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江紅
(新疆大學 新聞與傳播學院,新疆 烏魯木齊 830046)
新疆網絡輿情研究現狀
朱江紅
(新疆大學 新聞與傳播學院,新疆 烏魯木齊 830046)
文章從新疆網絡輿情的基礎理論、管控機制、外部性、技術與系統構建等四個研究層面回顧新疆網絡輿情研究現狀,總結出新疆網絡輿情研究的特點與不足,進而提出相應的發展建議。
新疆;網絡輿情;研究現狀
(一)新疆網絡輿情的基本理論研究
首先,針對新疆網絡輿情的特征與效應研究,新疆財經大學張菊蘭教授認為新疆網絡輿情具有六大特點[1]:第一,區域性延展特征。在新疆網民中農村網民僅占11%左右,存在明顯的城鄉差異。第二,“群體極化”特征。在新疆突發事件的輿情總是漂浮在“群情激蕩”的漩渦之中,理性的聲音常常被淹沒,一定程度上強化了網絡群體在公眾決策過程中存在的“群體極化”現象。第三,時間性特征。事件發生之初輿情區域聚集,發生之后迅速蔓延。第四,有集合與放大的特征。新疆民族文化心理是新疆網絡輿情的集合與放大器。第五,突然性特征。一個熱點事件加之情緒化的意見就是點燃輿論的導火線。第六,敏感度特征。新疆復雜的區域環境使得網民具有天然的敏感性。
其次,在新疆網民特征及輿情工作研究層面,陳華郡等人認為新疆網民有以下結構特征[2]:性別結構上,新疆網民中女性所占比重比男性網民所占比重高;民族結構上,新疆網民中漢族和維吾爾族占比較大;年齡結構上,年輕化特點比較明顯;學歷結構上,就整體而言網民有較高的學歷水平;職業結構上,新疆網民的最大構成群體是學生。王偉認為[3]新疆互聯網輿情工作的主要特點有:一是少數民族語言網絡輿情監控任務突出。二是境外網絡輿情監控任務突出。王秀麗從另一角度分析認為境內外敵對勢力網站數量多;新疆網絡輿情監控任務重,少數民族語言網站監測難度大;網絡輿情監測工作缺乏科學的分析工具。
(二)新疆網絡輿情的管控研究
在網絡輿情預警機制研究層面裴紅娟、蒲麗霞認為[4]新疆網絡預警機制存在一定的問題:首先,由于恐怖主義、極端宗教勢力呈現出全球化、網絡化、游擊化等新特點,人機結合的網絡輿情信息挖掘與處理辦法將會受到挑戰。其次,由于新疆缺少專業的技術人員和相關專家,目前的工作更多是工作人員憑借經驗完成,這無疑使得對未來暴恐案件的研判缺乏主動性,出現研判滯后現象。最后,在網絡輿情預警研判機制的最后一個環節——預警聯控處置階段,新疆目前缺少具體部門向民眾公布政府輿情預警安全報告,且向政府部門發的網絡輿情預警缺乏可操作性。
在新疆網絡輿情建構、路徑選擇上,學者也做了相關研究。蒲麗霞等提出新疆網絡輿情建構的快速反應、信息公開、約束引導等基本原則。并建議增強政府網絡危機意識,增強網絡輿情研判能力,提高應急預案的可操作性,建立新疆網絡輿情聯動機制。帕哈爾丁·賽福丁、蒲麗霞認為新疆網絡輿情建構應注意[5]:完善新疆政府與民間網絡輿情互動機制建設,強化網絡輿情主渠道功能;構建和提高新疆互聯網信息評論管理水平;提高網絡輿情信息的能動性,完善政府的決策機制;對于敏感時期和事件的網絡輿情要及時化解和疏導。
(三)新疆網絡輿情的外部性研究
新疆網絡輿情外部研究主要涉及公民意識、民族關系、文化安全、群體事件等領域。張秀紅、叢裴兵認為網絡輿情對新疆公民意識的培養是把雙刃劍。由于網絡輿情具有開放性、交互性、即時性、隱匿性等特點,對培養公民意識起了積極作用。但如果監管不力會影響意識形態安全,扭曲公民國家和民族意識。桑華認為[6]文化安全面臨的挑戰主要表現有:多民族文化的差異性對文化認同教育的影響;各宗教思潮對大學生思想道德的影響;價值認同危機對大學生主流價值觀念的影響。郭亞萍、朱瑞海提出建立民族關系網絡輿情應對機制和應對措施。
在新疆,網絡輿情與群體事件密切相關。郜玉金、李彩霞認為[7]涉疆暴恐事件中,自媒體輿情變得異常復雜,暴恐輿情在網上的演變過程受政府、媒體、意見領袖等諸多因素的影響。自媒體在網民與政府之間發揮著橋梁的作用,自媒體、網民及政府的三角互動對暴恐輿情在網上的演變產生一定影響。
(四)新疆網絡輿情的技術與系統建構研究
王偉初步提出建設新疆互聯網輿情監測體系要建立暢通的數據流通制度和途徑,培養互聯網輿情監測師,建立第三方的輿情監測機構,全國權威互聯網輿情監測機構建立聯系等觀點。王秀麗則認為[8]要建立聯系協調、快速反應的輿情分析處理機制,健全新聞發布機制,從而牢牢把握黨對突發事件的輿論主動權;注重網絡輿情機制研判隊伍的建設;加大對新疆少數民族語種網站的輿情監測力度,加快網絡技術的研制和開發;加快與國際媒體的國際合作。
首先,從研究者來源看,目前為止研究者均為新疆境內學者,疆外學者并未涉足新疆網絡輿情研究領域。從研究者的職業來看,研究者多為高等院校教師。從研究者的專業背景來看,作者多具有思政專業背景。研究者具有思想政治專業背景的研究成果有七篇論文,大眾傳播背景的有兩篇,計算機背景的有一篇,作者是少數民族史背景的有一篇。
其次,從選題來源看,幾乎所有的研究成果都是課題階段性成果。12篇文章中有一篇獨著,1篇本科生科研基金項目成果,6篇自治區社科基金項目階段性成果,3篇國家社科基金項目階段性成果,1篇教育部科學研究項目成果。僅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社會科學基金項目《新疆網絡輿情預警機制建構與社會穩定研究》(項目批準號:1ZAzz006)就發表三篇階段性成果論文。
最后,從論文發表期刊看,研究成果大多發表在學報上,且發表在作者所屬院校學報上。從已知文獻看,發表的期刊有新疆師范大學學報、新疆財經大學學報、兵團教育學院學報、新疆警官高等專科學校學報、學理論、邊疆經濟與文化、特區經濟、時代教育、青年記者。
(一)新疆網絡輿情研究的不足
目前為止,新疆網絡輿情的研究主要集中于規范性研究層面,缺少實證性研究與技術性研究。在已有文獻中只有《新疆網絡輿情信息傳播的統計分析》采用實證研究法對新疆網民特征進行分析,并以“烏魯木齊BRT建設”為輿情話題對新浪微博進行個案研究。但其他研究均局限于規范性研究層面,網絡輿情的技術分析層面的相關研究欠缺,僅僅在一些文章中提及。
網絡輿情研究是社會科學與自然科學交叉的新興研究領域,國內的輿情研究均缺乏科學體系的支撐。新疆網絡輿情研究沒有專門的學科體系,大多研究是基于已有的學科知識進行相關領域研究,缺少系統的聯系性的信息本身的研究。且研究過于學究,策略缺乏可操作性,有些研究與現實脫鉤,所提出的建議與對策可操作性低。
新疆網絡輿情研究剛剛起步,研究人員構成過于單一,研究結果缺乏可比性。就其研究人員的構成看多數研究者為高校教師,研究生尚未涉足該領域研究。新疆網絡輿情每個層面的相關研究目前為止基本只有一種研究成果,很難形成對比,不利于研究的進一步發展。
(二)新疆網絡輿情研究的發展建議
首先,在規范性研究的基礎上,重視實證研究。依靠個人力量進行網絡輿情實證研究困難很大,應該與相關單位合作。新疆社會科學院是網絡輿情研究的主要單位,應該發揮自己的優勢,充分利用自身資源,加大與政府部門的合作,帶動新疆網絡輿情研究工作。
其次,網絡輿情研究要著眼于現實,擺脫為了研究而研究的狀況。新疆是多民族聚居的地區,有13個世居民族,8個跨國民族,網絡輿情具有自身獨有的特點,再加之新疆的經濟基礎不如發達地區,網絡輿情的系統、設備、技術很難一日改變。在提出策略時應當立足現實,提出有建設性的意見或建議。
最后,目前研究人員與研究成果都相對單一。若要打破這種局面,政府應當加大力度支持新疆網絡輿情研究工作,調動相關人員的積極性,各抒己見,最終形成科學的新疆網絡輿情研究體系。首先,增加新疆輿情研究的課題項目,讓更多的研究人員參與其中。其次,從現有成果發表期刊看缺少輿情類雜志,因此政府可借鑒《首都網絡輿情》雜志的經驗,通過高校與網管辦等相關部門合作創辦新疆獨有的輿情研雜志,解決研究成果發表難的問題,并同時提高新疆輿情研究的影響力。
[1] 張菊蘭.新疆網絡輿情的特征與效應分析[J].新疆財經大學學報,2012(4).
[2] 陳華郡.新疆網絡輿情信息傳播的統計分析[J].新疆財經大學學報,2014(1).
[3] 王偉.關于建設新疆互聯網輿情的幾點思考[J].學理論,2014.
[4] 裴紅娟,蒲麗霞.探析新疆網絡輿情預警存在的問題[J].特區經濟,2014(9).
[5] 帕哈爾丁·賽福丁,蒲麗霞.新疆網絡輿情機制的路徑選擇[J].時代教育,2013(3).
[6] 桑華.文化安全視角下的新疆高校網絡輿情管理探究[J].兵團教育學院學報,2013(1).
[7] 郜玉金,李彩霞.涉疆暴恐事件自媒體輿情的演變[J].青年記者,2015(4下).
[8] 王秀麗.新疆網絡輿情面臨的困境及對策[J].新疆警官高等專科學校,2013(7).
G206.2
A
1674-8883(2015)18-0221-01
朱江紅(1989—),女,新疆烏魯木齊人,新疆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碩士,研究方向:傳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