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新媒體困境中傳統報紙的出路"/>
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劉 笛 王爍輝
(唐山勞動日報社,河北 唐山 063000)
路在何方
——淺談新媒體困境中傳統報紙的出路
劉 笛 王爍輝
(唐山勞動日報社,河北 唐山 063000)
21世紀以來,伴隨著新媒體的不斷發展,傳統報紙也迎來了前所未有的挑戰,然而,挑戰與機遇并存,只要傳統報紙充分發揮自身的優勢,轉變傳統的新聞觀念,并與新媒體融合發展,我們的報紙不會消亡,它的未來依然充滿希望。
傳統報紙;新媒體;變革;融合
(一)新媒體的概念
新媒體,是在數字技術推動下形成的一種全新媒體傳播技術,即指利用數字電視技術與網絡技術,通過互聯網、寬帶局域網、無線通信網和衛星等渠道,以電視、電腦和手機為終端,向用戶提供視頻、音頻、語言數據服務,連線游戲、遠程教育等集成信息和娛樂服務的一種傳播形式。筆者文章中所研究的新媒體主要是互聯網、手機媒體、其他移動終端設備等幾大部分。新媒體的主要特點是互動性強、信息量大、搜索性強、更新速度快,其最大特征是以數字技術為基礎,以網絡為載體進行信息傳播的互動型大眾傳播媒介。
(二)傳統媒體所受沖擊
進入21世紀,“網絡”這個也許曾經陌生的詞語,已經逐漸成為人們日常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與此同時,隨著網站、微信、微博、手機客戶端等新媒介的出現,人們獲取信息的渠道更加多元,方式更加便捷,內容也更加豐富。新媒體的即時性、大容量、多渠道,吸引了越來越多的受眾,將其作為獲取最新資訊的第一手段。
作為傳統媒體之一的報紙,由于承載信息數量較少、時效性較差、互動性不強等原因,在新媒體的不斷沖擊下,隨著人們對信息量需求的不斷增大,報紙已經難以滿足廣大讀者的精神需要,原有報紙的讀者也出現了老齡化趨勢,報紙的持續消費力減弱。因此,報紙在失去了以往在新聞發布上的壟斷地位的同時,也沒能有力地面對市場競爭的挑戰。
(一)報紙不會消亡
2009年8月28日,《中華新聞報》正式宣布停止印刷,這成為國內第一家倒閉的中央級新聞報紙。同時,作為國內報紙生存狀態晴雨表的廣告收入,近幾年來,許多報紙,尤其是地方報紙,出現了持續的下跌。讀者的流失、發行量的萎縮、廣告收入的下跌讓一部分悲觀的業內人士認為,報紙的衰落成了必然,報業的寒冬已經來臨,更有人發出了報紙會逐漸消亡的感嘆。這一切,讓我們這些傳統媒體的從業者感到了生存的緊迫性。
認為“報紙必死”的人大都是只看到了報紙與新媒體之間的競爭關系,而沒有看到二者之間還存在著相互合作與依存的關系。從20世紀30、40年代開始,報紙就先后經歷了廣播、電影、電視等其他大眾媒體的挑戰,但是在隨后的發展中,報紙不斷完善自身,揚長避短,最終形成了三足鼎立的局面。同樣,面對如今新媒體的沖擊,報紙也有著歷史感、自身環保、信息精煉、報道縱深、人才優勢等多方面新媒體所不具備的優點。例如,筆者工作的《唐山勞動日報》,就是一份擁有75年歷史的報紙,1940年1月1日,在遵化南部山區蘆各寨,《唐山勞動日報》的前身《救國報》誕生。作為中共冀熱察區委所轄冀東區黨分委機關報,后來因為形勢需要,報名又分別改為《冀熱遼日報》《長城日報》《冀東日報》。1948年8月1日,由毛澤東主席親筆題寫報頭,《唐山勞動日報》正式創刊。這份厚重的歷史感,是任何新媒體都不具有的。
(二)自身變革
對于任何一種新聞載體來說,讀者最為關心和關注的還是它的內容,報紙也不例外。如何增強報紙內容的吸引力,應該是辦好報紙的關鍵,也是報紙適應新的時代進行自身變革的最重要的方面。
首先,對新聞要進行深度挖掘,新聞評論很重要,以權威的信息影響受眾。報紙可以大篇幅地報道新聞事件,深挖新聞背景,充分解讀新聞事實,讓讀者對新聞事件有著更全面和深刻的了解。這就要求新聞記者新聞敏感度要強,要能發現新聞背后的東西,這樣才能做到深刻、充分、全面地報道新聞事件,而不是浮于表面,只是一兩次采訪就能解決的,需要記者能安下心來,認真做好案頭,反復采訪。例如,《南方周末》,就把深度新聞報道作為主打,成為在新世紀新的競爭環境中做成高品質報紙的典型。
報紙受自身局限,也許無法第一時間對突發事件進行報道,但新聞評論的刊登可以彌補這一不足,加大新聞評論的刊登頻率,是在新聞競爭中取得勝利的法寶。新媒體傳播也存在著淺層次、公信力差等缺點。相比傳統報紙的從業人員,新媒體的從業人員無論從時間和經驗上都有欠缺,處理海量信息時可能會出現失誤而誤導受眾,形成負面影響。那么,傳統報紙通過報道大量新鮮生動的新聞事實,充分發揮輿論主導作用,有著強大的公信力,這是許多讀者愿意相信的。
其次,要做到三貼近,增強服務意識,以普通百姓的視角報道他們所關心的事情。例如,每年唐山都要舉辦雙節——評劇節和陶瓷博覽會,這時百姓最關注的就是與它相關的新聞,副刊每一期都會抽出專版來報道,無論是文藝評論還是記者走訪陶博會,都受到了讀者的喜歡。
圖文并茂,用圖片的穿插來美化報紙,減少文字單一帶來的枯燥與視覺疲勞,也是吸引讀者的又一有效手段。例如,筆者負責的副刊版面就開設了“觀鳥”和“鳳凰山草木記”欄目,刊發了唐山本土拍攝到的鳥類以及植物,配以少量的文字說明,讓老百姓能了解更多身邊的動植物,欣賞高質量圖片的同時也增長了知識。
(三)融合新媒體
人民網前總裁何家正在談到黨報的發展時曾說:“人民日報已經不是單純的擁有24個版的紙質媒體了,它正在變成一個有報紙、有網絡、有聲音、有影像的新興媒體。”對于傳統報紙來說,“取人之長,補己之短”確實是個不錯的選擇。如今,越來越多的報紙選擇了結合網站、微博等新媒介來發展自己,打造新時代下的新型報紙。
報網融合的方式,是目前各報紙轉型采用的較多的一種模式。例如,《唐山勞動日報》就創辦了自己的網絡中心“環渤海新聞網”,以報紙為基礎,網站為輔助,對報紙原有資源進行整合。報紙采編人員采寫的優秀稿件,也同樣為環渤海新聞網采用,在網站還能看到報紙的電子版。逐漸發展出一報一網的模式,通過網絡提升報紙的品牌效用。
2014年,唐山勞動日報社旗下的日報和晚報,同時推出了微信平臺,除了轉載報紙上的重要新聞外,還開設了許多新的欄目,如權威發布、悅讀、唐山通、互動橋等。除此之外,文藝副刊部依托“畫苑”版面,開設了唐山勞動日報社書畫院的微信平臺,不斷推介唐山著名書畫家和展覽安排,受到了廣大書畫愛好者的喜愛。這都極大地增強了報紙與受眾的互動,提高了報紙本身的知名度。
在新媒體的高速發展下,不僅是紙媒之一的報紙面臨著嚴峻的考驗。那么,傳統媒體的出路在哪里呢?這也是所有傳統媒體從業者應該梳理與思考的問題。報紙面對新媒體的沖擊,揚長避短,取長補短,也許就是在用戶爭奪戰中站穩腳跟的方法,也是在信息大戰中繼續占有一席之地的有力保障。總之,路在何方?路就在腳下,傳統報紙與新媒體之間不斷融合,必將走出一條二者雙贏互惠的發展之路。
G206.2
A
1674-8883(2015)18-0274-01
劉笛(1980—),女,碩士,中職,唐山勞動日報社文藝副刊部編輯。王爍輝(1977—),女,唐山勞動日報社文藝副刊部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