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記者 夏炎 薛小迪
一)語言和語言學研究
探索語言與人類認知的奧秘——第七屆全國認知科學會議暨第一屆中國與世界認知科學國際會議紀要
本刊記者夏炎薛小迪

與會專家合影留念
年年相約談心智,歲歲聚首話認知。全國認知科學會議來到了它的第七個年頭,同時也開啟了中國和世界認知科學的首次聚會。10月18日至19日,由清華大學心理學系、清華大學心理學與認知科學研究中心、科學中國人雜志社、學術界雜志社、北京語言智能協同研究院、貴州民族大學民族文化與認知科學學院聯合舉辦,首都師范大學文學院、北京語言智能協同研究院聯合承辦的第七屆全國認知科學會議(The 7th Chinese National Conference of Cognitive Science)暨第一屆中國與世界認知科學國際會議(The 1st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f Cognitive Science in China and World)在首都師范大學召開。
10月17日上午,第七屆全國認知科學會議暨第一屆中國與世界認知科學國際會議開幕式在北京裕龍國際酒店隆重舉行。開幕式由大會組委會主席蔡曙山教授主持。首都師范大學副校長周建設教授、貴州民族大學副校長肖遠平教授、科學中國人雜志社張剛總編輯、學術界雜志社袁玉立總編、德國漢堡大學張建偉教授、首都師范大學文學院院長洪波教授先后致辭,祝賀本屆會議勝利召開。
本屆會議的主題是“人類的心智與認知”,包含5個分議題:人類的語言、心智(心理)與認知;中國的語言、文化和認知;語言、計算與認知:理論與應用;中國人的思維和邏輯的認知價值;中國的民族文化與認知。來自德國漢堡大學、日本國立德島大學、香港中文大學、中國科學技術信息研究所、中國社會科學院、清華大學、北京大學、中國人民大學、首都師范大學、北京理工大學、北京郵電大學、北京第二外國語大學、浙江大學、貴州民族大學等十多所國際國內知名大學和科研機構教授、教師、科研人員、研究生約150人出席了本屆會議。本屆會議突出以語言為基礎和核心的人類認知研究,經過兩天共25場大會報告和討論,于10月18日下午勝利閉會。閉幕式上,本屆大會組織委員會共同主席蔡曙山教授做了大會總結,本屆會議的主要特色和成果如下。

清華大學蔡曙山教授

香港中文大學馮勝利教授

北京大學中文系陳保亞教授

德國漢堡科學院院士、德國漢堡大學張建偉教授
全國認知科學會議從創建之初,就確定全學科覆蓋、多學科綜合交叉的認知科學研究宗旨,本屆會議秉承這一宗旨,繼續推進多學科綜合交叉的認知科學研究。首先,本屆會議參會專家研究領域涉及語言學、邏輯學、哲學、心理學、計算機科學、文化人類學、神經科學,涵蓋了認知科學的全部學科。其次,多數專家的研究都使用跨學科和交叉學科的方法,這一特色充分體現在專家學者的大會報告中。其三,一些研究團隊如清華大學認知科學研究團隊、北京語言智能協同研究院團隊組織了跨系統、跨單位的合作研究團隊進行重大項目的協同攻關。
認知科學在中國的開展已經有30多年的歷史。清華大學認知科學團隊建立也已經有16年的歷史。2009年,首屆全國認知科學會議在江西南昌召開,其后每年一屆,今年已經是第七屆。在這個過程中,中國的認知科學研究越來越顯示出它的國際性。一是中國學者越來越多地在國際學術期刊發表有影響的學術論文;二是中國學者越來越多地參與國際認知科學學術交流,如舉辦和參加認知科學的國際會議;三是在中國舉辦的認知科學會議,如全國認知科學會議,有越來越多的國際學者參加。例如,參加本屆會議的國際知名學者有:德國漢堡科學院院士、漢堡大學教授張建偉;日本工程會院士、日本國立德島大學教授任福繼;香港中文大學中文系教授、國際中國語言學會常務理事、北美漢語都是協會常務理事、曾任哈佛大學東亞語言文明系教授、中文部主任、哈佛北京書院主任、美國堪薩斯大學東亞系終身教授馮勝利;清華大學心理學系主任、美國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終身教授彭凱平等。此外,與會的大多數專家學者也都有海外留學或多次訪學的經歷。鑒于此,本屆會議同時以“中國與世界的認知科學國際會議”命名,有兩層意思。其一,彰顯本會議的國際性,我們歡迎更多的國際學者參加,我們也愿意更多地將中國的認知科學融入國際主流。其二,隨著中國學術的日益國際化,在認知科學領域,我們可以而且有自信召開以中國學者為主流的國際學術會議。希望我們的認知科學會議不僅成為有影響的國內學術會議,也成為有活力的國際學術會議。
本屆會議學術報告精彩紛呈,學科交叉積極創新,取得多方面的學術成果。這些報告突出表現為比較強勢的兩大重要板塊:語言認知和高階認知;計算機科學技術與人工智能。
一)語言和語言學研究
1.語言認知和高階認知

從左至右:清華大學心理學與認知科學研究中心主任蔡曙山教授、《科學中國人》雜志社張剛總編輯、貴州民族大學副校長肖遠平教授、首都師范大學副校長周建設教授、德國漢堡大學張建偉教授、《學術界》雜志社袁玉立總編輯、首都師范大學文學院院長洪波教授。
清華大學蔡曙山教授在“語言在人類認知中的地位和作用”報告中提出人類認知五個層級的理論,即人類認知由神經認知、心理認知、語言認知、思維認知、文化與社會認知五個層級構成,其中,語言、思維、文化三個層級的認知是人類特有的認知形式,稱為高階認知(high-order cognition);神經、心理是人和動物共有的認知形式,稱為低階認知(lower-order cognition)。在這五個層級中,語言認知處于人類認知的核心,是高階認知的基礎。人類認知是以語言為基礎,以思維和文化為特征的。報告介紹了自認知科學建立以來在人類語言、人類心智和認知研究方面的發展和成果,以及清華大學認知科學團隊多年來在語言學和語言領域,在語言、思維、文化層級的高階認知方面的研究工作進展和成果。北京大學陳保亞教授在“語言的獨特性——觀察民族認知方式的重要窗口”報告中指出,悟性認知方式即整體認知方式??缥幕容^顯示出漢人有一種很強的悟性認知方式,這在中國傳統醫學、算學、繪畫、文學、哲學等領域中都有表現。通過跨語言比較分析,發現漢語的結構差異和不同民族學習漢語的差異也顯示出領悟認知的存在。由于語言結構在認知過程中范疇化最深,語言結構的差異為觀察一個民族的深層認知方式提供了重要的窗口。香港中文大學馮勝利教授在“語言中的科學”報告中,論述了科學是思想,而不是技術,雖然可以轉化為技術。語言學也是科學。事實上,無論學科構建還是現象的提示,都可以成為科學,關鍵看其預設是否可從其理論中推演出可供證真的證偽性,這就是科學公理性的演繹思維。我們關心的是自己的科學,中國有這樣的公理性的演繹科學嗎?報告從漢語語言學的角度回答了這個問題。首都師范大學史金生教授的報告“‘行、知、言’三域理論與漢語虛詞研究”,在中國近代“行”和“知”的基本認知范疇之上,加入“言”的范疇,研究行、知、言三者的關系,并以實證方法分析了三者的漢語虛詞表達。
2.語言與邏輯和推理、句法和語義
香港中文大學馮勝利教授在他的報告中說,人類語言能力表現在能夠運用推理來驗證假設,這種方法被稱為“理設-演繹”法,自然科學的革命直接這種方法。中國社會科學院鄒崇理研究員的報告“句法和語義的對應——語義形式化”用形式化的方法討論了漢語句法和語義之間的對應關系,這項工作對自然語言的加工和人工智能有應用價值。浙江大學金立教授的報告“基于圖爾敏論證圖式的類比推理的邏輯分析”在對圖爾敏論證圖式做出完善與發展的基礎上,刻畫了類比推理的基本邏輯結構,從而將其與演繹、歸納以及溯因等主要推理形式進行了有效甄別。此外還有首都師范大學馮艷副教授的報告“‘限定摹狀詞’的邏輯認知與形式刻畫”、清華大學心理學系博士生馮雪的報告“人格特質詞因果推理的不對稱性研究”用學科交叉的研究方法研究了語言邏輯的認知問題。
3.語言加工和兒童語言學習

會場一隅。
有多位學者報告了語言加工和兒童語言學習方面的研究成果,如清華大學中文系博士生阿布都克力木·阿布力孜的“復雜詞匯加工的形態效應——來自行為實驗的證據”,首都師范大學張云秋教授的“簡單關系小句的最初習得及其解釋維度”,清華大學心理學系伍珍副教授的“社會互動中的兒童語言學習”,首都師范大學博士生李若凡的“普通話兒童論元結構的最初習得”等。
4.語言的生理和神經基礎
清華大學江銘虎教授和北京郵電大學王琳教授的報告“人類左腦分子與認知的關系”分析了人類語言的產生和進化過程,指出人類的語言和大腦是同時進化的,介紹了左右腦的偏側性和認知分工,并從分子層次揭示了人類左腦活動與語言加工和認知的關系;北京第二外國語大學白晨副教授和清華大學心理學系博士生謝曉燕的報告“漢語韻律對成語認知的影響”使用事件相關電位ERP的實驗方法,研究了漢語韻律對漢語成語認知的影響。
5.語言、思維和文化
清華大學蔡曙山教授的報告以人類認知五個層級的理論,從語言認知、思維認知和文化認知的相互關系上重新闡釋了著名的沃爾夫假說(Whorf hypothesis)。報告還以《紅樓夢》和屠呦呦獲諾獎為例,以中國的語言文化背景和屠呦呦如何從中醫典籍中獲得靈感,解釋了沃爾夫的語言決定論。清華大學彭凱平教授的報告“文化認知神經科學的前景與局限”提出建立積極心理學與認知神經科學的交叉學科——積極神經科學的必要性和可能性,并報告了積極心理學中重要的主題——感恩的兩個腦成像研究。其中,一個感恩的fMRI研究指出,人們在體驗到感恩情緒時會激活跟價值判斷與心理理論相關的腦區,研究還區分了價值和意圖對感恩和愉悅感的不同影響的腦機制。另一個感恩的VBM研究結果顯示,感恩與MPFC,TPJ和ITG等腦區的灰質容量相關,而這些腦區都與價值判斷和心理理論有關。說明感恩這一社會文化現象從心理機制上講,和與人為善,功利判斷和幸??鞓范加嘘P聯。顯而易見,豐富的中國文化智慧與現代認知神經科學的結合可以為中國認知科學提供騰飛的雙翼。
二)計算機科學技術和人工智能
首都師范大學周建設教授的報告“客體、人腦與語言三個世界的成像問題與技術特色”,提出了作為認知對象的客體、人腦和語言三個世界的理論框架,并分別討論了客體、人腦和語言三個世界的成像問題與技術特色。周建設教授還介紹了他所領導的北京語言智能協同研究院在將語言認知與計算機科學技術相結合和推進認知科學理論的技術化和產品化以及為社會服務方面的一些重要工作。如英文批改網深受我國大中小學師生歡迎,已經擁有超過一億二千萬用戶。周建設教授還介紹了多元成像智能模式識別技術的應用以及他所領導的研究團隊在中文寫作機器人的研究和開發方面的工作。德國漢堡大學張建偉教授的報告“服務機器人的認知挑戰”,展示能夠具有人類心智和認知能力的服務機器人的理論和模型,并展望了這個領域的廣闊的發展前景。張建偉教授還介紹了剛剛結束的世界應用機器人大會的情況和機器人的發展趨勢。日本工程會院士、日本國立德島大學任福繼教授的報告“情感計算與先進智能問題”,認為,我們人類研究了工業機器人還有服務機器人,接下來就是情感機器人了,以后可能有千千萬萬種具有情感的機器人和我們作伴。北京理工大學計算機學院院長黃河燕教授的報告“語言信息處理研究進展”指出,在信息化社會,語言信息處理的技術水平和每年處理的信息總量已成為衡量一個國家現代化水平的重要標志之一。語言信息處理作為人工智能領域的一個重要分支,可以幫助語言學家進一步了解人類的語言能力和智能機制,是人工智能研究水平的集中體現。報告介紹了語言信息處理領域的主要研究工作,并探討了語言信息處理領域目前存在的主要問題和挑戰。最后,結合認知科學在大腦信息處理機制方面的研究成果與語言信息處理存在的挑戰,討論了語言信息處理未來可能的發展方向與前景。北京中和威軟件有限公司總工程師王志偉的報告“機器智能思維模型”利用認知科學和認知邏輯(cognitive logic)的原理和理論建立機器智能的思維模型,即概念元模型,這是一種量子化的模型,使得機器能夠自主產生思想,也即邏輯思維(判斷、推理與學習)。中國科學技術信息研究所張寅生研究員的報告“認知科學對人工科學的引領趨勢”,總結了認知科學誕生后對人工科學(人工智能、創新設計等人因高相關的科學技術)的影響,分析了認知科學對人工科學的引領趨勢,并對促進中國認知科學相關的科技發展,特別是創新設計提出了若干建議。

首都師范大學副校長周建設在作大會報告,主持人為《科學中國人》張剛總編輯。
三) 認知科學對當代哲學的挑戰
中國科學技術信息研究所王惠臨研究員的報告“索姆斯(S. Soames)的認知命題論與語義學哲學的興起”介紹了索姆斯近年來提出的命題認知論。這一新的命題理論克服了自弗雷格、羅素以來的意義理論中對命題解釋的困惑。索姆斯命題論將命題作為主體的認知事件類型加以闡述,認為意義在主體的思維、感知、認知行為中。這說明自然語言形式語義學的認知化、語用化、信息化,也表明哲學家再一次深入關注語義學發展。中國人民大學哲學院劉曉力教授的報告“認知科學對當代哲學的挑戰”指出,認知科學中的實驗手段、工作假說引起哲學家爭論,而人工智能、大腦神經科學的一些前沿進展對哲學本體論、認識論、倫理學和方法論提出挑戰,催生了物理主義、新二元論、各類自然主義哲學(自然化現象學、神經哲學、實驗哲學等),對哲學研究的基本概念、問題域和研究方法都造成了巨大的沖擊。當代哲學在解決“意識難題”問題上所產生的各類復雜的沖突形態,特別彰顯了認知科學對哲學構成的重大挑戰。
本屆會議上,從美國愛荷華大學回國的心理學博士伍珍是清華大學心理學系最年輕的教師,也是本次會議作為特邀嘉賓的最年輕的學者。本屆會議上,還有來自清華大學、首都師范大學的四位博士生謝曉燕、馮雪、阿布都克力木·阿布力孜、李若凡作了大會報告。由于全國認知科學會議連續多年的推動,越來越多的研究生參加會議,今年有100多位研究生參加本屆會議。本屆會議主席蔡曙山教授在會議總結中說,認知科學的未來在青年身上,我們希望有越來越多的青年學者參加我們的會議,希望在他們中間產生出優秀的認知科學家。
會議期間,舉行了首都師范大學客座教授聘任儀式。德國漢堡科學院院士、漢堡大學張建偉教授和日本工程會院士、日本國立德島大學任福繼教授被聘任為首都師范大學客座教授。教育部副部長劉利民教授、首都師范大學黨委書記鄭萼教授、首都師范大學副校長周建設教授出席聘任儀式,并向兩位教授頒發了聘書。
(蔡曙山薛小迪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