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 玲
(江西科學技術出版社,江西 南昌 330009)
出版業:進入新時代 呼喚好編輯
田 玲
(江西科學技術出版社,江西 南昌 330009)
出版業進入新的時代,面臨新的形勢、新的任務和新的要求,傳統編輯要緊跟時代守正出新。如何進一步做好編輯工作,以更好地引領大眾品味,引領產業發展,作者給出了自己的一些想法。
出版業;編輯;新技術;策劃
“沒有好編輯,就沒有好的出版社;沒有一個好的編輯群體,就沒有一個好的出版產業”。隨著立體出版時代的到來,編輯職業的功能發生了巨大的變化,編輯不再是“為他人作嫁衣裳”的“幕后英雄”。為適應產業的發展,現代編輯需要從“幕后”走向“臺前”,參與到出版過程的各個階段,每個細節,義不容辭地擔當起出版營銷系統中的重要角色,可以說現代編輯任重而道遠。那么,在新形勢下,怎樣做才能成為一名好編輯,一名好編輯應該具備哪些特質,一名好編輯應該如何引領大眾品位,引領產業發展,以下為我個人淺見。
臺灣著名出版人郝明義,是臺灣出版業的旗幟人物。他為臺灣引進了昆德拉、村上春樹、卡爾維諾,掀起了蔡志忠、朱德庸、幾米等漫畫繪本的閱讀熱潮。他妙手策劃的《腦筋急轉彎》系列、《EQ》等圖書在臺灣創造了銷售奇跡。但是,難以想象,郝明義在開始入行時,是非常被動的。他自小罹患小兒麻痹癥,只能坐在輪椅上,他的師長們就一直建議他從事一些靜態的職業,如寫作出版之類。然而,年少叛逆的郝明義聽不進去這些話,他曾把寫作和出版從他人生的職業規劃中一筆勾銷。后來經過經商失敗,他最終還是被逼踏進了出版業。在出版界,郝明義勤勤懇懇地工作,用了不到十年就坐到了臺灣時代出版公司總經理的位置上。但就算這樣,郝明義卻一直還認為,這只是敬業罷了,出版絕不是他想終生從事的職業。轉折點出現在郝明義近四十不惑之時。那是1995年11月,一個冬日早晨,他被凍醒,就從書架上抽了一本《韓非子集釋》來看。當時他已做老總8年,自覺尚有管理心得,但看到那本書,頓時卻覺得完全被打敗。“這里面對人性的了解和管理的透徹,讓你覺得望塵莫及。我就想,這么久遠年代的人,寫了一本書,偶然與另一個人邂逅,能產生如此大的共鳴!”郝明義突然領悟,出版是風華絕代的事情。有了出版,人才能超越時空交流,智慧才能傳遞。
郝明義是從文化傳承的角度來詮釋出版的“風華絕代”,而從另一方面,出版是充滿創意和激情的特殊行業。編輯面對的每一本書都是新的,每一次出版過程都是一次挑戰和探索,因為它有很多無法預知的可能性。編輯承擔著精神產品的生產者與傳播者的雙重角色,實為精神產品價值的再創造者與實現者,其在將個體文明轉化成群體文明乃至整個民族和全世界文明中功不可沒。編輯出版各種書籍,不僅能獲得經濟上的回報,也能獲得很多社會效益。編輯出版工作既是社會發展賦予編輯的責任也是一種謀生手段,更是一種人生樂趣。
目前,除少數幾家公益性出版社外,全國絕大多數出版社均改制為出版企業,在新形勢下,編輯職業正處在出版企業的核心位置,面對著市場競爭的強大沖擊,每個編輯都不可能置身事外,單純地加工文字做“文字匠”,或是做“為他人作嫁衣裳”的幕后工作者。現代編輯應該是文化產品的設計者,應該是頭腦敏銳的產品策劃者,應該是能洞察市場風云的出版營銷者。
二十一世紀出版社社長、總編輯張秋林善于通過實踐提煉出理論精髓并反過來指導實踐,是出版業有名的實踐與理論兼具的復合型人才。在某訪談節目中,張秋林以二十一世紀出版社成功出版的兒童文學作家楊紅櫻的“非常系列”來詮釋了編輯參與策劃的重要性。張秋林提到:“一開始編輯沒有研究這類作品的特性,而是像一般圖書那樣對待,結果出版后銷量不如預期,后來社里調集精兵強將將此套圖書改造成‘非常系列’升級版定位為‘楊紅櫻校園小說明星人物大薈萃’將書中涉及的主要人物形象,全部繡像化。通過封面設計,呈現出她筆下人物的千姿百態,很震撼。內容上給每個人物編制了活潑的小檔案,開篇有介紹,每個章節之前加有趣的串聯文字,經過這些整合工作,作品有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人物鮮活得呼之欲出,拉近了與讀者的距離,真正把難點變成了亮點,銷售一下達到了上百萬冊。”編輯在策劃、組織、審讀和編校加工的過程中,無時無刻不在接受著出版市場的引導和制約,同時也在為產品的營銷體系提供最有力的支持。編輯只有把握住讀者的真正需求,了解到市場真實的導向,才能順利地策劃和組織出適銷對路的作品。
“一位擁有愛美之心的好編輯,當他(他)手里拿到一個好稿子的時候,才會有一種珍惜的感情,有要把它的美表現出來的愿望。”
作家莫言榮獲了2012年諾貝爾文學獎,整個文化界都為之興奮。其中值得欣慰的當數那些曾擔任過莫言作品的責任編輯們。莫言的著名小說《豐乳肥臀》第一版是作家出版社出的,出來后惡評如潮,被禁止出版,一禁就是8年。8年后,中國工人出版社終于再版了《豐乳肥臀》,擔任該書責任編輯的是北京文化界里有名的“俠女”王小平女士。王小平女士能夠擔任被禁長達8年的《豐乳肥臀》的責任編輯,想必她一定知道該書被禁的前因后果,但是,她頂著方方面面的壓力堅持出版該書(出書后,王小平女士迫于某些輿論壓力,從工人出版社辭職),說明她看到了該書的出版價值,看到了該書的“美”。
莫言的另一部小說《蛙》的責任編輯上海文藝出版社副總編輯曹元勇,也深深為莫言的獲獎感慨萬千。他描述,“2009年7月中旬,他把這部新作的電子稿發給我之后,連續三天,我完全沉浸在對這部結構令人耳目一新、但敘述語言一改作者以往風格的新作之中。”編輯要有愛美之心,更要有冒險精神,要練就獨到眼光,抓住機遇,成為閱讀引領者。
現在出版已經進入了數字化時代,大眾需要廣泛閱讀欣賞,閱讀已不是單一的閱讀,電腦、手機、電視上都可以閱讀。而傳統出版的很多編輯的思維還是比較傳統的,對新型出版可能不太熟悉。數字出版的出現,各種媒體、各種載體對出版內容的要求是不一樣的,很多編輯還不是都能適應。編輯能適應與否,在很大程度上影響著出版社的生命力。作為一名好編輯,一定要明白編輯的作用和功能,不是簡單的案頭工作,拿過來加加工就完活兒,而是要有創意,有創新,能善于利用新技術,再有一定的組織能力,把東西吸收進去,重新整合。例如,同一個內容,怎么適合傳統出版,怎么適合數字出版,怎么適合其他衍生品?好編輯應該善于在挑戰中抓住機遇,善于利用新技術,在出版新時代創造新價值。
原三聯書店總經理、《讀書》雜志主編沈昌文說:“我們做編輯的,讀書的第一個目的是了解動向,所以要經常瀏覽。注意,我這里說的是瀏覽,不全是讀書。第二個目的,是發現好的作家和稿件,看看有什么買賣好做。第三個目的才是怡情養性。”
銷售過百萬的暢銷書《哈佛女孩劉亦婷》的責任編輯楊葵,當初在看某報紙時,看到了關于劉亦婷的小報道,他從中找到了靈感:一個普通女孩,如何能走出國門考取世界名校?這里一定有“文章”可做。于是策劃出版了《哈佛女孩劉亦婷》在業界引起不小的轟動。
編輯要做一個雜家決不容易。無論在學校里讀的是什么專業,到出版社后接觸的稿子未必都是專業對口的,即使剛好專業對口,也有一個知識更新和不斷追蹤專業研究前沿的問題。所以,對于書稿來講,永遠有未知的東西在等著你,編輯必須永不停息地追逐新知識,解決新問題。
真正好的編輯可能本身就是一個學者,如葉圣陶、周振甫。他們給我們做出了榜樣。葉圣陶不僅是一個編輯,更是文學家和教育家。而周振甫先生深厚的文史修養得到錢鐘書這種大師級人物的認同,周先生因此一直擔任錢先生書稿的責任編輯,在業內留下不少佳話。
在浮躁的社會里,編輯需要偶爾靜下心來,靜以養心,靜以讀書,體味出文字背后的內涵,領略文字背后的美,不斷提升自己的編輯修養,做一個有擔當、有品位的好編輯。
G232
A
1674-8883(2015)18-015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