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力 王靜茹
中國中醫科學院廣安門醫院南區內分泌科
糖尿病性視網膜病變的中醫論治概要
馬力 王靜茹
中國中醫科學院廣安門醫院南區內分泌科
Summary on Diabetic Retinopathy with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馬 力 中國中醫科學院廣安門醫院南區內分泌科主任、主任醫師,北京中醫藥大學副教授;中國中西醫結合學會青年工作委員會常委,中國中西醫結合學會內分泌代謝病專業委員會青年委員,中國老年保健醫學研究會骨質疏松分會委員,中國糖尿病防治康復促進會常務理事,北京中醫藥學會糖尿病專業委員會常委,北京中西醫結合學會糖尿病專業委員會委員,北京醫學會糖尿病分會委員,首都醫科大學內分泌代謝學系委員;從事基層糖尿病及其并發癥、甲狀腺疾病、骨質疏松癥、肥胖、痛風及高尿酸血癥的中西醫結合防治、健康教育工作;主持和參加市級、區級項目20余項,發表論文20余篇。
糖尿病性視網膜病變(DR)是糖尿病常見而又嚴重的并發癥之一,也是成人致盲的主要原因。中醫古代文獻沒有對DR的明確病名,而是根據患眼視覺變化及視力下降情況,將其納入不同的病癥中, 如“視瞻昏渺” 、“云霧移睛” 、“暴盲”、“血灌瞳神”等范疇。(視瞻昏渺是以自覺視力下降,視物昏蒙不清而外眼無異常為主要表現。云霧移情是以眼外觀端好,自覺眼前似有蚊蠅云霧樣黑影飛舞飄移,甚至視物昏蒙為主要表現。[i]暴盲是以外眼端好,視力急驟下降而失明為主要表現)。文獻相關記載較多,如《河間六書》指出消渴“可變為雀目或內障”。《三消論》:“夫消渴者,多變為聾、盲、瘡、癖、痤、癱、之病”。《證治要訣》:“三消久之,精血即虧,或目無所見或手足偏廢”。說明古代中醫已認識到糖尿病并發眼病對人的危害性,認為精血虧損是糖尿病致盲的主要原因。下面簡單介紹下目前DR的中醫藥論治情況。
糖尿病視網膜病變的病因病機十分復雜, 現代中醫學對DR的病機認識多從兩方面論述:一是陰虛燥熱,肝腎虧虛;二是久病入絡, 痰瘀互結。其實可以統一在消渴病的發展過程中,DR發生的基本病機不外乎氣陰兩虛,肝腎虧虛,目絡瘀阻,其中非增殖期DR以氣陰兩虛,肝腎不足,目絡瘀阻為主;進入增殖期后則以瘀血阻絡,痰濁內生及痰瘀互結致目絡損傷為其特點。
根據DR基本病機演變為氣陰兩虛-肝腎虧虛-陰陽兩虛的轉化特點及瘀、郁、痰三個重要致病因素,其臨床分期大體可分為早、中、晚三期。
1.早期-氣陰兩虛
視力稍減退或正常,目睛干澀,或眼前少許黑花飄舞,眼底見視網膜少許微血管瘤、散在出血和滲出,視網膜病變多為1~3期;可伴神疲乏力,氣短懶言,口干咽燥,自汗,便干或稀溏,舌胖嫩、紫暗或有瘀斑,脈沉細無力。
2.中期-肝腎虧虛
視物模糊或變形,目睛干澀,眼底見視網膜廣泛出血、滲出及棉絨斑,或見靜脈串珠和視網膜內微血管異常,或伴黃斑水腫,視網膜病變多為3~4期;可伴頭暈耳鳴,腰膝酸軟,肢體麻木,大便干結,舌暗紅少苔,脈細澀。
3.晚期-陰陽兩虛
視物模糊或不見,或暴盲,眼底見新生血管、機化灶、增殖條帶及牽拉性視網膜脫離,或玻璃體積血致眼底無法窺及,視網膜病變多為4~5期;可伴神疲乏力,五心煩熱,失眠健忘,腰酸肢冷,手足涼麻,陽痿早泄,下肢浮腫,大便溏結交替,舌淡胖少津或有瘀點,或唇舌紫暗,脈沉細無力。
臨證要整體辨證與眼局部辨證相結合。首當辨虛實、寒熱,根據眼底出血時間,酌加化瘀通絡之品。早期出血以涼血化瘀為主,出血停止兩周后以活血化瘀為主,后期加用化痰軟堅散結之劑。又根據微血管瘤、水腫、滲出等隨癥加減。
1.氣陰兩虛,絡脈瘀阻證
治法以益氣養陰,活血通絡為主。方藥:生脈散(《內外傷辨惑論》)合杞菊地黃丸(《醫級》)加減。具體藥物組成:黨參、麥冬、五味子、枸杞、菊花、熟地、山萸肉、山藥、茯苓、澤瀉、丹皮。加減:眼底以微血管瘤為主加丹參、郁金、丹皮;出血明顯加生蒲黃、墨旱蓮、三七;伴有黃斑水腫酌加薏苡仁、車前子。
2.肝腎虧虛,目絡失養證
治法以滋補肝腎,潤燥通絡為主。方藥:六味地黃丸(《小兒藥證直訣》)加減。具體藥物組成:熟地、山萸肉、山藥、澤瀉、丹皮、茯苓。加減:出血久不吸收出現增殖加浙貝母、海藻、昆布。
3.陰陽兩虛,血瘀痰凝證
治法以滋陰補陽,化痰祛瘀為主。偏陰虛者選左歸丸(《景岳全書》)加減,具體藥物組成:熟地、鹿角膠、龜板膠、山藥、枸杞、山萸肉、川牛膝、菟絲子。偏陽虛者選右歸丸(《景岳全書》)加減,具體藥物組成:附子、肉桂、鹿角膠、熟地、山萸肉、枸杞、山藥、菟絲子、杜仲、當歸、淫羊藿。加減:出血久不吸收加三七、生蒲黃、花蕊石。
在治療糖尿病視網膜病變中,首先要控制飲食、加強運動、心理調攝、控制原發病,其次輔以藥物治療。
1.中成藥
如,復方丹參滴丸:用于糖尿病視網膜病變血瘀證;芪明顆粒:用于糖尿病視網膜病變非增殖期,中醫辨證屬氣陰虧虛、肝腎不足、目絡瘀滯證;銀杏膠囊:用于局部缺血所致視網膜疾患。
2.針灸
對于糖尿病視網膜病變1~3級,出血較少者,可慎用針刺療法,取太陽、陽白、攢竹、足三里、三陰交、光明、肝俞、腎俞等穴,可分兩組輪流取用,每次取眼區1~2個,四肢及背部3~5個,平補平瀉。
3.電離子導入
采用電離子導入的方式,使中藥制劑直接到達眼部的病灶組織,從而促進視網膜出血、滲出和水腫的吸收。該法具有方法簡便、創傷小、作用直接等特點。對于DR引起的玻璃體視網膜出血可選用三七、丹參、安妥碘等作電離子透入,每日1次,10次為1個療程,但對新近出血者應避免使用。對于DR引起的眼底滲出、機化及增殖可選用昆布、丹參、三七注射液作電離子導入,每日1次,每次15分鐘,10次為1個療程,間隔2~5天再做第二個療程。
1 糖尿病中醫診療標準[期刊論文]-世界中西醫結合雜志,2011,06(7).
10.3969/j.issn.1672-7851.2015.04.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