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玉蓮
(廣西水利電力職業技術學院,廣西 南寧 530023)
就風險導向審計模式本身而言,它具有工作效率高、審計風險低、使用范圍廣等諸多優點。由于我國的財務審計工作的起步較晚,對于風險導向模式的認識和應用還處在初級階段,理論體系和工作方法還有待提高。高等院校作為經濟活動頻繁的事業單位,內部審計工作的風險較高,在反腐新常態形式下,研究、引入科學有效的財務審計模式尤具現實意義。
所謂風險導向審計,即以被審計單位的風險評估結果為基礎,綜合分析影響被審計單位相關經濟活動的各個因素,根據量化風險考核水平來確定實施內部審計的工作范圍和工作重點,并以此作為開展實質性審查標準的審計工作方法。通常情況下,風險導向審計又稱風險基礎審計,因為整個審計工作方案的制定是以被審計單位的風險評估為基礎。
風險導向制度的突出特點在于,將審計目光轉移到了企事業單位經濟業務的種種風險,內部審計工作與企事業單位的發展方向和戰略前景有機結合,使內部審計工作的風險性降低,專業性得到了提升。通過風險評估結果來確定內部審計的工作重點和工作方法,打破了傳統的制度基礎導向審計的單一性,重點更突出、目標更具體、思路更清晰,提高了審計工作的實際效率,提升了企事業單位進步和發展的潛在價值。
風險導向內部審計模式的形成和發展以制度基礎導向審計模式為基礎,在其過渡和發展過程中保留了一些制度導向審計制度的工作方法和經營。從本質上看,風險導向下的內部審計模式是制度基礎審計模式和現代風險評估制度的有機結合,充分考慮內部審計中存在的種種風險。雖然風險導向審計模式和制度基礎審計模式都強調內部控制和審計風險的評估,但在理論概念和操作方法上存在著明顯的區別。
制度基礎審計模式的工作重點在被審計單位責任中心內部控制制度及其執行情況,對內部審計控制風險的評價相對薄弱。總體來說,制度基礎內部審計模式的工作方式是對被審計單位的內部控制工作做出一個粗略的評價,評價的深度和廣度都有待提高。同時,制度基礎內部審計模式沒有把被審計單位的經營管理風險作為重點評價內容,從而導致審計單位和個人對審計中的風險評估工作關注不夠。
與制度基礎內部審計制度相比,風險導向內部審計模式的工作重點是認識和評估被審計單位內部審計風險。內部審計人員在實際工作中不斷要掌握和評估被審計單位內部控制的風險,而且要重點分析這些風險存在和產生的原因和環節。內部審計工作人員在開展工作時,需要全面了解被審計單位相關內控制度的基礎上,掌握被審計單位的運營和發展狀況,把審計的責任中心放大到整個社會的政治經濟大環境中,廣泛收集內部審計的相關材料,綜合分析被審計單位運行和發展中所存在的內部審計風險。只有這樣,才能提出科學有效的內部審計結論和風險管理方案,進而提高被審計單位的內部管理水平和效率,提升被審計單位營運、發展的潛在價值。風向導向內部審計模式和制度基礎導向內部審計模式的相關情況對比可參考表1。

表1 對比風險導向內部審計模式和制度基礎內部審計模式
高校內部審計風險是普遍而客觀存在的,只有開展內部審計工作,就會具備產生審計風險的客觀條件,不管審計方案多完善、審計方法多先進,都會因審計對象與活動的復雜性,而導致審計結果與客觀事實不一致的情況,并存在高等院校的利益遭受損失的可能性。因此,高校內部審計風險的存在和發生帶有明顯的客觀性,且此風險無處不在,無時不在,舊的風險在發展與消失的同時新的風險又在不斷滋生和擴大。高校的內審機構與人員,只能通過各種有效手段在內部審計活動中盡可能提出規避和降低損失的相關方案,降低、減少或規避審計風險及其引發的或有損失,而很難完全消除審計風險,當然也應允許某些風險存在的合理系數。
從風險本身來看,風險的存在和發展是多種不確定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各種因素在風險發生時所起的作用和影響也是不近相同的。雖然審計風險客觀而普遍存在,但審計風險并非無法控制,審計人員可以在內部審計工作中,可以正視風險、重視風險的同時,采取相應的、有效的方法和措施,把影響風險發展的相關因素控制在一定的范圍內,實現風險的有效管理與控制。當然,審計風險的降低與審計資源的投入是相關的,要評估風險引發損失的大小,也要符合成本效益原則。
前面說到,審計風險普遍而客觀存在,但此風險僅是一種可能的風險,及時引發某種損失,也要有一個顯化的過程。搜神記風險形成的原因是復雜而多因素的,但引發風險構成損失,必須有相應的條件。例如:疏忽的制度潛隱腐敗風險,這只是一種潛在的可能的風險,必須有心術不正者鉆制度的漏洞才會發生腐敗,引發國際或集團損失。因此,內部審計風險具有潛隱性,風險轉變為現實需要引發條件與過程。
近年來,伴隨著社會主義科教文衛事業的發展,高等院校的教育辦學體制也在不斷改革,由單一的國家財政撥款轉化為廣泛多渠道資金辦學。我國高等院校數量的逐年增多,找個規模也在不斷擴大;校園基礎建設、授課設備采購、學術研究及招生就業等工作都帶來大量的資金流動。資金的流動和管理工作已經是現代高等院校內部管理工作的重點內容之一,資金流動的風險也在不斷增加。加強高校內部財務管理和審計工作、實行科學有效的風險管理直接影響高等院校的運行和發展。為了提高內部審計工作的實際水平,科學有效的管理各種風險,在高校內部審計工作中引入風險導向模式是十分重要和必要的。
1.努力營造內部審計的實施環境在高等院校內推行以風險導向模式為基礎的高校內部審計工作,首先要取得學校高層領導的同意和認可。學校內部的審計部門應該提出一套以風險導向模式為基礎的、科學有力的內部審計工作方案。首先將方案呈給學校領導過目,在取得學校領導的認同下,召開全校代表大會,充分討論實施方案的內容和細節。
2.提高內部審計部門的工作效率。審計方案確定之后,由學校管理部門組織獨立的內部審計機構、培訓管理審計工作人員;制定具體的實施方案。以風險導向模式為主體的高校內部審計工作要嚴格遵守國家法律法規,接受有關單位的監督。同時,高校內部各個管理部門應加強溝通與合作,簡化內部辦公手續,提高工作效率,積極營造高校內部審計工作的有利環境。
3.建立規范化的內部審計程序。風險導向審計模式的工作重點在于事先審計和風險評估,將風險控制在搖籃階段,減少因風險帶來的利益損失。在推行風險導向模式后,高校內部審計工作的重點要從內部控制轉移到風險評估;在審計過程中實現風險管理、內部控制和程序治理,并為高層領導提供切實可行的風險管理意見。在審計程序上,全面推行信息化審計系統,要盡量簡化辦公程序,提高內部審計工作的工作效率和審計結果的準確性。
4.提高內部審計工作人員的綜合素質。風險導向模式的推行對高校內部審計人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審計人員需要掌握審計、財務、管理、法律等多方面的專業知識。因此,高等院校要加強內部審計人員的培訓工作,定期組織人員培訓和考核,全面提高工作人員的綜合素質,進而提高高校管理工作的整理水平。
5.建立完善的內部審計監督制度。高等院校應該設立專門的內部審計監督部門,定期對審計工作進行檢查,及時調整工作中不合理的地方。監督制度的重點是工作底稿的分級復審制度,這可以有效減少人為因素對審計結果帶來的影響,及時解決審計工作中存在的種種問題,提高審計工作的實際水平,進行有效的風險管理。
6.借助外部審計資源。在審計工作難度較大、僅依靠內部審計人員無法順利完成時,高等院校可以請專業的審計服務單位協助工作。在條件允許的前提下,高等院校可以將部分審計工作外包給社會上的專業設計服務機構,提高審計工作的專業性和科學性。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現代教育事業飛速發展,高等院校的數量也在逐年增多。從高等院校本身來看,高校是屬于經濟活動非常頻繁的事業單位,需要建立科學合理的現代財務管理制度。其中,內部審計制度更是重中之重。由于高等院校內部審計工作的風險高、工作量大。近年來,各大高校相繼引入現代風險導向內部審計模式,收效顯著,提高了審計工作的實際效率,降低了內部審計工作的風險,促進了現代科學評價體系的建立。
[1]彭運泉.論風險導向內部審計模式在高校的應用[J].江蘇科技師范大學學報,2013(12).
[2]鄭德亮,袁建華,劉允巖.淺談內部審計新模式:風險導向模式內部審計[J].廣西社會科學,2008(01).
[3]陳月圓,張佳香.對我國高校風險管理審計的思考[J].當代經濟,2009(02).
[4]鮑建青.對高校引進風險導向內部審計的思考[J].中國鄉鎮企業會計,2009(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