至產生逆反情緒。
(二)故事化敘事的呈現角度不同
在故事化敘事呈現角度方面,美國電視真人秀傾向于客觀呈現,意在激發選手個體的自由發揮,關注選手的真實情緒和狀態。國內電視真人秀的敘事角度則具備干預性較強的中國特色。主持人以總結和評判見長,倚重預設態度,或遵循所謂的主流價值觀,來代表社會群體進行批判或表揚。
(1)美方真人秀傾向客觀呈現。美國真人秀節目注重對節目現場的關注,傾向于客觀敘述,罕有主觀性的論斷或評價。首先,美國真人秀不具有明顯的道德評判特點。在美國這樣一個種族、文化多元化的社會,參加真人秀的選手大多來自精英或大眾階級,具有不同的文化傾向和價值傾向,并且持有不同的信仰追求。這些個體往往會均衡出現在節目中,且會受到觀眾和嘉賓的平等對待。例如,在《美國之聲》(The Voice)第二季中,一名患艾滋病的選手哈馬爾·羅杰斯(Jamar Rogers)獲得導師的華麗轉身,獲得與別人同樣的參賽權利,幾位導師和現場觀眾在現場沒有流露出任何態度傾向。另外,美國真人秀節目編排注重選手的自由發揮,沒有事先編排好的情節,觀眾充當了客觀公正的見證者,除了科普性質的節目之外,節目不對觀眾進行思想灌輸和結果干預。
(2)中方真人秀傾向主觀干預。在中國的真人秀節目中,電視媒體或主持人參與道德審判與主觀干預,嘉賓則善于扮演評論者和總結者。首先,主持人會以個人的價值觀念或所謂的主流價值觀來評判選手,干擾大眾評審及嘉賓的選擇,帶有明顯的道德傾向。例如,江蘇衛視的《非誠勿擾》,節目中的女嘉賓來自社會各個階層,具有不同的成長背景及文化素質,在有些選手發表言論后,主持人會對其進行冷嘲熱諷式的批判教育,以取得價值認同,或詼諧幽默的收視效果。其次,國內真人秀節目中具備主持人功能的節目主體,會較多地出現總結性、引導性的語言或行為。例如,在一些選秀節目中,評審拋卻專業性,從外在主觀論斷選手的優缺點,看似無心的言論,實際會影響選手在節目中的命運走向;另一些導師表現出被選手凄慘的身世打動,進而沖破大眾評審的限制,力頂選手晉級,導致國內眾多選秀類節目爭相“比慘”。
(三)故事化敘事的建構機理不同
(1)美方真人秀強化沖突制造。在美國真人秀節目中,引人入勝的內容往往隨著矛盾沖突的爆發而發生。例如,美國的一檔婚姻兩性題材節目《婚姻裁判》(The Marriage Ref),內容是為幫助現實生活中真實的夫妻或情侶解決難題而設置的,有時是夫妻一方不滿對方和異性接觸,有時則是情侶一方難忍對方的怪癖和脾氣秉性。看似松散的內容構成,其實都與預先設置的沖突有關,這些沖突來自真實生活與現實的摩擦。隨著故事化敘事進展到一定程度,人物主體一旦突發情緒轉變等情況,拍攝團隊不會抱著甩掉問題的態度去回避變化,而會努力將這一問題捕捉放大,讓情緒的變幻更加直觀和細節化。
(2)中方真人秀強化煽情渲染。制造沖突或抓住人物主體突變的情緒轉化等方面,逐漸開始被很多國內真人秀節目的創制者認識和使用,但總體來講,國內的真人秀節目還是更注重煽情,而且有時這樣的煽情顯得非常沒有必要。一種情況是主動煽情,節目創制人員有意識的依賴場外配音,主持人點評,近乎套話的問答手段來突出某種價值觀或情感意識,用近乎洗腦式的物理手段強化煽情;另一種情況則是隱形煽情,雖然節目在制作手段上沒有采取刻意的煽情方式,但在鏡頭的剪輯安排、節目環境氛圍的預置、視聽語言的表達角度等方面,無處不在地意圖呈現著創制者想要抒發的情緒。例如,近距離的人物特寫、表情特寫、長鏡頭使用或慢放,都會給節目參與者以及觀眾造成某種心理暗示。
通過以上對于中美真人秀節目故事化形態、表現重點、建構機理以及呈現視角差異的分析可以發現,兩者主要差異存在于故事化形態不同,進而造成了其他方面的差異。美國注重現場故事,而中國倚重現成故事,兩種形態并非絕對對立而是相互穿插,而擅用現場故事也是中國電視真人秀節目故事化發展中應加強學習的方向。
[1] 楊圓媛.電視娛樂節目“中國本土化之路”的三個關節點[J].新聞實踐,2012(9).
[2] 黎妮曉宇,黎群武.從選手配置論析求職類真人秀節目的價值取向——以天津衛視《非你莫屬》為例[J].湖北社會科學,2012(7).
[3] 李星儒.歐美國家關于真人秀節目的分類研究[J].電視研究,2012(3).
[4] 史學東.電視大片的真相——解碼《中國好聲音》&《中國達人秀》[M].上海:東方出版中心,2013.
[5] 李立.奇觀社會的文化密碼——電視真人秀的游戲規則研究[M].成都:四川大學出版社,2012.
[6] 謝耘耕,陳虹.真人秀節目理論、形態和創新[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7.
[7] 時宜.中美電視真人秀節目故事化比較研究[D].南京:南京師范大學,2014.
[8] 潘攀.中美選秀真人秀節目比較研究[D].成都:四川社會科學院,2010.
第二,當網絡熱炒出現時,要克服諱言己過的慣性思維,不能抱有觀望等待輿情自然消散的態度,而是要確立主動發聲的觀念,積極將真實信息和部隊處置舉措通報媒體,尊重媒體報道需求,與上級機關和媒體共商輿論引導方案。
第三,準確研判輿情,按照“快講事實、慎講原因、續講進展”的原則,在適當的時機,在適合的媒體中投放信息,使公眾了解軍方有誠懇的態度,有行動正在落實,也讓真相得以顯現、謠言受到駁斥、對話持續進行,有效發揮輿論引導功能。交警作為地方交通行政管理部門,雖然無權直接處理軍車違章行為,但是其調查取證和處理結論依然具有較強的公眾認同度,應該通過軍隊相關部門和地方公安局聯合發布信息的方式,發揮其輿論引導效力。
參考文獻:
[1] 朱璜.涉軍網絡輿情管理問題研究[D].湖南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3.
[2] 孫潤澤,范斌.微博對涉軍輿情的影響與對策[J].政工學刊,2013(08):42-43.
G222.3
A
1674-8883(2015)18-0046-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