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明琨
(長春工業大學 政治與行政學院,吉林 長春 130012)
淺析馬克思人的全面發展理論在教育中的作用
謝明琨
(長春工業大學 政治與行政學院,吉林 長春 130012)
馬克思人的全面發展理論是將“人”放在主體地位的重要體現,而教育在人的發展中起著重要的作用,要實現人的全面發展和綜合國力的提升,必須依靠教育這種特殊的實踐活動。馬克思人的全面發展理論促使教育更加科學化、完善化的同時,在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中發揮著舉足輕重的作用。
人的全面發展;素質教育;教育
馬克思主義理論中“一般人的本質實現”到“個人的全面發展”充分體現了馬克思人的全面發展理論的科學性和層次性,并將“教育與生產勞動相結合”貫穿并內化于整個人的全面發展理論中,摒棄了由于社會性質或非科學發展導致的人的片面發展,以至于個體淪為不斷從事機械性勞動的工具。而素質教育正是馬克思人的全面發展理論的體現。
馬克思人的全面發展理論并不單純是剖析發展,更重要的是馬克思將自由作為人全面發展理論的前提,認為自由才能使人全面發展,而教育又是引導人全面發展的重要途徑。縱觀中國歷史,教育的發展歷程久遠,從孔子的論語到大唐的開元,教育隨著封建王朝時期的巔峰邁入了明清時期的桎梏,閉關鎖國造成了教育的滯后,也使封建社會油盡燈枯。資本主義國家通過工業革命使生產力得到了飛躍性的發展,但是單純的物質基礎發展導致了教育發展的弱化,形成了機械型模式教育,使個體成為直接的生產力模塊,造成了人的片面發展。然而人的片面發展不可能單單地表現在社會生產上,以人的片面發展為方向的教育體制反作用于社會的方方面面,違背了人的自然發展,忽略了人的主觀能動性,無視人的本性和權利,也最終因個體失去勞動價值而被拋棄。良好的教育引導和激發人的創造性,使人在得到全面發展的同時,反作用于社會的健康發展。
我國在建國初期也曾弱化了人的全面發展,由于兩千年的封建思想尚存,加上國家經歷了戰火的洗劫,教育更是無從談起。2006年9月1日開始實施的《中華人民共和國義務教育法》中明確指出:“義務教育必須貫徹國家的教育方針,實施素質教育,提高教育質量,使適齡兒童、少年在品德、智力、體質等方面全面發展,為培養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奠定基礎。”充分明確了我國已經將“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素質教育作為我國教育方針的核心,這恰恰是人的全面發展理論的體現。這意味著教育已經不僅僅是傳統意義上的四書五經、吟詩誦讀,它正在變成引導個體全方位發展的更具科學性的實踐行為,從根本上將馬克思人的全面發展理論融入其中,從人的本質出發,將個人的主觀能動性和創新性放在首位,倡導自由的、科學的教育方式,使人才從單一機械的技能表現變得系統化、多元化。馬克思人的全面發展理論以“人”為基礎,尊重每個個體的發展,并隨著社會的發展,不斷引領教育向更科學、更系統、更深入的方向發現發展,打破傳統教育的桎梏性,使教育不斷地向適應受教育者的方向發展,不斷地向迎合社會發展需要的方向發展,這也是教育科學性的最好體現。
我國現代教育事業的發展時間相對較短,教育體系不夠完善,而教育又是人的全面發展的直接途徑,落后的教育體系必將導致人的片面發展。教育通常被分為學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會教育,個體的成長與這三類教育是密不可分的,所以人的全面發展光靠任何一種單一的教育形式是無法實現的,所以只有以馬克思人的全面發展理論為基礎,在教育實踐中不斷探索和發現,才能促進教育從學校、家庭和社會等方面形成完善的體系,使人得到自由的、全面的、和諧的發展。
學校教育是有計劃、有組織、對特定群體有針對性的教育,這也決定了學校教育的特性,主要以理論知識和生活經驗的傳授為內容,學習的目的大都是通過考試,雖然提倡素質教育,使受教育對象得到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但由于學校教育的環境、教育模式等客觀因素制約了由理論到實踐的銜接,無法有效地實現個體的全面發展,這就需要家庭教育的增補。家庭教育是人的全面發展的原動力,原因在于個體在家庭教育中獲得了將理論進行實踐的更多機會,這是家庭教育的主要特性,以將理論進行實踐為主。家庭教育中的實踐對個體有更深的影響和教化作用,而這些影響又是全方位的,所以予以人自由的發展隱性地促進了家庭教育結構的完善。社會教育相對表現的比較多元化和復雜化,其教育主要體現在社會意識形態引導等方面,馬克思人的全面發展理論最大限度地促使了社會教育的發生,社會教育多以社會適應性為表現形式,片面發展的人是無法較好地發揮其社會適應性的。馬克思人的全面發展理論一方面使意識形態引導機制、自由發展、文化傳播體系不斷完善起來,予以人們多視角的教育和引導;另一方面,以人的全面發展為著力點,回歸人的本質,從根本上促進社會教育體系的不斷完善。
教育是由社會的經濟基礎所決定的上層建筑,有什么樣的社會建構就有什么樣的經濟基礎,也就決定了教育的發展。同時教育又反作用于社會,什么樣的教育培養什么樣的人,而人又主導著社會的發展。人的全面發展涉及人的道德修養、智力發展、強健體魄、審美修養、勞動技能等主要方面,社會發展速度越來越需要全能型人才來參與社會建設實踐,這也推動了教育由以培養單一型人才的格局向培養全面發展人才為目標進行轉化,1999年6月13日黨中央、國務院頒布《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決定》明確指出了全面實施素質教育,就是要適應21世紀社會發展要求,同時將培養“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四有新人作為素質教育的重要內容。素質教育的深層內涵是促進個人身心的全面發展,這是由馬克思人的全面發展理論與中國實際相結合而來的,馬克思在人的全面發展理論中指出,“一個完整的人”“占有自己完全的本質”,也就是說,人的發展不應受到教育、社會或外界條件的強制束縛,僅發展這一方面而拋棄其他方面,這不僅扭曲了人的本質更加違背了人性,更無法適應社會發展的需求,所以馬克思人的全面發展理論從“人”的角度出發不斷促進教育向適應社會發展的方向邁進。
人的全面發展決定著生產力的發展程度,而生產力又以人的勞動為體現,現代生產力不僅需要簡單的體力勞動,更需要以科技研發創新為主的勞動、以把握市場宏觀形式為主的勞動等等,這就促使教育不能簡單地以培養單一技能型勞動人才、大批量地向社會輸送體力勞動力為目標,更要以馬克思人的全面發展理論為指導,使個體全面占有自己的本質,各項能力得到全面有效的發展,使現代教育所培養的人才既能從事技術性工作,又能對科學研發和創新有獨到的見解,既能供職于管理層面,又能從事產品研發……有效提高生產力發展,推進社會提升步伐。反之,以人的片面發展為主要形式的教育,所培養的人只能滿足短期內局部發展的需要,無法適應社會變革。如同勞動技術型人才會隨著科學的發展逐漸被機械工業所替代,又由于片面發展禁錮了人的其他本質,也最終導致了教育滯后性的突顯。所以,馬克思人的全面發展理論不僅從人的角度促進了教育適應社會,更從教育自身架構的方面以及社會發展的方面,顯現出其對教育的促進作用,這是任何理論和學說都無法做到也是無法取代的。
[1] 袁貴仁,韓慶祥.論人的全面發展[M].南寧:廣西人民出版社,2003.
[2] 楊曉萌,陳書評.馬克思人的全面發展理論研究[J].青春歲月,2014(02).
[3] 劉泉葆.淺析“人的全面發展”對素質教育的理論價值[J].學理論,2015(19).
G40-012
A
1674-8883(2015)18-0239-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