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光毅
(今日重慶雜志社,重慶 400015)
雜志范式下的新聞敘述
楊光毅
(今日重慶雜志社,重慶 400015)
在中外的新聞學教材中,關于新聞的獲知、采寫、傳播三個關鍵環節,都強調一個概念,即“快捷”。而雜志由于客觀上的刊期所限,即便可以在“獲知”和“采寫”兩個環節做到“快捷”,卻無論如何無法像通訊社、廣播、報紙和電視等傳統媒體那樣,做到“傳播”的及時和快捷。時下,網絡的普及再次提升了新聞的傳播快捷度,自媒體、APP等依存于移動互聯網的新載體,甚至對原本“快捷”的傳統媒體構成了巨大的傳播速度威脅。于雜志而言,已經無法在新聞的傳播速度上達成原初意義上的“第一時間”。
今日重慶傳媒集團所屬的《今日重慶》雜志,定位于以“新聞”為核心內容的外宣平臺。相較于報紙等傳統媒體和新聞網站、手機報、APP等新的載體,沒有任何傳播速度上的優勢,完全不能與上述媒介進行新聞的正面交鋒。
于是,新聞的傳播快捷要求與雜志出版的刊期間隔之間,形成了起碼表面上看無法調和的矛盾。單從傳播速度這個角度看,雜志類媒體做新聞,速度成了最大的短板。
因此,另辟蹊徑成為《今日重慶》雜志新聞敘述理念和新聞敘述方式的必然。誠然,這也是所有雜志類媒體在新聞報道上重點思考和實踐的課題。
“另辟”的“蹊徑”在哪里?
傳播速度嚴重受限的雜志,要想提升其新聞內容質量及新聞影響力,單一的實踐路徑是無法達成綜合性成效的,需要“以中心工作和重點工作為核心”,“以深度挖掘為常態化理念”,“以精確的研判為前提”,“以創新表達為操作手段”,最終形成雜志類媒體與眾不同的新聞內容,以及獨具特色的新聞敘述模式,并在內容與形式的雙重作用下,形成雜志類媒體自身的新聞影響力。
在互聯網和移動互聯網無孔不入的今天,從博客、微博、微信再到新聞客戶端,新媒體的發展日新月異。倒逼之下,各類傳統媒體也紛紛轉型,大部分開始做新聞APP,與新媒體、自媒體等展開用戶爭奪。
雜志類媒體也在轉型。但從自身條件來說,雜志類媒體無法復制廣播、電視、報紙等傳統媒體的轉型思路。而雜志類媒體的“慢閱讀”,卻成為其轉型最大的優勢。因為“慢”,雜志類媒體具有了給讀者提供新聞重度和新聞深度的條件。
快捷的海量信息是人們需要的,但新聞的重度與深度同樣是讀者完整“窺探”新聞的訴求。國外一家廣告公司的研究人員,曾分辯了1000個能激發較高激情響應的英文單詞。這些所謂的語境詞匯被歸結為4類:時刻、洞察力、動作和地址。在“時刻”類詞語中,突發的、今天和快速等均在其中,也就是說,這些都是能激發較高激情響應的元素,也是能快捷傳播新聞的媒體的強項。這項研究當中,“洞察力”類詞語包括了認可、概念和奧秘等,這正是雜志類媒體的新聞傳播優勢,即雜志類媒體更適合在新聞的客觀分析和深度解剖上承擔滿足讀者訴求的任務。
這方面,恰好是追求速度的電視、廣播、報紙以及新媒體等媒介的短板。
策劃成為其中的關鍵手段。這已經成為一種心照不宣的共識。今年2月13日,在關于做好全國“兩會”宣傳報道的動員會上,“無策劃即無精彩”這種來自業界的調侃式話語,已得到幾乎所有現場同行的認同。
策劃什么?一個最基本的原則是,策劃必須緊緊圍繞中心工作和重點工作展開,并根據“時、度、效”原則,在最合適的時機推出相應的策劃報道。
今年3月,《今日重慶》雜志結合全國“兩會”,及時推出了“生態之城”策劃報道。這是一個大型的策劃,以特刊的形式呈現。之所以做生態主題的策劃,與緊密結合中央和地方的重點工作有關——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政治局第六次集體學習時,用了很長的篇幅和時段,對生態環境和生態文明建設進行了系統的闡述;而重慶市委市政府又及時召開了全市生態文明建設大會,并出臺了《關于加快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意見》。
這個策劃出來的主題特刊,比較完整地呈現了生態文明建設過程中“如何”“為什么”“怎么樣”“怎么做”“什么效果”等一系列關聯問題的答案,因為主題重大、有機地提升了新聞的重度和深度而得到廣泛認同和好評。而重視“快餐式”快速傳播的媒介,則無法像雜志類媒體一樣常態化地用這種手段進行新聞操作。
怎么策劃?除了圍繞中心工作和重點工作,還需要遵循三個基本原則:一是要用全局眼光和戰略眼光統領整個策劃。二是找準策劃的切入角度。三是內容構架上既要完整又要避免面面俱到。四是要做到點面結合并合理調控點和面的比例關系。五是要在策劃之初即對版面形態有一個基本的構架。
雖然目前并沒有準確的調查數據來描述“有多大比例的人通過雜志瀏覽并獲取新聞”,但一個不爭的事實是,雜志類媒體處于讀者獲取新聞的最末端渠道。
這還僅僅是三年前的調查數據:在美國和英國,28%的新聞讀者每周通過手機獲取新聞,而在丹麥這一比例達到32%。在英國,平板電腦用戶中,有58%每周通過平板電腦獲取新聞。年輕人更有可能使用社交媒體去發現新聞,以每周新聞訪問量計算,在英國,社交媒體已占新聞入口市場的20%。
這即是現實。但在這樣的現實背景下,雜志類媒體的新聞競爭優勢并非喪失殆盡。雜志類媒體需要從激烈的短兵相接中抽身出來,契合讀者的“慢閱讀”和“深閱讀”訴求,跳出及時動態新聞爭奪圈,走進新聞的外圍和背后。
手段之一,就是揚長避短,在“快餐式”的動態新聞背后進行深度挖掘,找到新聞背后的新聞并完整呈現給讀者。
2013年,國家住建部等部門公布了一批傳統古村落名單,其中包括重慶的部分古村落。這樣的及時新聞,并不適合雜志類媒體用動態的方式呈現。消息發布的當天,我們即確定了要對部分傳統古村落進行深度挖掘的方案。
最后,《今日重慶》雜志用“當期主題”的形式,完成了一組題為《寨子》的主題報道。這組報道的基礎,正是那些被命名的傳統古村落。20多個頁碼的報道,通過解剖部分傳統古村落,比較詳盡地梳理了這些古村落形成的原因、歷史沿革、文脈傳承、現有村民各自的祖籍地、是什么原因使他們的祖先最終在此駐足。這種挖掘,也比較清楚地描述了傳統古村落的一些共性特征,比如土地適合耕種、水陸交通便利、家族躲避戰亂、繁忙的古驛道上的古驛站等等。
因為有了這樣的挖掘,沉淀在新聞事件背后和歷史深處的新聞,被比較完整地呈現在讀者面前,既避開了毫無勝算的與其他類型媒介的新聞爭奪,更獨家為讀者提供了“慢閱讀”、“深閱讀”和“反復閱讀”的新聞內容,提升了雜志類媒體的新聞品質和新聞影響力,成為雜志類媒體參與新聞內容競爭的一個有益探索。
有研究表明,在海量信息通過不同媒介涌向讀者的時代,人們的浮躁情緒更容易被誘發,更希望通過“深閱讀”和“慢閱讀”來輔助平息這種情緒。無疑,雜志類媒體在這方面有著更大的平臺和更廣闊的空間。
一個案例是,從2014年以來,重慶文化界的全國性甚至世界性獲獎信息不斷傳來。這些在不同時段傳來的信息,在第一時間被網絡媒體強占傳播先機后,又被傳統的報紙、電視和廣播二次報道。雜志類媒體在這樣的動態爭奪中,完全處于下風。但是我們沒有跟風,而是以這些取得的成績為報道契機,通過深度挖掘重慶的文化積淀、文化特質和文化發展,以《當我們從文化看重慶》為題,進行了主題式的深度報道,更多還原新聞背后的新聞。
很顯然,從人的接受度來說,動態比靜態更容易刺激受眾的各種感官,并進而加以接受。
互聯網即是很“動態”的,包括動態的傳輸和動態的互動。多年前,張朝陽即對這種“動”與“靜”有過描述:“那些趣味相投的人,在網絡這個虛擬的電子空間里,組成一個個特殊的‘電子社區’,每天每時都可以談論他們共同感興趣的話題……能讓人如此著迷的恐怕只有網絡。”雖然張朝陽關于網絡“動態”的吸引力表述僅僅是網絡的優勢之一,但“動態”本身的吸引力由此可見一斑。
顯而易見,雜志類媒體更需要下功夫的,是在精確研判繁雜的海量動態信息中最具價值的元素基礎上,轉化思路和角度,達成靜態新聞的動態化。
舉兩個實踐中的案例:
案例一:關于足球改革與發展的信息,已被雜志類以外媒體以各種動態的方式進行海量的報道。受限于刊期,雜志類媒體無法同步跟進,但是通過研判,確認這是值得報道的題材。當各種各樣的動態信息成為“舊聞”和“靜態”元素時,《今日重慶》雜志以《重慶的中超蜜月》為題,在“重慶足球事業發展”主線下,將各種已經沉淀的信息以內在的邏輯關系進行動態的組裝和重新激活,成就了一篇靜態新聞的動態化呈現報道。
案例二:相對于各種動態的體育賽事來說,民間體育是一種靜態的存在。通過研判,我們確定民間體育是全民健身重要的組成部分,并由此在靜態的狀態下,組織采寫了一批民間體育運動人士,以《女神出沒,請注意》為題,呈現了一批民間體育人士的動態新聞故事,并成為都市類報紙的采訪線索來源。
目前,這種操作模式已成為《今日重慶》雜志的常態,也是雜志類媒體比較成功的實踐。靜態新聞的動態化,在技術層面實現靜中找動,以動帶靜,合理地穿插歷史材料和現實新聞元素,尋找最能體現階段性特點的鮮活事件,以動態的敘述實現新聞的再現,塑造新聞的個性,達到更廣泛的接受效果。
這里必須明確的一個問題是,雜志新聞的特質是什么?
深度、透徹、美感,一篇雜志類新聞,至少要具備這三個元素,而且是三個元素共同組成區別于其他媒介的新聞特質。其中,深度和透徹已在前文提及,不再贅述,這里針對故事化、散文化寫作及呈現方式,重點闡述雜志類新聞的創新表達。
故事化寫作已不新鮮,雜志類媒體的新聞報道更強調也更需要講故事,而且有更多講故事的優勢。美國的威廉·E·布隆代爾是《華爾街日報》的資深頭版撰稿人,他曾說:“因為我們的注意力總是放在了讀者對信息的需求上。于是,我們忽略了一個所有讀者最普遍的要求,一個所有要求中最基本的要求:給我講一個故事,看在老天爺的份上,讓它有趣一點!”
結合“走轉改”和“行進中國 精彩故事”,《今日重慶》雜志在故事化寫作基礎上,嘗試雜志類新聞的散文化寫作,即用非傳統新聞的語言模式,向讀者講述新聞故事,傳達新聞信息。其中必須遵循的一個基礎原則,就是散文化的語言范式,必須準確傳達新聞信息和其中隱含的媒體立場,絕不能因散文化表達導致讀者的誤讀和對新聞輿論導向的誤判甚至曲解。
要達成散文化表達,首先,要摒棄新聞報道中的“報紙語言”。在實踐中,諸如“據介紹”、“據悉”、“據了解”、“統計顯示”、“調查顯示”等等太硬、太冷的語言范式被禁用,轉而尋找另外的表達方式替代以更適合雜志新聞特性。其次,強調新聞報道中的客觀敘述和場景再現,最大限度禁用修飾語,諸如“非常激動”、“很高興”等,均需用對情緒本身的生理反應的客觀敘述替代。第三,更多使用文字表達中的白描手法,強調內心的熱度和表達本身的冷峻。
創新表達方式,還表現在對內容本身的處理上。快節奏的當下,讀圖成為受眾普遍的選擇。結合雜志本身的特性,《今日重慶》雜志在部分內容上采取“一增一減”的處理模式,即在“視界”欄目和“攝友匯”欄目中,增加視覺沖擊力強的新聞類圖片,最大限度減少文字敘述。在《早晚,看見重慶》和《橋梁的美學解讀》兩組主題式圖片報道中,這種處理模式都得到了明顯的受眾認同,不少新聞網站及重慶部分官網轉發,微信點擊量明顯高于純文字報道。
在時下的新聞市場,雜志類媒體的新聞實際上有著自己的操作空間,并未被新媒體和同屬傳統媒體的報紙、廣播和電視等完全擠壓。需要重點突破的,是準確判斷受眾訴求和閱讀習慣,在內容的質量提升和雜志類媒體新聞表達及形式呈現上下功夫,以達成預期的新聞影響力,占領屬于自己的市場。
G210
A
1674-8883(2015)18-0113-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