穆榮懋
(漾濞縣廣播電視臺,云南 大理 672500)
縣級電視臺新農村報道的創新路徑分析
穆榮懋
(漾濞縣廣播電視臺,云南 大理 672500)
就服務對象而言,縣級電視臺主要是針對廣大農民進行節目制作與傳播,力求從形式和內容上為廣大農民群眾的生活及新農村的建設提供服務與支持。本文以“縣級電視臺新農村報道的創新路徑”為主要研究對象,從內容、理念和形式三個角度來展開對于創新路徑的探討。望通過本研究,能對我國縣級電視臺的新農村報道發掘出有針對性的創新策略,促進其走向更為科學的發展道路。
縣級電視臺;新農村報道;節目創新
作為我國國民經濟發展的基礎產業,農業的發展水平、廣大農民的生活質量不僅關系到我國社會總體的發展層次,也關系到和諧社會的穩定與安逸。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是目前黨和國家所提出的全新目標,而縣級電視臺作為主要針對農村、面向廣大農民的傳播媒介,全面、有效地宣傳新農村、報道新農村,以傳播學的視角推動新農村建設,是新時期其工作進程上的全新議題。
創新新農村報道,首先要做的就是從內容上進行創新。關于這一點,主要從這樣兩個方面來展開:第一是報道內容體現農村社會的地方特色,從普遍素材中尋求個性,以“人無我有、與眾不同”的理念,來進行節目內容的整合和收集。以筆者所在的漾濞縣來說,漾濞縣屬典型的山區多民族貧困縣,全縣98.4%都是山區,是全國聞名的“中國核桃之鄉”,農民收入的支柱產業是核桃,縣電視臺的農村報道重點就是圍繞核桃產業做文章。第二是要在能夠反映農民日常生活的“小事”上下功夫。在這一點上縣級電視臺擁有得天獨厚的優勢,因為比起上級電視臺,縣級電視臺更貼近群眾,更有機會去捕捉來自社會基層的素材。具體說來,就是要想農民之所想,報農民之所需,推廣農林業實用型技術,維護農民切身利益,引導農民科學種養殖,幫助農民實現增產增收;幫助農民排憂解難,以典型引路,宣傳致富典型、傳遞共同致富的訊息;根據市場規律,引導農民調整產業結構,及時提供市場供需信息,依靠先進的服務訊息,確保農業生產安全高效;發揚多民族優勢,挖掘宣傳好民族民間傳統文化,弘揚精神文明,傳播先進文化,以豐富的業余文化生活,提升農民的生活質量——從思想上、文化上,為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挖掘源源不斷的報道題材和內容。
隨著科學技術的快速發展,普通農民傳統意義上“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節奏也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越來越多的農民開始關注先進的科學技術,希望其能夠對農業生產和自身生活提供幫助。在這樣一種情況下,縣級電視臺需要格外注意在節目理念上,迎合廣大農民日益發展和變化的思維觀點,注重對新思維、新科技的宣傳。例如,可以通過開辦關于農業科技、科學常識之類的節目,有目的、有節奏、有針對性地向普通農民宣傳新產品、新技術以及全新的致富信息。同時,注重開辦各類優秀的知識講座,邀請農業生產方面的專家和致富模范在節目中分享經驗、交流心得,讓更多的朋友對于電視節目產生“良師益友”式的情感關懷。例如,最近幾年在筆者所接觸的采訪案例當中,有不少原本偏遠落后的山區村落通過發展先進的大棚技術、防蟲技術以及在核桃林下套種中藥材“重樓”,讓農業產值出現了新高,讓一大批普通百姓走上了致富道路。通過將這些事跡進行報道,在當事人允許的情況下以電視媒介宣傳推廣新技術,以小富帶動大富,以小技術讓越來越多的農民朋友體會到。只有不斷探索新科技、掌握新技術,才能在經濟上取得更大的收益,才能帶領更多的人致富。
這里強調的細節、包裝和質量是針對節目制作過程而言的。
首先,在節目進行攝制的過程中,注意選取具有代表性的典型人物和典型環境,以憑借真人、真事、真素材所構建的真實場景反映真實的情況;在畫面的構圖上,可以利用多種手法和技巧,包括選擇合適的角度,包括光線、色彩、線條等造型元素的合理運用,包括推、搖、拉、移手法的運用——讓拍攝出來的畫面更有震撼力和感染力,讓觀眾產生過目不忘的觸動。
其次,在節目后期剪輯和制作的過程中,以真實、嚴謹的原則進行畫面的銜接與組合,不能雜亂無章地拼湊,也不能隨心所欲進行有違事實的嫁接。后期剪輯原本就是一個二次創作的過程,需要在把握節目既定主題的情況下,遵循事物發展的邏輯特征,將拍攝素材當中具有典型性的線索內容進行銜接,如此既能表達主題、又能表現出節目制作的無限創意和對質量的高要求。
第三,節目的配音、配樂以及字幕添加過程。這三個步驟當中,每一個細節都需要精心設計,不得含糊。配音部分,音量的高低、音樂節奏是否與解說相互吻合;字幕的大小、字體以及位置擺放是否與畫面相互和諧,都是需要經過深思熟慮進行研究的結果。其總體構思都必須符合對于節目內容的基調定位以及核心思想相一致,既不能喧賓奪主,也不能被忽略不計。
最后,在經歷了節目素材選擇、后期剪輯編排之后,還要注意對于播出時間的選擇和安排。要真正意義上推動社會主義新農村報道事業的進步,就要盡可能避免出現與農業、農村和農民相關的電視節目播出時間邊緣化的不良現象。要充分根據各地農民日常作息時間以及收視習慣,安排合理、恰當的時間進行播出,以農民能夠看得到為第一準則,否則節目制作得再精良,沒有觀眾,就沒有任何意義可言。
綜上所述,縣級電視臺作為一個更加貼近于農民生活,更貼近于農村社會的媒體機構,在進行社會主義新農村報道時擁有其它媒介不可比擬的優勢。隨著社會科學技術的不斷發展以及廣大農民生活方式所發生的變化,縣級電視臺在進行新農村報道時需要從內容上找個性,構建具有地方主義特色的報道路徑。從理念上,要創新思維,致力于對新科技的推廣與發掘;從形式上要重包裝、挖細節、提高節目質量。唯有如此,才能讓縣級電視臺在進行節目制作和傳播時,能夠面向農村、面向廣大農民朋友更好地發揮積極的能動作用,推動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建設與發展。
[1] 任麗.縣級電視臺如何做好新聞節目[J].青年記者,2009(17).
[2] 盧傳東.電視新聞節目在服務和建設新農村中的定位與創新[J].安徽電子信息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8(01).
[3] 鄭勇.縣級電視臺創新農傳播路徑的探討[J].當代電視,2012(10).
G212
A
1674-8883(2015)18-0143-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