伏 晶
(蘇州大學 鳳凰傳媒學院,江蘇 蘇州 215000)
我國網絡媒體涉同性戀體育新聞報道偏構
伏 晶
(蘇州大學 鳳凰傳媒學院,江蘇 蘇州 215000)
同性戀運動員因其雙重身份在信息發達的網絡時代備受媒體與受眾關注。利用百度新聞按年份搜集涉及“體育+同性戀”的新聞報道,對2003年至2014年間我國網絡媒體涉同性戀體育新聞369篇有效樣本進行分析,指出網絡媒體涉同性戀體育新聞存在偏構行為,包括報道量不均衡、內外有別、性別比例失衡等問題。
體育新聞;同性戀;網絡媒體
2014年8月,中國唯一選手在世界同性戀運動會摘銀,這一年是網絡媒體關于我國同性戀運動員報道集中的一年。伴隨社會開放程度的增加,同性戀現象已經成為不可回避的時代話語,我國媒體關于同性戀議題呈現越來越多,報道傾向也逐漸從負面向中性轉化。但網絡媒體也不乏偏構行為。本文運用內容分析、文本分析等方法研究我國網絡媒體涉同性戀體育新聞報道偏構的表現、原因及對策,為媒體做好涉同性戀體育新聞提供一定借鑒。
本文以時間為軸線,對369篇有效樣本進行普查,對總體報道情況及歷年報道情況進行統計認為我國網絡媒體涉同性戀體育新聞報道特征如下:
(一)報道量階段性特征明顯
我國網絡媒體涉同體育新聞的報道量往往緊跟時代背景,呈現明顯的階段性特征。2001年《中國精神障礙分類與診斷標準》第三版重新定義同性戀,同性戀不再被統劃為病態,這具有劃時代的意義,也是在此后,“對于中國的同性戀而言,2005年是一個節點——媒體已向同性戀話題開放空間,大學‘通識教育’階段的沉默也被打破——一個以隱秘為特征的時代結束了”。
就統計數據而言,2003年至2009年我國網絡媒體對涉同體育新聞呈缺失狀態,總體報道量少,每年報道量都在5篇以下。雖然媒體對同性戀話題逐漸開放,但這一階段我國網絡媒體對于體育新聞中涉同性戀現象還未重視。2009年之后報道量逐漸上升,2013達到峰值,首次破百。涉同體育新聞報道量與同性戀體育運動的參與和發展緊密相關。2009年中國選手李贊東在第二屆世界同性戀運動會中取得該項賽事中國首金。因此,媒體越來越多的關注到體育運動中的同性戀群體。至2014年報道量雖然破百卻有相對下降趨勢,社會環境的愈發開放媒體對同性戀群體的報道也漸趨理性。
(二)報道地區偏重國外
我國網絡媒體涉同性戀體育新聞在報道內容和數量上偏重國外,有關我國涉同體育新聞僅為13篇。消息來源排名前三位的國內媒體分別是網易體育、騰訊體育、新浪體育。這三家門戶網站面向國際范圍取材,多是轉載國外媒體報道,尤其是歐美地區的同性戀報道。
信源地區嚴重失衡,對我國體育界同性戀現象報道的缺失導致國內體育界同性戀群體的失語,也意味著我國網絡媒體所呈現的體育界同性戀形象是由外媒塑造的。一方面因為歐美等國家同性婚姻逐漸合法,國外媒體對同性戀新聞報道較多,間接導致面向國際范圍取材的國內門戶網站對國外同性戀報道登載量多;另一方面“據中國衛生部門進行的一項研究調查中顯示,目前中國的同性戀人數大約有4000萬”,但在中國傳統的家庭觀和道德觀中,同性戀長期隱匿于社會,沒有公開自己的性向。網絡媒體雖然環境相對寬松,但由于國內媒體對此類題材議程設置的弱化和信源失衡導致對涉同題材的體育新聞還是相當慎重。
(三)男女性別比例失衡
“勞曼(Laumann)調查(1994年)表明,自認為是同性戀或雙性戀者的人在男性中占2.8%,女性中占1.4%”。因此,現實生活中同性戀群體男性與女性的比例為2∶1。
我國網絡媒體涉同性戀體育新聞中對于男性的報道量要遠大于女性,男女比例大約為5.9∶1,遠超2∶1的比例,不符合客觀存在。涉同題材的體育新聞中運動項目集中于籃球、足球,其次是網球。這三項運動在全球擁有廣泛愛好者,籃球、足球屬于激烈對抗項目,以男性運動員為報道對象居多就不足為奇了。無論是公開出柜的前美國國腳羅比·羅杰斯、NBA球員科林斯等,還是科比、羅納爾多等非同志體育明星,在涉同體育新聞中都成了媒體熱衷對象。對女性運動員的報道項目集中在網球,報道對象也多是毛瑞斯莫、納芙拉蒂諾娃等幾位出柜的女運動員。
媒體作為同性戀報道的主體,受多方因素影響。本文將從以下幾個方面來分析影響我國網絡媒體對涉同題材體育新聞呈現的因素。
(一)主流文化影響
同性戀在中國自古有之,但它反對傳統性別歸類、異性戀,與中國傳統文化相悖,因此很長時間內同性戀在我國被認為是病態的、不可接受的。“主流意識形態在思想上控制著生活在其中的人們,作為意識形態關鍵的機構——大眾傳媒也不可避免地受到其影響,并自覺維護著主流的價值觀念”。
“我國對同性戀正向容忍、理解與接受轉變,接受不等于提倡,接受意味著尊重、承認”,1997年我國施行的《刑法》中刪除了被用于懲處同性戀行為的“流氓罪”;2001年《中國精神障礙分類與診斷標準》第三版重新定義同性戀,實現同性戀的非病理化;李銀河于2003年開始向政協提交同性婚姻合法化提案等等現象都表明同性戀文化正在被社會大眾理解和接受。伴隨著主流文化及其價值觀的逐漸改觀,我國媒體逐漸對同性戀群體開放。
(二)商業利益考慮
“大眾文化是大眾媒介的產物,伴隨著大眾文化的繁榮,媒介反過來成為大眾文化的追隨者,新聞的娛樂化趨勢就是媒介于社會文化的反應”。媒體不斷挖掘同性戀題材滿足大眾獵奇和窺探的心理,因為對門戶網站而言,巨大的點擊量意味商業利益的擴大、知名度的提升。
一方面,國內體育新聞鮮有涉及同性戀的報道,加之英超、意甲、美國NBA等擁有全球性粉絲,因此話題不斷,這就造成國內網站編輯在取材時不自覺的偏向轉載國外媒體的報道;另一方面,大眾文化濃厚的商業和娛樂氛圍影響著體育新聞的內容,涉同題材的體育新聞充斥著“星、腥、性”。在體育界,“同性戀”是個敏感話題,又因其本身的明星效應,因此同性戀運動員的花邊新聞,甚至是八卦爆料都成了媒體報道的內容、受眾娛樂消遣的對象。
(三)男性霸權觀念滲透
“作為融合男性娛樂的技術與激情,凸顯男性氣質的NBA籃球運動,其重要性取決于體育賽事產生的地理空間、市場規模、球迷興致及其商業化程度”。大眾媒介營造了女性形象的擬態環境,使女性在媒介世界中被標簽化,處于被“觀賞”的地位。尤其是在被認為是男性主導的體育界,媒介對女性運動員的關注明顯較少。
有學者將體育運動場描繪成全球經濟的“被整合的圓形廣場”,而在這樣一個充滿娛樂與殘酷淘汰機制的競技場充滿了男性霸權。被媒體熱衷報道的籃球、足球等賽事屬激烈對抗項目,其所要展示的是“作為爆發力、拼搶力、速度、耐力、彈跳”等競技要素必備男性氣質,這種激烈對抗被認為是作為“觀賞”對象的女性所展示不了的。“盡管這種男性主導的體育運動價值觀已經遭到女性主義者的猛烈抨擊,但我們依然無法拒絕一個事實——女子NBA籃球運動的觀眾數量、新聞報道數量與廣告贊助總額大大遜色于男子NBA盛況”。
基于上述我國網絡媒體對涉同題材的體育新聞呈現的不足,本文認為完善我國涉同題材體育新聞應從以下幾點著手:
(一)媒體報道富有人文關懷
當前的網絡媒體關于涉同題材的體育新聞往往把握不準,同一事件多家媒體輪番報道,同質化嚴重。“體育運動作為社會健康運行的安全閥”,媒體真實客觀的報道有利于營造和諧的媒介生態環境,準確地控制量與度,使處于邊緣化的同性戀群體加入到體育運動中來。媒體應當始終秉持新聞專業主義,不能忽視自身所擔負的社會責任,在報道此類題材時應充分認識到體育與人文的關系,減少“星、腥、性”等以娛樂為噱頭的刺激眼球的內容,客觀真實的再現同性戀運動員的形象。
在多元化社會中,媒介從業者也應當在報道中重視人文關懷。“傳者心理就是客觀現實在其頭腦中的主觀、能動的反映”,媒介內容不等于客觀現實,媒介從業者的職業道德和職業素養要求他們能夠客觀地報道、清醒地認識報道產生的社會影響。因此,在此類報道中應當特別注意平衡消息源、平衡內外視角等全局性平衡。
(二)提高媒體公信力
媒介的公信力對媒體而言至關重要,尤其是在傳播媒介越來越多元化,人們獲取信息的手段也越來越多元化的網絡信息時代。具有一定體育知識的受眾對于漫天的涉同運動員的花邊新聞反感的時候,就給網絡媒體敲響了警鐘,這種反感是對媒體公信力的質疑。
媒體公信力是媒介贏得公眾信任的能力。不同的經營定位、媒介從業人員的素養等因素決定了媒體公信力的強弱。自媒介產業化以來,媒體間的競爭日益激烈,追逐利益和履行道德責任就一直成媒體人員不斷遇到的矛盾。隨著傳播媒介的不斷發展,提供娛樂也成了媒介責任之一,社會責任理論大體上接受該項功能,但有一個附加條件,即這種娛樂必須是“好的”娛樂。作為“第四種權力”媒體應當以“社會責任”的視角體現自身的職業素養,不能一味地迎合受眾獵奇的需求。
[1] 曹晉.體育明星的媒介話語生產:姚明、男性氣質與國家形象[J].新聞大學,2007(04).
[2] 舒紓.新華網同性戀主題報道與形象研究[D].蘭州大學,2009.
[3] 申婧.中國內地報紙媒體同性戀報道研究[D].西北大學,2010.
[4] 龔成秋,張軍獻,陸柳,劉陽.網媒對體育界“同性戀”的報道研究——基于新浪網體育頻道十年報道的內容分析[J].體育成人教育學刊,2014(05).
G212
A
1674-8883(2015)18-0246-02
伏晶(1991—),女,江蘇徐州人,蘇州大學鳳凰傳媒學院新聞與傳播專業在讀研究生,研究方向:傳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