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哨巍
(長治廣播電視臺,山西 長治 046011)
地方電視臺民生新聞的困境與出路
任哨巍
(長治廣播電視臺,山西 長治 046011)
民生類新聞欄目大多是地方電視臺的主打新聞欄目,無論是收視率還是廣告吸納能力都在眾多的自辦欄目中名列前茅。但是受地市級電視臺的種種局限,民生類新聞在火過創辦之初的幾年之后,也面臨著諸多發展困境。本文分析了筆者所在欄目的具體困難,并就如何立足現有條件進行創新突圍進行了闡述。
地方電視臺;民生新聞;困境
從2002年江蘇電視臺城市頻道《南京零距離》開始,地市臺的電視新聞找到了“民生新聞”這一突破口,以城市百姓“身邊事、麻煩事、稀奇事、關心事”為主要報道題材,按照新聞規律關注新聞價值,放開手腳去充分發揮電視語言的特長,讓看慣了領導調研開會,念文件,講套話那種時政新聞的觀眾倍感親切。現在各地方臺競相推出的具有本土化特色的民生新聞欄目,都在當地有著不俗的收視率和影響力。
長治電視臺公共頻道的《上黨夜線》也是一檔創辦于2005年的民生類新聞,節目開辦以來一直是當地收視率最高的新聞欄目,很多老百姓都養成了有事先找《上黨夜線》的習慣。但是隨著時間的推移,節目的發展也進入瓶頸期,雖然這檔民生新聞依舊受到百姓的歡迎,但作為身在其中的從業者,我們還是感到了欄目遇到的困境。
地方電視臺重視行政命令甚于新聞價值,領導強調經濟效益甚于新聞規律,管理機制不順,對節目投入不足,難以留住高素質的人才,整體自辦節目質量提升緩慢,無論是運行理念還是包裝運作都遠遠滯后于中央臺、衛電視臺。
《上黨夜線》開辦之初的定位是“百姓身邊的小事,就是《上黨夜線》的大事”,節目關注最多的都是百姓“柴米油鹽”的生活,如鄰里糾紛,物業與業主矛盾,水管破裂,井蓋丟失,市民不文明行為,警方破獲案件,逢年過節關注慰問弱勢群體等等,偶爾也有一些奇聞逸事。這些貼近觀眾的內容的確贏得過觀眾的喜歡,但時間久了,類似的問題總在發生,新聞價值較低的報道總在重復,報道內容沒有了新鮮感,真成了“太陽底下沒有新鮮事”。此外,小城市重人情、限制多等因素也讓本來是以輿論監督為強項的節目只能淺嘗輒止、無法深究,無法滿足觀眾的需求。
最早的時候,電視新聞就是同期采訪加解說,后來開始加大記者現場報道的比重,讓記者體驗式采訪,也曾經讓觀眾耳目一新。但從事采編的大都是年輕記者,專業素質和知識面有限,現場報道逐漸程式化,缺少個性與深刻準確的分析點評,久而久之也容易讓觀眾出現審美疲勞。
對地方臺的民生新聞來說,現在可謂是“后有追兵,前有堵截”,信息的權威全面、制作水平比不過中央臺、衛視臺,傳播速度也不如新興的自媒體微博和微信,如果再不拓寬思路,沖破狹隘的模式只能是死路一條。但觀眾都需要獲取本地信息,而這一需要是中央臺和衛視臺所不能滿足的。網絡新媒體方興未艾,但缺少專業采編隊伍,信息來源不可靠,信息量小,公信力差,本地民生新聞如果堅守責任,追求特色還是有著很廣闊的發展空間。
那么作為地方臺的民生新聞欄目應當如何提高質量和水平?在競爭激烈的媒體中立于不敗之地呢?筆者認為:
首先,還是要練好基本功,提升民生新聞的品質。一是增強新聞報道的深度。很多看似瑣碎的民生問題可以做出相當的深度,普遍發生的問題背后蘊涵著必然性性。要通過背景材料和深入采訪透過現象看本質,揭示出事件背后的新聞。二是加強評論。新聞評論既要引導觀眾通過事實進行自己理解評判,又要畫龍點睛、一針見血地說清事件的本質問題,表達出明確的觀點。在報道方式上,要轉變文風,摒棄模式化采訪,增強新聞的故事化,在追求新聞真實性的同時,讓報道體現出一種人文關懷。
其次,要擴大視野,增加信息量。媒體要站在時代高度,不但關心就業、醫療、上學、住房等問題,更要學會從“國計”角度看“民生”,從“民生”角度理解“國計”。還要拓展新聞報道的領域,加強時政、經濟新聞報道。很多會議類新聞中包含著與民眾生活相關的信息,如以生動的電視語予以解讀,加以延伸采訪,觀眾也很喜歡。為了拓寬視野,《上黨夜線》在本地民生新聞之外增加了一個《看世界》板塊,搜集當天國內外大事、趣事的圖片新聞呈現給本地觀眾,一方面彌補中老年觀眾上網少,獲取信息渠道單一的不足;另一方面還能調整節目的整體節奏。選用圖片新聞全來自新華網和中新網,確保信息權威準確。
第三,廣開渠道,吸引觀眾參與。民生新聞離不開民眾的參與和評價,《上黨夜線》新聞的70%以上的線索就是來自熱線電話。近年來智能手機普及,又為新聞來源注入新的活力。當突發事件發生時,市民的拍攝彌補了專業記者不在現場的不足。《上黨夜線》專門開辟了一個《百姓拍客》版塊,內容都是市民拍下的身邊發生的新聞。雖然畫面構圖不夠完美,拍攝角度也有欠缺,但內容豐富,現場感強,很受觀眾喜歡。欄目每年還要搞一次“拍客訓練營”,指導業余作者提高拍攝水平,掌握新聞采編規律,并逐漸形成一支較為固定的業余記者隊伍。
第四,緊跟時代發展,與新媒體融合互補。一是開通微信公眾平臺以官方微博、開辟《上黨夜線》廣播版,增加節目的傳播渠道,擴大節目在年輕觀眾中的影響。二是針對一些大的選題,聯合其他媒體,包括當地的網站、電臺、紙媒搞組團作戰,如關愛弱勢群體的援助行動、向不文明行為宣戰等等,都是發揮多種媒體的互動互補,彼此借力。
第五,欄目還應聯合贊助企業策劃一些公益活動和賽事,如電視攝影大賽、社區廣場舞大賽、同城自行車定向賽等活動,擴大節目影響力。
第六,在與新媒體融合的同時,抓住新媒體傳播的弊端,粉碎各種網絡謠言,增強欄目的公信力。隨著人們從網絡獲取信息比重的增加,尤其是微信的廣泛應用之后,各種謠言也得以大量傳播,如各種尋找丟失孩子的謠言、全市停水的謠言、某醫生開錯藥吃死小孩子的謠言以及一些缺乏科學常識的養生知識等等。《上黨夜線》記者針對這些微信謠言,逐一進行采訪核實,還原事實真相,強化電視媒體的公信力。
[1] 袁鳳忠.民生新聞欄目提高之道:建立“大民生”視野[J].
[2] 周迪,朱尉.電視民生新聞節目發展誤區探究[J].
G229.24
A
1674-8883(2015)18-014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