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東亞
(南京師范大學 文學院,江蘇 南京 210097)
數字技術助寫電影語言新篇章
宋東亞
(南京師范大學 文學院,江蘇 南京 210097)
數字技術的應用使得電影語言發生了重大改變,其對電影語言的影響巨大而深遠,有學者將之視為電影藝術的第三次變革,它使電影畫面更加豐富、動作音效更加真實,但更重要的是數字技術打破了傳統的電影理論,帶來了電影語言的突破與創新。
數字技術;電影語言;彈幕
彭吉象認為電影藝術的發展總共有三次大變革:第一次大變革是電影從無聲到有聲;第二次大變革是電影從黑白到彩色;而第三次大變革就是從20世紀下半葉已經開始的直到現在依然在繼續的“數字技術革命”。而第三次變革帶來的對電影藝術的影響已經超過了前兩次變革之和,且遠未結束。
電影大師安德烈·巴贊提出“電影是現實的漸近線”的理論。他認為攝影應該完整展現生活中的空間和事件發生的過程,保持電影的真實性(他本人稱之為“景深鏡頭”),摒棄蒙太奇將電影的時間和空間剪輯拼貼以引導觀眾的視覺焦點進而影響觀眾思考的方式。克拉考爾則在電影的現實性上提出了更加“極端”的學說——照相本體論。他從照相術出發,將電影看作是照相的外延,電影畫面是一張張相片的流動,真實地揭示和記錄我們生活的世界,展現生活本真的面目,那些虛構故事的類型片都被歸為“非電影”。
(一)長鏡頭不一定是“長鏡頭”
華語電影《云水謠》開頭便是一個6分鐘的長鏡頭,而這長達6分鐘的長鏡頭其實是8個鏡頭在數字技術的介入下完成的,為了使這8個鏡頭連接成一個連貫順暢的長鏡頭,需要對每個鏡頭拍攝的角度、人物的調度、畫面構圖進行精心設計。這種制作出來的長鏡頭在現代電影作品中大量存在,打破了“把攝像機扛到大街上”拍攝長鏡頭的傳統做法。
(二)虛擬美學“破壞”真實美學
克拉考爾的“照相本體論”是嚴格限定電影畫面真實性的學說,強調對生活的絕對忠實。數字技術介入電影制作逐漸創造出“虛擬美學”,虛擬的對象是真實,即電影觀眾欣賞的是“非真實的真實”。《變形金剛》中威武的汽車人閃轉騰挪,為正義而變身,充滿力量,與對手的打斗深深地吸引著觀眾的目光,一切是那樣的真實,觀眾在觀影過程中并沒有刻意認為銀幕上的汽車人是假造的,可見美妙的虛擬的視覺呈現著實是對真實美學的挑戰。
(一)動作場面大量增加
電影里帶有動作的場面變得越來越多,和3D技術的應用脫不開干系,而3D技術的發展又和現代人追求強烈的視覺刺激密切相關。一部3D電影在一般情況下比2D電影更受歡迎,更容易取得高票房,原因在于3D電影一般會有更多的動作場景,場面震撼、音樂特效真實,且只有在動作突出的情況下,才會有出畫入畫的立體感,給觀影者帶來更多的視覺刺激。
(二)特殊鏡頭或罕見畫面的實現
當然,并不是所有的3D電影都是以動作元素為主,諾蘭導演的《星際穿越》令觀眾印象最深刻的是一個團隊用一年的時間通過計算機制作出來的黑洞全景圖,第一次在大銀幕上展現了不常見的天體或冰封萬里或巨浪滔天的外星景象也令人震撼。這種罕見畫面得益于數字技術的應用。
(三)畫面更清晰、聲音更保真
在數字技術不成熟時,數字電影的畫面常常被批評失去了膠片的質感和色彩的飽和度等,但隨著技術的不斷進步,電影畫面的清晰度和聲音的保真度逐漸超過膠片電影。“2007年RED數字攝影機公司推出了世界第一款分辨率達4K(4520×2540)像素的數字攝影機——RED ONE,受到業內人士的廣泛關注……由此可見,數字攝影技術正在快速向2K、4K甚至6K分辨率發展,超越膠片分辨率將指日可待。”[1]不僅如此,數字電影在發行放映中可以反復數次放映而沒有膠片電影會受到磨損的情況,畫面清晰度保持不變。
全世界人民使用的語言有幾千種,但成為語言要具有三個基本特點:首先,既可以表達一般性的意義也可表達具體的物象。其次,語言有基本單位,即語素。最后,語言的最基本單位的意義是比較確定的。而影視語言最大的問題便是不好分辨出其基本單位,而且它的意義是不確定的。但是,隨著數字技術的發展和應用,電影語言真正成為一種語言的可能性變大了,正如王志敏所說,“既然計算機可以創作出任何能夠想象得到或曾經看到過的影像,也就意味著電影可以不再用攝影機和膠片來拍攝并通過后期制作來完成,而是可以‘做’出來的,那么,至少在這個意義上,數字電影之于現實在某種意義上站到了同文字語言之于現實的同一個水平。”[2]在數字技術的幫助下,電影可以描繪現實,而且是自如地或真實或虛構地描繪現實,拍攝一部電影如同寫作,可以把現成的“字詞”組合在一起,形成不同風格的“文章”。這樣看來,電影成為語言是完全有可能的了。
2014暑期兩部頗有爭議的電影上映——《小時代3》和《后會無期》。其中前者為了吸引更多的年輕人進入影院,更是推出了“彈幕電影”。這是把彈幕視頻第一次搬上銀幕,引起了業界和學界的關注和討論,就連普通民眾也紛紛在網絡上發表對彈幕電影的看法。電影放映過程中,觀眾可以隨時發表對情節、人物的看法,自己的觀點可以出現在銀幕上“與人分享”。有些人視彈幕為破壞電影畫面完整的因子,是對電影藝術的踐踏,完全應該摒棄,但我認為,彈幕的出現是時代潮流使然,它能否長遠走下去是要看市場接受度。從另一個角度看,彈幕也是觀眾欣賞的對象之一,被彈幕疊印的畫面或許早被觀眾熟知,甚至有些觀眾還不知道電影的完整情節,他們就是為了看彈幕。彈幕在某種程度上是不同的人在自由發表意見的同時,也在尋找和自己有共鳴的人的工具。這樣看來,彈幕也許會成為電影畫面的新元素,它疊加于畫面之上,又能走進觀眾的心中,是網絡時代人際聯系更緊密、心靈更孤獨情勢下,連接心意相通之人的有效工具,是時代所需。
數字技術對電影語言的影響尚未結束,就已對全世界影迷的觀影習慣產生了深刻影響。以這種形勢繼續發展下去,電影語言還可能繼續增加新的元素,變得更加厚實,而且使之變成一種真正的語言也有了希望。
[1] 朱覺.電影數字化發展與展望[J].現代電影技術,2008(02):5.
[2] 王志敏.電影語言學[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7:145 .
J904
A
1674-8883(2015)18-026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