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非非
(重慶日報報業集團,重慶 400010)
媒體融合發展必須處理好堅持與創新的關系
王非非
(重慶日報報業集團,重慶 400010)
近年來,隨著網絡和數字技術裂變式發展,使媒體格局發生深刻調整、輿論生態發生重大變化。面對來勢洶洶的新媒體,紙媒hold不住,國內外,傳統媒體關、停、并、轉的情況時有發生。學界和業界也普遍認為,媒體融合發展已是當代媒體發展的大勢所趨。但媒體融合并不是不要傳統媒體,也不是全面擁抱新媒體,正如歌里所唱“結識新朋友,不忘老朋友”,兩者不是簡單的此消彼長、此起彼落,在短時期內相互之間并不能代替,各有優勢,也各有局限,是在一定條件下此長彼長、互融共生。因此,加快媒體融合發展,必須處理好堅持與創新的關系。
媒體融合;發展;創新
報紙作為傳統平面媒體,其產品形態往往通過文字、圖片向讀者展示,一些忠實讀者,特別是中老年群體至今還保持著讀報的習慣。而隨著信息技術的飛速發展,網絡等新興媒體能將文字、圖像和聲音有機組合在一起,以音視頻的形式傳遞多感官的信息,人們可以通過網絡瀏覽報紙、收聽廣播、觀看視頻等,甚至一部手機就可以實現過去不同媒體的諸多功能。本著迎合大眾,方便閱讀的理念,傳統媒體進行數字化轉型和跨媒體發展勢在必行。例如,重慶日報報業集團在每張主報都建設了自己的網站,強化傳統媒體與新媒體的互動。重慶日報,建有巴渝在線網;重慶晚報,建有晚報第一眼網,與360網進行戰略合作;重慶晨報,建有重慶晨網,目前已躋身全球中文網站500強、重慶新聞網站前三甲;重慶商報,與騰訊合建了大渝網,與百度合建了重慶一百度。因此,傳統媒體與新興媒體不是非此即彼的關系,完全可以相互包容、優化重組。在鞏固傳統媒體的基礎上,實現報網融合發展,使紙質媒體與網絡媒體合二為一,綜合運用圖文、圖表、動漫、音視頻等多種形式,實現從可讀到可視、靜態到動態、一維到多維的傳播方式,滿足多終端傳播和多種體驗的需求,才能增強抵御市場挑戰的能力,增強媒體核心競爭力。又例如,人民日報,目前它的日發行量超過300萬份,這個數字看起來很多,但與人民日報3000多萬的法人微博粉絲量相比,就顯得“人微言輕”了。
報紙,報紙,紙即渠道,承載新聞內容的介質,是物質的,技術的。隨著微博、微信、客戶端、手機報、戶外媒體等新興媒體的裂變式發展,極大改變了新聞內容的傳播方式,任何人都可以通過網站、QQ、微博、微信等了解新聞內容,極大豐富了讀者的閱讀形式。傳統報業借助媒介信息傳播途徑的多樣化,結合各種媒介優勢,深入挖掘適合媒介傳播的形態,既能吸引受眾眼球,也能實現新聞資源最大化利用。例如,重慶日報報業集團大力推進微博、微信、客戶端、手機報、戶外媒體等新平臺建設。集團所屬的四大主流報媒微博、微信粉絲量已超過500萬。重慶手機報積累用戶超過1000萬,“看重慶”新聞客戶端下載量已超過20萬,重慶日報電子閱報屏已鋪設430多塊。同時,也應清醒地認識到,報紙的發行量才是其傳播力和影響力的基礎。紙質媒體的發行量和品牌,與其衍生出的增值經營、多元經營、新媒體產業經營等的關系,就是皮和毛的關系。正所謂皮之不存,毛將焉附?創新傳播渠道我們不能把根和本丟了,而是要在穩住傳統主報基本發行量的基礎上,充分利用新技術打造傳播新平臺,借助數字化技術、網絡化平臺進行放大傳播,占領更多陣地,開拓更多傳播手段,構建全方位立體傳播體系。例如,近年來在全國報媒發行量下滑情況下,重報集團下屬日、晚、晨、商四報,實現發行量增加近10萬份,2015年還爭取到增加重慶日報發行10萬份的支持。加快推進區域讀本、社區報、行業報刊發展,目前已達到11份,發行量達到30萬份。
傳統紙媒都有一套嚴格的新聞采編標準和采編流程,都有一套嚴格的出版審核制度。傳統媒體不僅收集新聞信息,也按照自己的價值判斷來取舍和整理這些信息,再面向大眾進行傳播,并根據受眾需要做出跟進性的深度報道。而在互聯網環境下,傳統意義上的新聞受眾正在向新聞參與者和消費者轉變,新聞生產流程也因此而進行再造,從信息的采集、判斷、整理到發布,都逐漸變為新聞從業者和受眾共同參與的過程。此時,借助互聯網等電子設備,普通民眾既是信源的提供者,又是初始新聞信息的發布者。在這一背景下,新聞產品的生產已不再是新聞從業者的專利,每個人都可以成為內容的生產者、話題的制造者、觀念的輸出者。誠然,充分利用新媒體,通過微博、微信、客戶端、街拍等多種形式,能夠增強新聞時效性和互動性,但也應該看到網絡上海量信息魚龍混雜、泥沙俱下,混淆了新聞信息的準確性和真實性。例如,成都女司機不文明駕駛致被毆打和黑龍江鐵路警察開槍事件,隨著真相的不斷曝光,網絡輿論立場幾經反復,受眾真假難辨,只有“霧里看花”。因此,在追求網絡新聞快捷、新穎的同時,新媒體應堅持嚴格的報稿、傳稿、審稿、編稿、發稿、刪稿流程,進一步提高信息的可信度。同時,傳統紙媒也要在融合發展中抓住機遇,嫁接新媒體,充分展示其在新聞領域的可信度。
傳統紙媒人才眾多、采編隊伍強,經驗豐富、堅持正確輿論導向、內容權威。據尼爾森關于“全球廣告信任度”的調查顯示,消費者對報紙的信任度為58%,遠高于電視、廣播和互聯網等媒體。隨著互聯網等新興媒體的興起,業界秉承“用戶中心、開放分享”的傳播理念,把服務用戶、吸引用戶、集聚用戶作為出發點、落腳點和著力點,作為內容創新的評價標準,作為辦好媒體的終極目標和追求。但也造成一些網絡媒體片面追求轟動效應和經濟效益,使網絡上充斥各種“八卦”新聞,低俗之風橫行。例如,央視原主持人畢福劍飯局的報道,網絡新聞有的是道聽途說,有的是捕風捉影。這些虛假信息不僅混淆視聽、誤導用戶,也降低了網絡媒體的公信力。對受眾而言,在獲取新聞資訊的同時,既要體驗到新興媒體快速、全面、互動的優點,也要通過主流媒體避免信息雜亂、真實性難以判斷的缺陷。媒體融合發展,不能把傳統主流媒體的主要優勢丟掉,忽視內容生產只會使紙媒“死”得更快,內容建設在媒體融合發展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要把握好報紙內容“慢、精、深”的未來發展總體方向,不去和網絡搶時效,更多地做精品,做深度。要堅持傳統紙媒凝聚正能量、發出好聲音、營造好氛圍的優勢,不斷提升傳媒公信力。
推動媒體融合發展,需要產業的支撐,否則融合發展將會更加困難。但近年來,隨著新興媒體的大量涌現及迅速發展,傳統紙媒經營可謂江河日下,自身經營成本不斷攀升、營銷手段不夠豐富、廣告經營的利潤空間越來越小,大力拓展關聯產業,加快會展、演藝、舞美、旅游、體育、金融等新興產業培育,彌補傳統主業經營下滑空間已是必由之路。例如,重慶日報報業集團,2014年多元產業收入已經占到集團總體收入的半壁江山,對利潤貢獻率更是高達80%以上。但也應看到,這里面主要靠重點項目如房地產拉動,新媒體產業雖然令人期待,但動力不足,收入率、利潤率偏低,對主業貢獻還不明顯。因此,在創新產業發展模式的同時,不能削弱或放棄傳統主業,脫離了傳統主業這個支柱,紙媒就失去了發展的根基。要下功夫做優做強廣告、發行、印務三大傳統主業,積極創新運營模式,反哺事業發展。又例如,山東大眾報業集團明確提出要“一心一意干報業,風吹浪打不動搖”。強力打造《大眾日報》《齊魯晚報》《半島都市報》“三大支柱”報紙,以“競合”的思路,以省市聯盟的方式,主導了在山東全省范圍內的報業重組,目前已形成了山東報業市場壟斷之勢,為組建國際級規模的超大型傳媒集團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G206.2
A
1674-8883(2015)18-0074-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