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例提供:樂嶺 任虎君(廣州軍區武漢總醫院)
基礎-餐時胰島素方案轉預混胰島素方案的探討
病例提供:樂嶺 任虎君(廣州軍區武漢總醫院)
患者女性,73歲。
主訴
口干、多飲、多尿23年。
現病史
患者于1992年無明顯誘因出現口干、煩渴、多飲,體重減輕約10斤,于我院門診診斷為“2型糖尿病”,目前使用“門冬胰島素30 早20U晚22U,餐前皮下注射;拜糖蘋50mg,早中餐前口服;諾和龍2mg,中餐前口服”降糖治療,自訴近2月血糖控制差,空腹血糖10mmol/L左右。患者5年前出現左下肢麻木,淺感覺減退,左足趾末梢刺痛。門診以“2型糖尿病 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收入科。
既往史
原發性高血壓病病史23年,2011年診斷為高血壓性心臟病,口服蒙諾、絡活喜、倍他樂克,血壓控制在130~140/80~90mmHg;冠心病病史2年,口服立普妥、拜阿斯匹靈、復方丹參滴丸,未復查;腰椎病、上消化道出血病史。
體格檢查
體溫36.2℃,脈搏80次/分,呼吸19次/分,血壓144/80mmHg,體重65kg,身高156cm,體質指數26.7kg/cm2;慢性病容,步行入院;心界向左下擴大,心率80次/分,心尖部可聞及Ⅲ/6收縮期吹風樣雜音;雙下肢淺感覺減退,足背動脈搏動減弱,雙側巴氏征(-)。
輔助檢查
腰椎CT示腰椎退行性變;下肢血管彩超示動脈粥樣硬化伴斑塊形成;頸部血管彩超示左側頸動脈內膜鈣化斑,右側鎖骨下動脈起始處粥樣硬化斑塊形成;心臟彩超示左房擴大,二尖瓣輕度返流;腹部彩超示輕度脂肪肝,左腎囊腫;頭顱CT示腦萎縮,大腦廣泛腦白質變性,右小腦半球小腔梗灶,廣泛腦動脈硬化;尿蛋白定量為0.08g/24h,尿肌酐為56μmol/24h;胰島素自身抗體:IA2 1.03IU/ml,GAD 1.81IU/ml;HbA1c 6.4%;尿常規示尿白細胞(+);血常規示Hb 112g/L;空腹血糖 5.5mmol/L,餐后2小時血糖17.64mmol/L;空腹C肽 0.61nmol/L,餐后2hC肽2.74nmol/L;血脂正常。

表1 入院后血糖監測結果及胰島素治療方案調整
病例特點
● 老年患者,糖尿病病程長,合并心血管疾病。
● 患者糖化血紅蛋白接近達標,空腹血糖控制可,餐后血糖控制差。
診療經過
住院后首先給予患者胰島素泵降糖治療(門冬胰島素筆芯 基礎16U 三餐8U+格華止 850mg 2/日),余護心、調脂治療方案不變。后調整為預混胰島素方案,診療過程中患者多次隨意加餐,進食稀飯等食物,經嚴格糖尿病飲食教育后,患者依從性較前改觀。血糖監測結果及胰島素方案調整見表1。患者出院時,空腹及餐后血糖已基本達標,囑其密切監測血糖,1周后復診。復診查空腹血糖5.3mmol/L,餐后2小時血糖7.6mmol/L。
治療心得
該患者入院時血糖控制的主要問題是空腹血糖控制尚可,餐后血糖控制差,糖化血紅蛋白接近達標。研究顯示,餐后血糖比空腹血糖更能有效預測2型糖尿病患者的心血管事件,尤其是女性患者,因此我們需要積極改善該患者的餐后血糖控制。餐后血糖對整體血糖的相對貢獻隨HbA1c水平下降而增加,因此對于HbA1c <7%的患者,采取主要降低餐后血糖的方案不僅能更有效地改善HbA1c,而且低血糖風險較小。
對于該患者,我們首先使用胰島素泵治療,以便摸索胰島素的需求量和合適的分配比例。考慮到出院后的方案執行問題,住院后期將胰島素泵改為門冬胰島素50每日兩次的方案,一方面是因為患者以餐后高血糖為主,高比例的預混制劑能夠更好地控制餐后血糖,另一方面是因為相較于預混人胰島素,預混胰島素類似物的低血糖風險更低,尤其是重度低血糖和夜間低血糖風險小,更適合伴有心血管疾病的老年患者。