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 楠
(信陽農林學院,河南 信陽 464000)
近年來,國家正在通過各種途徑大力扶植小微企業的創建,使許多創立者在小微企業的道路上獲得國家所提供的更多優厚待遇和幫助,中小企業正在迅速崛起并且已經成為國家經濟發展的堅實力量。但是,無論是發達國家還是發展中國家,都十分看重企業內部控制建設,因為內部控制的有效性能夠幫助企業解決實際問題,促進企業的未來發展。我國在上世紀90 年代才開始重視企業內部控制問題,相對于發達國家發展相對緩慢,無數企業在經濟發展的浪潮中一個接著一個倒下,從而引起國家相關部門的高度關注。
如今,國家已經出臺針對大型上市公司的內部控制規范政策,并已初見成效。但是,現階段對于中小企業的內部控制問題卻沒有引起太多關注,導致許多中小型企業的發展壽命嚴重縮短,使國家整體的經濟實力出現斷層。可見,中小企業的內部控制建設是一個不容忽視的問題,應該引起高度重視。
中小企業較大型企業主相比,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的特點:
中小企業最顯著的一個特點就是經營規模小,人員數量少,且以利益最大化為經營核心理念,盡其所能的使用最少的人員來處理更多復雜的業務過程。如表1 所示,根據國家相關部門制定的《大中小微企業劃分辦法》,可以對比出大中小型企業在職工人數的劃分標準。由于中小型企業人員配備不到位,導致企業內部職責劃分非常不明確,針對經營成本的嚴格限制,致使企業管理制度十分混亂,各個部門的組織設置相對單一,一人身兼數職的現象普遍存在,且基于中小企業的自身特點,經營權和所有權集中于相同人員手中,更加導致了中小企業組織機構的不健全以及經營管理能力的缺乏。

表1 大中小型企業職工人數劃分標準
由于中小型企業員工職責劃分不清,通常董事長和總經理都由一人擔任,且經營決策權在少數人手中,獲得信息的渠道單一,洞察經濟市場變化的能力有限,很容易受到市場環境的影響,導致經營困難的局面。不僅如此,中小企業融資困難、獲得財力支持的來源匱乏,雖然國家正逐步關注中小企業的發展境況并提供大力支持,但是面對中小企業的快速發展,仍然心有力而余不足。當面對各大風險時,中小型企業根本手無縛雞之力,致使許多中小型企業在經濟發展的步伐中一個接著一個倒下。
中小企業基本上以個人或者多人合伙的名義建立,最初目標就是提高企業的整體效率,創造更多的回報率。一方面,企業領導者以投入最少、產出最多為宗旨,最大限度降低支出成本,這樣一來,企業的基本員工主要以基礎勞動力為主,不需要過高的文化素質和專業性強的技術人員,且缺少相應的專業性培訓。一方面,中小企業對于具有較高知識水平的員工無法提供優厚待遇,對其重視程度不夠,無法留住專業人才,導致人才不斷的缺失,降低了企業面對危機的能力。
1.人員職責劃分不清。內部環境作為內部控制中最為重要的一大要素,直接影響著企業內部控制有效性的實施。管理人員職責劃分不清,企業內部組織架構不明確,權責分配制度缺乏,直接營造出一個極其混亂的內部環境。一人身兼數職,權利無限放大,又無相應的約束機制,致使“瞎指揮”的情況屢屢發生。遇到問題相互推諉,相互扯皮,不利于問題解決,更無法有效執行內部控制制度。
2.忽視人力資源管理制度。人力資源一直都是企業的命脈所在,企業要想發展,人才吸引是十分必要的。企業擁有人才,就等于擁有競爭力、擁有財富,企業應該要更加重視人力資源管理機制的建立。中小型企業在人力資源管理上存在松弛,最基本的表現在于招聘人才沒有針對性;崗位培訓基本是走過場,沒有發揮作用;人才不受重視,不能體現其價值所在;考核制度不規范,激勵與約束制度不明確,導致企業人員整體積極性不高,企業發展受到限制。
3.企業文化不受重視。縱觀世界500 強企業,每家企業都有自己特有的企業文化。企業文化的建立能夠幫助企業樹立自己的品牌,增強競爭力,贏得目標客戶,從而實現企業的終極目標。目前,中小企業主要關注于有形的管理制度,目光仍舊停留在短期經濟利益的獲取上,看不到企業長期發展的前景,無視企業文化對企業發展的重要性,忽視企業價值觀的建立。中小企業往往以追隨者的身份進入市場,生搬硬套成功企業的企業文化,沒有創新意識,更無法讓員工團結一致,不利于企業的未來發展。
企業一旦進入市場,必然會遭受來自方方面面的風險威脅。只要有風險存在,就一定有產生損失的可能,中小企業在激烈的市場競爭條件下要想夾縫生存,必須要重視風險管理。目前,中小企業面對風險普遍存在認識不到位、防范意識差、沒有無行之有效的評估體系等情況,具體表現在以下兩個方面:
1.風險識別能力有限。中小企業在經營過程中常常會面對各種內部風險和外部風險,涉及到業務流程、財務狀況、資源供給、環境狀況等眾多因素影響,沒有一套完整有效的識別方法,企業就必須承擔所有風險所帶來的損失。許多企業管理者沒有戰略眼光,不能識別存在于企業周圍的潛在危險因素,致使企業在遭受風險損失之后才認清風險的存在,才意識到風險對企業的危害。
2.風險應對能力缺乏。許多中小企業沒有能力提供出適用本企業的風險分析辦法,僅憑管理者的風險喜好和承受能力為依據,不能正確評估和有效管理風險。此外,許多管理者的個人能力和水平有限,根本察覺不到風險的逼近,也就無法對到來的風險進行及時有效的處理和應對。
1.不相容職務分離制度。多數中小企業受到成本制約,設置機構簡單,人員流動性強,管理人員較少,造成不相容職務無法分離,達不到相互制約的效果。許多企業的會計記賬人員與出納人員是同一人、資金支付的審批與執行為同一人,給貪污、舞弊行為提供便利,不利于企業內部控制的有效管理。
2.授權審批制度。授權審批制度能夠幫助企業明確各崗位人員的職權,保證產品交易安全進行,提高企業內部監督和管理的透明度。中小企業在經營過程幾乎省掉這一重要環節,將原本應該分配下放的授權、審批的范圍和責任全部集中于高層手中,導致職責不清、程序混亂,極易發生高層濫用企業資產,導致資產流失,損害企業與員工的整體利益。
3.會計系統制度。會計系統控制應該嚴格按照國家統一的會計準則、制度執行,從而確保會計資料的真實性和可靠性。作為企業經營中的重要環節,中小企業的會計系統制度不夠完善。
首先,沒有配備合格的會計人員。從事會計崗位工作人員應獲得會計從業資格證書,重要崗位應由取得職稱資格人員擔任。但是,中小企業中很多從事會計崗位人員大部分都不是科班出身,沒有扎實的會計基礎,特別是會計職業道德責任感不強,嚴重降低了會計工作質量。
其次,會計信息控制不嚴,會計資料失真嚴重。中小企業會計人員行為規范不到位,沒有嚴格執行標準,造成許多會計人員隨意填制憑證、隨意更改會計科目、沒有及時進行記錄,漏記、多記的情況時有發生。由于對賬程序不嚴謹,導致會計人員利用工作便利,謀求個人利益,致使會計報表造假嚴重,失去了會計資料的真實性。
從COSO 報告中所列出的內部控制五大要素中可以發現,信息與溝通在整個內部控制過程中有承上啟下溝通內外的關鍵性作用,處于一個非常重要的地位,有利于提高內部控制整體效用。
1.對外信息溝通。大多數中小企業并沒有上市,它們不屬于國家強制規定必須披露信息的對象范圍,因此對外溝通不暢。此外,披露相關信息企業需要提供額外附加成本,在披露信息的同時還會遭受到同行業的有力競爭,將企業推向不利局面,針對這種被動局面,中小企業大多不愿意對外進行信息披露。同時,中小企業規模有限、經營產品單一,管理者更愿意與企業有直接利益關聯的客戶、供應商、經銷商之間進行溝通,與外界的其他相關群體或組織溝通甚微,不利于企業獲得有助于內部控制的重要信息,導致面對風險發生,無法立即采取措施加以應對。
2.對內信息溝通。有效的信息溝通需要經歷三個步驟:收集信息、傳遞信息和反饋信息。當然,對于中小企業而言,權利集中的特點讓高層擁有至高無上的決策權,習慣了任命與指揮,而底層員工只有服從,忽視了反饋信息的重要性。另外,中小企業自身無法建立標準的信息系統,導致溝通的渠道只有單向,沒有雙向,缺乏必要的溝通與理解,加劇了員工內心的不滿與抱怨,不利于內部控制的開展。
企業在設計和執行內部控制的過程中,肯定會出現類似于內部控制制度考慮不周、執行情況達不到目標、執行人員理解有誤等問題,嚴重影響了內部控制的有效性。作為內部控制的再控制,內部監督能夠完善內部控制體系,保證內部控制系統的正常運作,提高內部控制的有效性。雖然內部監督的重要性日益突出,企業也正在逐步開展相應措施,但是就大多數中小企業而言,仍舊缺乏內部監督控制。
現階段,有些中小企業雖然已經建立了內部監督制度,但是整體效果不明顯。通常,內部監督是通過企業成立專門的內部審計機構擔任監督職能。可是,有些中小企業沒有設立內部審計機構,也無從對內部控制各個環節進行監督。有些企業雖然設立監督機構,但是完全按照董事會人員的指令進行執行,走個過場,沒有發揮其效用,致使企業最終仍蒙受經濟損失,根本起不到查漏補缺的作用,失去了建立內部監督控制的意義。
[1]孔繁琴.中小企業內部控制現狀與改進問題淺析[J].中國外資.2013(04)
[2]饒華瑩.淺談中小企業內部控制現狀問題及對策[J].時代金融.2011(05)
[3]辛莉.對企業內部控制現狀及內部控制體系建設的探討[J].商業經濟.2012(15)
[4]吳春平.中小企業內部控制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經濟研究導刊.2013(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