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學其
(豐都新聞社,重慶 408200)
淺談區縣報采編人員的讀書學習
張學其
(豐都新聞社,重慶 408200)
區縣報是重慶市的一級黨報,是重慶媒體中不可忽視的力量。但與其他黨報相比,還存在人員科班出身少、流動性大,辦報規矩懂得不多、文字功底差、寫稿編版差錯多等問題。編采人員應在讀書學習中增強本領,補足短板。這就需要學習馬列主義新聞觀,懂得新聞采編規矩;學習新聞采編理論,提高采編能力;閱讀中市黨報和有影響力的都市報,學習采編經驗;學習現代漢語知識,打好采編工作基礎等知識。
區縣報;采編人員;讀書學習
區縣報是重慶市的一級黨報,是黨的執政方針的傳播者、政策法規的解讀者、百姓生活的記錄者。它堅持政治家辦報方針和黨性原則,堅持正確的輿論導向和正面宣傳為主的總基調,為區縣經濟社會發展搖旗吶喊、鼓勁加油。
區縣報是區縣委的機關報,是區縣委和人民的耳目喉舌,是區縣委聯系群眾的橋梁和紐帶,在當地新聞輿論宣傳中起著主渠道和核心作用,具有權威性、指導性和輿論引導功能,對黨委的中心工作有很強的推動作用,對群眾具有針對性的服務作用,是中市黨報的補充和重慶媒體中不可忽視的力量。同時,報紙作為當日之新聞、過后的歷史,是一個地方歷史的記錄者、文化的傳播者,在人們的生產生活中有著十分重要的作用,深受當地黨委政府的重視和支持,也深受當地群眾的歡迎。
經過二三十年的快速發展,基本形成了氣候。各區縣報一般都有了幾十名職工,辦起了報紙、網絡、手機報等媒體,成為區縣黨委政府的重要喉舌及當地群眾的重要精神食糧。但區縣報與中央和省市區主辦的黨報比起來,還存在報紙內容不夠厚重,采編人員業務水平不高等問題。
筆者在新聞記者編輯崗位上工作了24年,其中擔任縣委報道組長和報社副總編17年,主任記者職稱,2012年曾獲“重慶市第五屆十佳書香家庭”稱號,市作協會員,酷愛讀書。本文針對記者編輯等采編人員讀書問題提一些建議。
據估算,重慶39家區縣報中,職工總數在千人左右,采編人員約800人。當前,區縣報采編人員中普遍存在以下問題:
(一)人員流動性大,專家型采編人員少
各區縣報一般定性為財政全額撥款事業單位,編制普遍較少,固定人員不足時只好大量聘用臨時人員。人員分為在編和聘用等不同渠道。
區縣報社是一個很鍛煉人的地方,被稱之為區縣人才的搖籃,基本上是成熟一個被挖走一個。《豐都報》1991年7月1日創刊以來,先后在報社工作過的職工有60多人,除4人退休外,有30多人調到其他部門或辭職另謀職業。這些人出去后很快成為各單位的骨干,有18人成為科級及以上領導干部,其中4人為正處級、11人為副處級。2人到了主城的新聞單位,1人為重慶日報部室副主任,1人為主城一家區級黨報的部室主任。
由于骨干采編人員大量外流,區縣報采編人員崗位長期處于青黃不接狀態。目前,各區縣報專家型人才很少。據我了解,區縣報中有副高及以上職稱的人員不到10人。
(二)科班出身少,辦報規矩懂得不多
區縣報特別是遠郊區縣報,由于經濟社會發展程度低,引不進人才,一些高等院校新聞專業畢業的學生,寧愿放棄所學專業,到主城的一些企業打工,也不愿到區縣報應聘。而區縣報所需人員,編制內的從學校等事業單位選調,聘用人員則從非新聞專業的大學或專科生中選聘。
由于這些人或轉行而來,或剛從學校畢業踏入社會,對新聞工作知之甚少,不懂采編規矩,全要從頭學起,而需要學些什么,均是邊工作、邊摸索,出了許多事故。某縣級報出現過一位記者參加縣委書記組織的會議時,沒有聽會,而憑想象編造了領導講話內容,受到縣委書記嚴厲批評。有記者為了完成工作量,多掙分,改文件、編新聞、盜用通訊員稿件。
由于采編人員業務素質不高,一些區縣報所辦報紙像工作簡報,整版稿件由豆腐塊組成,缺乏通訊、評論、調查報告等深度報道,沒有厚重感,吸引不了讀者。
(三)文字功底差,寫稿編版差錯多
區縣報采編人員由于流動性大、新手多,加之語言文字知識比較復雜,導致許多采編人員在寫稿編版過程中差錯多。
重慶報刊審讀,每月編發的審讀通報中,都要列舉出大量差錯。而各區縣有一批細心的讀者,也經常對當地區縣報評頭論足,指出其瑕疵。因此,報刊被人們稱為一門遺憾的藝術。
(四)古文基礎弱,在當地文化領域缺乏權威性
區縣報作為一個地方的重點文化單位,辦有文學方面的副刊,成為推動當地文化發展的重要力量,部分區縣報的采編人員是作家,擔任區縣作協的主席、副主席職務,在當地文化領域很說得起話。但許多區縣報,在這一塊上是短板,沒有幾個采編人員在區縣文化領域有地位。
要在文化領域有所建樹,必須要有較好的古文基礎。在中國五千年文明史中,留傳下來許多膾炙人口的古詩文精品力作,是中華民族的瑰寶。學習這些古詩文是提高區縣采編人員寫作能力的重要途徑,也是區縣報采編人員要在當地文化領域占有一席之地的捷徑。
提高區縣報采編人員業務能力是當前區縣報的重點工作,我認為重點要在采編人員的讀書學習上下功夫。在此,筆者特為區縣報采編人員開些“書方”。
(一)學習馬列主義新聞觀,懂得新聞采編規矩
區縣報在辦報過程中必須堅持正確的政治方向,與中央精神保持高度一致,按新聞規律辦事,不得違背黨的方針政策。要把好政治關,采編人員必須認真學習馬克思主義新聞觀,通過學習懂得辦報規矩。
一是要了解馬克思主義新聞觀的基本常識。馬克思主義新聞觀是無產階級的新聞觀,它是馬克思主義關于無產階級及其政黨新聞事業的工作性質、工作原則和工作規律的一系列基本觀點。它是馬克思主義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在新聞傳播領域的反映和體現。
它是一個博大的體系,包括馬克思、恩格斯、列寧的新聞觀,毛澤東、鄧小平、江澤民、胡錦濤、習近平等為代表的我國歷代領導集體的新聞觀。
二是要知道新聞工作者的使命和在新聞宣傳工作中必須堅持的原則。宣傳黨的路線方針政策;引導社會輿論;宣傳馬列主義,占領思想陣地;傳播典型經驗,服務經濟建設;培養四有新人;建設精神文明。
三是了解馬克思主義新聞觀的基本內容,那就是在新聞工作中堅持黨性原則,堅持為人民服務原則,堅持新聞真實性原則,積極開展輿論監督和新聞批評,樹立準確、鮮明、生動的新聞文風,注意加強新聞工作者的職業道德修養。
四是了解新聞采編的一些要求,在宣傳中,對涉疆涉藏,涉港澳臺的宣傳要按有關規定執行,在稿件中不能有兇殺、暴力、色情、淫穢等方面的內容等。
(二)讀點介紹新聞界成功人物的書籍,立志搞好新聞工作
區縣報采編人員,要想在新聞戰線建功立業,必須要有辦好報紙的精神支柱支撐。一些名記者的事跡,可以激勵我們為辦好區縣報而努力奮斗。
從清末以來,我國涌現出了許多知名記者,對我們影響最大的應是范長江、鄒韜奮、穆青、郭超人等名家。他們寫出了許多彪炳史冊的精品力作。而在重慶新聞界,羅成友、向澤映等長江韜奮獎得主的先進事跡,也值得我們學習借鑒。
范長江的《中國的西北角》,真實記錄了中國西北部人民的困苦生活和紅軍長征的情況。新華社原社長穆青撰寫的《縣委書記的榜樣——焦裕祿》,將共產黨人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公仆情懷闡釋得淋漓盡致。
羅成友是重慶日報有名的田坎記者,黨的十八大代表。向澤映不怕艱辛,進行了渝效行、千里走烏江等采訪活動,現雖為重慶日報報業集團總裁,仍堅持走基層,抓活魚,寫出了許多好稿。
通過閱讀這些名記者的傳記和作品,可以學到他們獻身新聞事業的執著追求,可以學到他們敬業愛崗、實事求是、勇于創新的崇高精神,可以學到他們艱苦奮斗、吃苦耐勞的工作作風,可以學到他們深入現場、嚴謹細致的采編方法。目前,《范長江傳》《鄒韜奮自述》《埃德加·斯諾傳》《穆青傳》等傳記已出版,通過他們的故事來激勵我們在區縣報中建功立業,爭取在采編工作中有所建樹,成為本區縣中的名記者名編輯。
(三)學習新聞采編理論,提高采編能力
區縣報采編人員半路出家的多,沒經過新聞專業的正規培訓,光靠自己的探索寫稿、編稿,很難快速成為高手,需要學習專業新聞理論知識。
在專業知識學習中,應分層次進行學習。對新進入區縣報的采編人員來說,應學透一本編輯學、采訪學方面的書籍。
在選讀這方面書籍時,應重視書的高起點和權威性。例如,復旦大學最近編印的一套《新聞采訪學》《新聞編輯學》就比較權威,每冊字數在20萬字以內,適合區縣報采編人員學習。
而對于在區縣報工作了多年的采編人員,則應鉆研幾冊新聞學方面的權威著作,閱讀《中國記者》《新聞記者》《新聞研究導刊》等權威新聞期刊,提高自己的新聞采編能力。
(四)閱讀中市黨報和有影響力的都市報,學習采編經驗
農村有句俗話,叫做“妹妹不會做鞋,嫂嫂有個樣”,區縣報采編人員要提高自己的業務能力,需要閱讀幾份權威的黨報和都市報。
《人民日報》《重慶日報》等中市黨報,編采陣容強大,力量十分雄厚。許多老報人一生都在報社辛勤耕耘,成了專家型人才;新入職的年輕人大都是新聞專業畢業的精英人才,具有很強的沖勁和闖勁,寫出的稿件很有分量。這些報紙導向把握十分精準,編輯工作少有差錯,許多稿件很有深度,整張報紙顯得大氣厚重,值得我們區縣報學習。
而《重慶晚報》《重慶晨報》是我市的老牌都市報。這些報紙經過幾十年的辦報積累,其可讀性、靈動性已深入人心,成為老百姓喜歡看的報紙,區縣報采編人員要學習他們在可讀性上下的功夫,增強區縣報對讀者的吸引力。
(五)學習現代漢語知識,打好采編工作基礎
區縣報采編人員文化層次低的多、半路出家多、年青職工多,語文基礎沒有打牢,在采編稿件中,普遍存在錯別字多、病句多等現象。最近,網上有一篇文章說,一個大學生去應聘,400多字的簡歷中,有數十處差錯。在區縣報工作的采編人員雖沒有這樣嚴重,但語文基礎較差的不是個別人。
為了解決這個問題,筆者建議區縣報采編人員認真學習《現代漢語》一書。《現代漢語》是大學漢語言文學專業的必修課,主要內容有語音、文字、詞匯、語法、修辭等,是小學到高中語文基礎的集合,只要將這套書讀懂,再加以實踐,采編人員的寫作基本功可以說比較扎實了。
(六)學點古詩文和對聯知識,增強文字功底
大批優秀的古典詩詞歌賦和文章,均是經過大浪淘沙而留下來的經典。古典文學、史學修養是區縣報采編人員的一項基本功,它會融匯到我們的新聞采編中,起到點石成金的作用。文言文過硬的人,寫出來的稿子文字一般比較簡潔、干凈,比喻比較生動。
在一個區縣,要成為文字功底深厚、在當地文化領域具有較大影響的人物,必是古文功底深厚的飽學之士。區縣報是傳播當地文化,提高當地人文素養的重要載體,必須培養一批古文基礎較好的人,才能引領當地文化發展。《豐都報》3名社領導均是縣作協會員,有的還擔任副主席或委員職務,在當地文化界較有影響。而報紙長期致力于“豐都善文化”、“長江文化”、“移民文化”的宣傳,成為引領當地文化大繁榮的重要載體,深受讀者喜愛。
采編人員讀古文重點應讀記敘方面的文字,如《漢書》《史記》《古文觀止》和四大名著等。通過學習,做到字詞語句通順流暢,句意表達完整優美,用詞造句準確生動。還應讀一些常用的詩詞,從中學習優美句子。
而對聯知識是我們區縣報青年人比較缺乏的,而我們區縣報做標題時,往往要用很多對仗工整的句子,以提高文化品位,吸引讀者眼球,這就需要掌握對聯寫作知識。
采編人員可以買一本基礎的對聯知識方面的書,學習對聯基礎知識,對聯知識理論方面的內容不多,規則也不多。例如,筆者手里的一本《中華對聯寫作》,不到20萬字,就對對聯源考、規則、寫作、修辭等講得十分清楚,讀懂后對寫作對聯很有好處。我認為,區縣報采編人員,至少應讀懂一本對聯知識方面的書籍,對寫好稿子,編好版面,辦好報紙都大有益處。
繩鋸木斷,水滴石穿。區縣報采編人員只要認真讀書,用心想,下功夫學,采編本領就會快速增長,辦報水平就會快速提高。
G216.2
A
1674-8883(2015)18-0080-02
張學其,豐都新聞社黨支部書記,主任記者,從事新聞工作24年,在縣委報道組、豐都新聞社擔任負責人17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