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佳慧
(阜新蒙古族自治縣蒙古貞日報社,遼寧 阜新 123100)
淺談方言新聞節目的合理性及優勢
潘佳慧
(阜新蒙古族自治縣蒙古貞日報社,遼寧 阜新 123100)
地方方言是中國不同區域文化的一種重要載體,也是中國民間最直接的交流語言,具有豐富的地方內涵,包含了一定的民俗習慣和文化傳統,具有獨特的文化價值。從20世紀末期開始,用地方方言說新聞這一電視新聞類節目開始流行,因為方言新聞節目具有新穎獨特的形式,貼近地方人民的口音等優勢受到了觀眾的熱烈歡迎。在當今多種信息傳播媒介中,方言類電視新聞節目的出現和發展是一個引人注目的傳播現象。電視這一主要的大眾傳媒傳播方式與具有地區文化內涵的方言結合產生了方言新聞節目,是電視新聞節目形態的一種轉型。
地方方言;新聞;合理性;優勢
地方方言是同一語言中因地理位置不同而表現出來的不同的發音,目前認為的現代漢語有七大方言,分別是北方方言即官方方言、吳方言、客家方言、湘方言、贛方言、粵方言、閩方言。因為地方方言具有顯著的地域性差異,所以被認為地方方言反映了不同區域的生活與歷史文化,即時現在大家已經基本掌握了普通話,但是地方方言在當地還是使用最頻繁、最活躍的語言。
進入21世紀以來,信息的表達方式更新很快。近年來,出現了方言節目的興起,包括方言電視劇、方言小品、方言電視欄目等,在普通話節目廣泛存在這一背景下,地方方言又借助現代電子傳媒的便利重新興起,特別是方言類廣播電視節目受到廣大觀眾的熱烈歡迎。然而,方言類節目的興起也引起了一系列社會爭論,有人認為方言類節目阻礙了普通話的推廣,但是也有不少人認為在推廣普通話的同時也應該維護和保護地方方言。
用方言代替普通話來進行新聞播報,這在一定程度上減少了受眾,聽眾僅限于地方方言的流行區。在電視收視率競爭激烈的今天,方言新聞節目為地方電視臺開辟了一條新道路,可以提高節目在地區的收視率,也能更好地貼近地區人民的生活,表現一定的生活特色。
在電視方言新聞節目開始受到追捧之后,經過一段時間的快速發展,2005年以來,在江浙地區,方言節目增幅巨大。其中突出的代表是杭州電視臺的《阿六頭說新聞》節目,在這一節目的帶動下,方言節目迅速擴展到地級市電視臺。南京電視臺在2005年策劃并播出的《聽我韶韶》這一方言節目,最初只有20分鐘,到后來穩定地保持在一小時的節目時間,節目加入了一些老新聞來豐富新聞的厚度,豐富了觀眾的文化知識,增加了南京人民對城市的熱愛。
地方方言節目具有一個不可避免的情況就是只有小眾化的觀眾群體,這是在傳播媒介日趨激烈的形勢下做出的選擇。不同媒體根據自身特色開辦一些節目鎖定特定觀眾,集中精力資源辦特色節目。杭州的《阿六頭說新聞》和天津市的《新聞三句半》這兩個節目,前者使用杭州話進行新聞播報,后者利用普通話進行新聞播報,天津話進行新聞評論。這兩個使用了方言的節目可以算是一種小眾化節目,但是均取得了較好的收視率。
有學者認為,地區方言里面包括了很多比普通話豐富得多的生活、情感用語,在許多動作的細微區分、事物的描述、情感表達等方面都更加具體清晰,這就是地區方言比普通話更加生動幽默、傳神,在文藝表達中更受歡迎的原因。因為地區方言是從語言上與人民生活貼近,播報者和聽眾都使用同樣的語言,改變了人們印象中的中規中矩的新聞播報,仿佛是一種拉家常、聊天調侃的方式進行新聞播報,語氣親切,富有生活氣息,實現新聞與生活的近距離解除,從情感上滿足的觀眾的需求。這種方言新聞節目傳播了一種具有人文關懷和豐富的精神內涵。
方言新聞的另一個優勢是市場優勢。方言新聞播報引起了觀眾的興趣和愛好,表現了與廣大當地群眾的切身利益密切相關的生活事件和生活問題。通過觀眾喜愛的語言載體播報新聞,滿足了觀眾的欣賞趣味,讓播報的內容和形式與群眾百姓的精神生活貼近。
方言新聞將傳播對象局限于本地老居民,城市的流動人口被排斥在外,在傳播內容上更加滿足傳統居民的喜好,方言新聞的播報就像放學的孩子把一天的生活說給親人一樣。另外,傳播形式更加娛樂化,或者干脆以純粹的娛樂形式進行新聞的傳播和解讀。方言新聞節目也有利于提高本地公共事務的公眾化和參與程度,市民對于公共事務的信息參與以及實踐被認為是大眾傳媒向群眾的回歸,《南京零距離》這一節目為大眾創造了60分鐘的話語權。
方言新聞節目更多也是一種對地區的認同,從聽眾的反映來看,方言新聞更多提倡的是一種地域認同,人們對于方言新聞的追捧,實際上是對家鄉和自我的一種認同,一種對本土文化的自豪感。優秀的方言類新聞節目蘊含著深厚的文化底蘊,滿足了方言區人們的心理和地區表達訴求,是方言類新聞節目的一大優勢。
中華民族歷史悠久,具有豐富的文化內涵和歷史底蘊,其中語言也是一種世代累積的財富。很多的地區文化蘊藏在方言之中,是中華民族文化傳承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任何一種方言都和當地的歷史文化傳統、地域特性有著不可分割的關聯。因此,方言類新聞節目存在的意義在于它不僅具有簡單意義的新聞播報,它還是一種地區文化特征的表現和傳承形式。在國家推廣普通話的過程中,兩者不應該對立,普通話的推廣不需要以方言的消亡為前提。從方言新聞類節目的快速發展及受歡迎,證明了方言類節目具有很大的發展空間,而且方言類新聞節目也拓寬了媒體的空間和形式,順應了電視新聞傳播在朝向區域化、個性化、多樣化的趨勢發展。除此之外,對于文化層次相對降低的群眾,城市中的基層群眾,方言是他們的日常用語,且一些年長者沒有能力接受普通話,還有一些少數民族存在對于漢語的語言障礙,方言類新聞節目滿足了這些群體的需求。
方言類新聞節目的存在和延續具有其合理性,但是從新聞業整體發展進程來看,我們對于方言新聞的競爭力需要有清醒的認識,對于方言新聞節目也需要適當的合理規范化。
[1] 袁愛中.試論廣播電視節目中方言表述的合理性[J].西藏民族學院學報,2006.
[2] 石拓.論電視新聞節目的方言化趨勢[J].黃河科技大學學報,2010.
G222.3
A
1674-8883(2015)18-0106-01
潘佳慧(1991—),女,遼寧阜新人,本科,阜新蒙古族自治縣蒙古貞日報社記者,研究方向:新聞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