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視糖尿病周圍血管病變與足病的規范化診治

●責任主編——冉興無
糖尿病周圍血管病變(peripheral artery disease, PAD)雖然不是糖尿病的特異性并發癥,但糖尿病患者發生下肢動脈病變的危險性較非糖尿病患者增加2倍,與非糖尿病患者相比,糖尿病患者更常累及股深動脈及脛前動脈等中小動脈。在我國,50歲以上的糖尿病患者中PAD的患病率達19.47%~23.80%。糖尿病性PAD對機體的危害除了導致下肢缺血性潰瘍和截肢外,更重要的是這些患者心血管事件風險明顯增加和更高的死亡率。PAD患者的主要死亡原因是心血管事件,在確診1年后心血管事件發生率達21.14%,與已發生心腦血管病變者再次發作風險相當。雖然PAD對人體的危害極大,但大多數患者無臨床癥狀,人們中對PAD的知曉率遠低于冠心病和卒中。由于對PAD的認識不足,導致治療不充分,治療力度顯著低于冠心病患者。因此,對于PAD目前我國存在著低診斷、低治療和低知曉率,以及高發病率、致殘率和死亡率的狀況。
糖尿病足病是糖尿病最嚴重的和治療費用最高的慢性并發癥之一,重者可以導致截肢。我國糖尿病患者糖尿病足潰瘍的年發病率為8.1%,糖尿病足潰瘍患者的足潰瘍年發病率為31.6%。此外,我國糖尿病足病患者的臨床特點為高齡、文化程度低、收入低;多已合并大血管及微血管并發癥;足潰瘍患者中神經性潰瘍較常見,神經性損害預后優于血管性因素糖尿病足;混合性糖尿病足預后較差;醫療花費大,以藥品花費最多;北方地區的足病患者年齡輕,糖尿病病程長,足病病程短。我國糖尿病足潰瘍患者的總截肢率為19.03%,其中大截肢2.14%,小截肢16.88%;截肢年發病率為5.1%;年死亡率為14.4%。
那么,如何降低糖尿病下肢血管病變和足病的截肢(趾)率和死亡率呢?研究表明,加強對糖尿病下肢血管病變和足病的規范化診治至關重要。臨床醫師應該對糖尿病患者進行良好的代謝控制的同時還要早期發現糖尿病下肢血管病變與足病的危險因素,做到早期診斷、早期治療。為此,中華醫學會糖尿病學分會足病與周圍血管病變學組在2010年起草了“2型糖尿病患者合并下肢動脈病變的篩查及管理規范”以及在2015年出版了《糖尿病足病規范化診療手冊》,并在全國大力推廣,其目的是培訓國內足病工作者在臨床上如何規范化的診治糖尿病下肢血管病變與足病。
在本期糖尿病下肢血管病變與足病的專輯中,刊登了《國際糖尿病足工作組關于糖尿病足感染的診斷與處理指南》解讀、《國際糖尿病足工作組關于糖尿病患者合并周圍動脈病變的診斷、預后和處治臨床指南》解讀、《國際糖尿病足工作組糖尿病足的預防指南》解讀以及《國際糖尿病足工作組糖尿病足慢性創面處理指南》解讀,其目的就是進一步強化糖尿病下肢血管病變和足病診治的“規范化”概念,希望廣大的足病工作者在日常的臨床工作中,無論是對于足病危險因素的篩查,還是對于下肢動脈病變與足病的處理,包括創面處理、抗生素的應用以及抗血小板、擴血管藥物的使用等,均應做到規范化,只有這樣,我國的糖尿病足病患者的截肢(趾)率與死亡率大幅度降低才有可能實現。
10.3969/j.issn.1672-7851.2015.08.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